新课标高中化学重要知识点详细总结内容摘要:

2H++ SO42= BaSO4↓+ 2H2O (6)“=”“  ”“↑”“↓”符号运用不当 如: Al3++ 3H2O= Al(OH)3↓ + 3H+ 注意:盐的水解一般是可逆的, Al(OH)3 量少,故不能打“↓” 十、中学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七原则 1.“从下往上”原则。 2.“从左到右”原则。 3.先“塞”后“定”原则。 4.“固体先放”原则,“液体后加”原则。 5.先验气密性 (装入药口前进行 )原则。 6.后点酒精灯 (所有装置装完后再点酒精灯 )原则。 7.连接导管通气是长进短出原则。 十一、特殊试剂的存放和取用 10 例 、 K:隔绝空气;防氧化,保存在煤油中 (或液态烷烃中 ), (Li 用石蜡密封保存 )。 用镊子取,玻片上切,滤纸吸煤油,剩余部分随即放 人煤油中。 :保存在水中,防氧化,放冷暗处。 镊子取,立即放入水中用长柄小刀切取,滤纸吸干水分。 Br2:有毒易挥发,盛于磨口的细口瓶中,并用水封。 瓶盖严密。 :易升华,且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应保存在用蜡封好的瓶中,放置低温处。 HNO3, AgNO3:见光易分解,应保存在棕色瓶中,放在低温避光处。 :易潮解,应用易于密封的干燥大口瓶保存。 瓶口用橡胶塞塞严或用塑料盖盖紧。 H2O:易挥发, 应密封放低温处。 、 、 C6H5— CH CH3CH2OH、 CH3CH2OCH2CH3:易挥发、易燃,密封存放低温处,并远离火源。 +盐溶液、 H2SO3 及其盐溶液、氢硫酸及其盐溶液:因易被空气氧化,不宜长期放置,应现用现配。 、石灰水、银氨溶液、 Cu(OH)2 悬浊液等,都要随配随用,不能长时间放置。 十二、中学化学中与“ 0”有关的实验问题 4 例及小数点问题 0。 小数点为两位 0。 小数点为一位 刻度是 0。 小数点为一位 0。 小数点为一位 十三、能够做喷泉实验的气体 NH HCl、 HBr、 HI 等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均可做喷泉实验。 CO Cl SO2 与氢氧化钠溶液 C2H C2H2 与溴水反应 十四、比较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金属性:金属气态原子失去电子能力的性质; 金属活动性:水溶液中,金属原子失去电子能力的性质。 注:金属性与金属活动性并非同一概念,两者有时表现为不一致, 同周期中,从左向右,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减弱; 同主族中,由上到 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增强; 依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的强弱;碱性愈强,其元素的金属性也愈强; 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极少数例外); 常温下与酸反应剧烈程度; 常温下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 8 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 高温下与金属氧化物间的置换反应。 十五、比较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同周期中,从左到右,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增强; 同主族中,由上到下,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减弱; 依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的强弱:酸性愈强,其元素的非金属性也愈强; 依据 其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稳定性愈强,非金属性愈强; 与氢气化合的条件; 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 其他,例: 2Cu+ SΔ===Cu2S Cu+ Cl2点燃===CuCl2 所以, Cl 的非金属性强于 S。 