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新编金属工艺学教案与实验指导内容摘要:

出的物理、化学性能)。 组元: 定义:合金中的最小单元。 合金系: 合金中百分含量不同的组元构成的一系列合金。 铝合金( Al+ Mg+ Mn)。 铝合金: Al: 99%、 97%、 95%、 …… .. Mg: %、 2%、 2%、 ……… . Mn: %、 1%、 3%、 ……… . 二元合金系、三元合金系、四元合金系。 相: 具有同一化学成分,同一聚集状态,且有明显界面分开的独立均匀部分。 例如:液 → 单相、固相 → 单相、液+固 → 两相。 金属工艺学 教案 16 一、固溶体: 定义:溶质原子进入溶剂中,依然保持晶格类型的金属晶体。 置换固溶体: d 质 /d 剂。 (胖子到教室形象举例) 晶格歪扭、畸变,晶体缺陷。 无限置换固溶体: Cu+ Ni 有限置换固溶体: Cu+Zn 温度越高,则溶解度(固溶量)越大。 间隙固溶体: d 质 /d 剂。 (瘦子到教室形象举例) 晶格歪扭、畸变,晶体缺陷。 只能形成有限固溶体: C→ α- Fe、 727℃ %。 因形成固溶体使材料强度、硬度升高的现象-固溶强化。 (合金的好处) F: C→ α- Fe 中形成的固溶体。 单相、层片状 、体心立方晶格。 20℃ % C (工业纯铁)。 727℃ % C。 机械性能: δ= 30~ 50%、 ψ= 70~ 80%、 αku= 160~ 200J/cm σb= 180~280MPa、 HBS50~ 80 ( 770℃↓磁性)。 (应用简略提一下) (饱和的盐水凝固点- 21℃、其沸点 108℃。 饱和 NaOH 溶液沸点 314℃。 ) A: C→γ - Fe 中形成的固溶体。 单相、层片状、面心立方晶格。 727℃ %C、 1148℃ %C。 机械性能: δ= 40~ 60%、 σb= 400~ 50MPa、 HBS= 170~ 2抗磁性。 (应用提一下) 二、金属化合物(中间相)(强化相) 形成:温度降低时析出的一种新材料。 Fe3C、 、 VC、 WC、 CuZn、 Cu21Zn22 σ↑、 HRC↓、δ↓、 ψ↓、 αku↓。 渗碳体 C: F+ C 层片相间叠加。 硬度极高,而塑性、韧性极低。 三、机械混合物: 定义: α-固溶体+ β-固溶体+ „ + α-金属化合物+ β-金属化合物 例如:钢铁、铝合金、铜合金、钛合金等。 1. 珠光体 P: F+ Fe3C 两相,机械混合物。 % C。 机械性能: δ= 20~ 25%、 σb= 800~ 850MPa、 HBS= 280~ 260。 强度高、硬度较高。 (应用提一下) Ld、 Ld′: 两相机械混合物,含碳量: % C。 Ld= A+ C 727~ 1148℃。 (高温莱氏体) Ld′= P+ C 20~ 727℃。 (低温莱氏体) 机械性能: HB= 560~ 600、 δ= 4~ 5%。 性能与渗碳体相近。 (应用较少) 总结:硬度最高的是渗碳体,强度最好的是珠光体,高温下奥氏体塑性最 金属工艺学 教案 17 好,常温下铁素体塑性最好,莱氏体硬度较高。 布置作业: 课后总结: 金属工艺学 教案 18 授课时间: 班级: 本课课题:铁碳合金 教学目的和要求: Fe- Fe3C 状态图、分析:特性点、线和区域组织。 下的组织。 重点与难点:掌握铁碳合金状态图。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型:理论课 教 学过程 第三节 铁碳合金状态图 复习旧课:铁碳合金组织及其力学性能。 ℃ ℃ A L D A E L+ A C L+ C F G A+ C A+ C Ld+ A+ C Ld Ld+ C 727F P S K 600Q P+ F P P+ C P+ C Ld′+ P+ C Ld′ Ld′+ C 0 F+ C 一、铁碳合金状态图的建立 ( 1)配制不同成分的铁碳合金,用热分析法测定各合金的冷却曲线。 ( 2)从各冷却曲线上找出临界点,并将各临界点分别画到成分-温度坐 金属工艺学 教案 19 标中。 ( 3)将意义相同的临界点连接起来。 二、 Fe- Fe3C 合金状态图的分析: (特性点): A 1538℃ 100% Fe 的熔点 ; D 1227℃ 100% Fe3C 的熔点; G 912℃ 100% Fe 的同素异晶转变点(重结晶温度点); C 1148℃ % C 共晶点 L→ Ld( A+ C) 共晶反应; F 1148℃ % C 虚点 ; P 727℃ 100% Fe 虚点; K 727℃ % C 虚点、 E 1148℃ % C 碳在 γ - Fe 中的最大固溶量; S 727℃ % C 碳在 γ - Fe 中的最小固溶量,共析点 A→ P 共析反应。 (特性线): ( 1) AC 线:液相线 开始结晶出奥氏体: L→ L+ A。 DC 线:液相线 开始结晶出渗碳体: L→ L+C。 ( 2) AE 线:固相线 奥氏体结晶终了线: L+ A→ A。 ECF 线:固相线(共晶线):共晶反应 L→ Ld。 ( 3) GS 线- A3 线:从奥氏体中开始析出铁素体线。 ( 4) ES 线 — Acm 线:从奥氏体 中开始析出渗碳体线(碳在奥氏体中的固溶线)。 ( 5) PSK 线- A1 线:共析线; 共析反应 A→ P( F+ C)共晶体。 ( 6) PQ 线-碳在铁素体中的溶解度曲线。 这种由铁素体中析出的渗碳体为三次 渗碳体。 : 含碳量分类: 工业纯铁: C≤ % C 钢: % C≤ % 白口铁: % C% 钢分类: 共析钢: % P 亚共析钢: C% P+