十七、微粒半径的比较 : 1. 判断的依据 电子层数: 相同条件下,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 核电荷数 : 相同条件下,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 最外层电子数 相同条件下,最外层电子数越 多,半径越大。 2. 具体规律: 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稀有气体除外) 如: NaMgAlSiPSCl. 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 如: LiNaKRbCs 同主族元素的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 如: FClBrI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 如: F Na+Mg2+Al3+ 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微粒半径,价态越高离子半径越小。 如 FeFe2+Fe3+ 十八、各种“水”汇集 1. 纯净物:重 水 D2O;超重水 T2O;蒸馏水 H2O;双氧水 H2O2;水银 Hg; 水晶 SiO2。 2. 混合物:氨水 (分子: NH H2O、 NH3H 2O;离子: NH4+、 OH‾、 H+) 氯水 (分子: Cl H2O、 HClO;离子: H+、 Cl‾、 ClO‾、 OH‾) 苏打水 (Na2CO3 的溶液 ) 生理盐水 (%的 NaCl 溶液 ) 水玻璃 (Na2SiO3 水溶液 ) 水泥 (2CaOSiO 3CaOSiO 3CaOAl2O3) 卤水 (MgCl NaCl 及少量 MgSO4) 王水(由浓 HNO3 和浓盐酸以 1∶ 3 的体积比配制成的混合物) 十九、具有漂白作用的物质 氧化作用 化合 作用 吸附作用 Cl O Na2O浓 HNO3 SO2 活性炭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不可逆 可逆 其中能氧化指示剂而使指示剂褪色的主要有 Cl2(HClO)和浓 HNO3 及 Na2O2 二十一、滴加顺序不同,现象不同 1. AgNO3 与 NH3H 2O: AgNO3 向 NH3H 2O 中滴加 ——开始无白色沉淀,后产生白色沉淀 NH3H 2O 向 AgNO3 中滴加 ——开始有白色沉淀 ,后白色沉淀消失 2. NaOH 与 AlCl3: NaOH 向 AlCl3 中滴加 ——开始有白色沉淀,后白色沉淀消失 AlCl3 向 NaOH 中滴加 ——开始无白色沉淀,后产生白色沉淀 9 3. HCl 与 NaAlO2: HCl 向 NaAlO2 中滴加 ——开始有白色沉淀,后白色沉淀消失 NaAlO2 向 HCl 中滴加 ——开始无白色沉淀,后产生白色沉淀 4. Na2CO3 与盐酸: Na2CO3 向盐酸中滴加 ——开始有气泡,后不产生气泡 盐酸向 Na2CO3 中滴加 ——开始无气泡,后产生气泡 二十三、规律性的知 识归纳 能与氢气加成的: 苯环结构、 C=C 、 、 C=O。 ( 和 中的 C=O 双键不发生加成) 能与 NaOH 反应的: —COOH、 、。 能与 NaHCO3 反应的: —COOH 能与 Na 反应的: —COOH、 、 - OH 能发生加聚反应的物质 烯烃、二烯烃、乙炔、苯乙烯、烯烃和二烯烃的衍生物。 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 凡是分子中有醛基(- CHO)的物质均能发生银镜反应。 ( 1) 所有的醛( R- CHO); ( 2) 甲酸、甲酸盐、甲酸某酯; 注:能和新制 Cu(OH)2 反应的 ——除以上物质外,还有酸性较强的酸(如甲酸、乙酸、丙酸、盐酸、硫酸、氢氟酸等),发生中和反应。 能与溴水反应而使溴水褪色或变色的物质 (一)有机 1. 不饱和烃(烯烃、炔烃、二烯烃、苯乙烯等); 2. 不饱和烃的衍生物(烯醇、烯醛、油酸、油酸盐、油酸某酯、油等) 3. 石油产品(裂化气、裂解气、裂化汽油等); 4. 苯酚及其同 系物(因为能与溴水取代而生成三溴酚类沉淀) 5. 含醛基的化合物 6. 天然橡胶(聚异戊二烯) CH2=CH- C=CH2 ( 二 ) 无机 1. - 2 价硫( H2S 及硫化物); CH3 2. + 4 价硫( SO H2SO3 及亚硫酸盐); 3. + 2 价铁: 6FeSO4+ 3Br2= 2Fe2(SO4)3+ 2FeBr3 6FeCl2+ 3Br2= 4FeCl3+ 2FeBr3 变色 2FeI2+ 3Br2= 2FeBr3+ 2I2 4. Zn、 Mg等单质 如 Mg+ Br2H2O===MgBr2 (此外,其中亦有 Mg与 H+、 Mg与 HBrO 的反应 ) 5.- 1 价的碘(氢碘酸及碘化物) 变色 6. NaOH 等强碱: Br2+ 2OH‾==Br‾+ BrO‾+ H2O 7. AgNO3 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物质 (一)有机 1. 不饱和烃(烯烃、炔烃、二烯烃、苯乙烯等); 2. 苯的同系物; O OC O OHCOH O OCC COH 10 3. 不饱和烃的衍生物(烯醇、烯醛、烯酸、卤代烃、油酸、油酸盐、油酸酯等); 4. 含醛基的有机物(醛、甲酸、甲酸盐 、甲酸某酯等); 5. 石油产品(裂解气、裂化气、裂化汽油等); 6. 煤产品(煤焦油); 7. 天然橡胶(聚异戊二烯)。 (二)无机 1. - 2 价硫的化合物( H2S、氢硫酸、硫化物); 2. + 4 价硫的化合物( SO H2SO3 及亚硫酸盐); 3. 双氧水( H2O2,其中氧为- 1 价) 1 能发生取代反应的物质及反应条件 1. 烷烃与卤素单质:卤素蒸汽、光照; 2. 苯及苯的同系物与 ① 卤素单质: Fe 作催化剂; ② 浓硝酸: 50~ 60℃ 水浴;浓硫酸作催化剂 ③ 浓硫酸: 70~ 80℃ 水浴; 3. 卤代烃水解: NaOH 的水溶液; 4. 醇与氢卤酸的反应:新制的氢卤酸 (酸性条件 ); 5. 酯类的水解:无机酸或碱催化; 6. 酚与浓溴水 (乙醇与浓硫酸在 140℃ 时的脱水反应,事实上也是取代反应。 ) 二十五、有机物的官能团: 1.碳碳双键: C C 2.碳碳叁键: CC 3.卤(氟、氯、溴、碘)原子: —X 4.(醇、酚)羟基: —OH 5.醛基: —CHO 6.羧基: —COOH 7.酯类的基团: 二十六、各 类有机物的通式、及主要化学性质 烷烃 CnH2n+2 仅含 C— C 键 与卤素等发生取代反应、热分解 、不与高锰酸钾、溴水、强酸强碱反应 烯烃 CnH2n 含 C==C 键 与卤素等发生加成反应、与高锰酸钾发生氧化反应、聚合反应、 加聚反应 炔烃 CnH2n2 含 C ≡ C 键 与 卤 素 等 发 生 加 成 反 应 、 与 高 锰 酸 钾 发 生 氧 化 反 应 、 聚 合 反 应 苯(芳香烃) CnH2n6 与卤素等发生取代反应、与氢气等发生加成反应 (甲苯、乙苯等苯的同系物可以与高锰酸 钾发生氧化反应) 卤 代 烃 : CnH2n+1X 醇: CnH2n+1OH 或 CnH2n+2O 苯 酚 : 遇 到 FeCl3 溶 液 显 紫 色 醛: CnH2nO 羧酸: CnH2nO2 酯: CnH2nO2 二十七、有机反应类型: 取代反应 : 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 加 成反应 : 有机物分子里不饱和的碳原子跟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的反应。 聚合反应 :一种 单体 通过 不饱和 键相互加成而形成 高分子 化合物 的反应。 加聚反应 :一种或多种 单体 通过 不饱和 键相互加成而形成 高分子 化合物 的反应。 消去反应 : 从 一 个 分 子 脱 去 一 个 小 分 子 ( 如水 . 卤 化 氢 ), 因 而 生 成 不 饱 和 化 合 物 的 反 应。 氧化反应 : 有机物得氧或去氢的反应。 还原反应 :有机物 加氢或去氧的反应。 酯 化反应 : 醇和酸起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 水解反应 : 化合物和水反应生成两种或多种物质的反应 (有卤代烃 、 酯 、 糖等 ) 二十八、有机物燃烧通式 烃: CxHy+ (x+ 4y )O2  xCO2+ 2y H2O O OC 11 烃的含氧衍生物: CxHyOz+ (x+ 4y - 2z )O2  xCO2+ 2y H。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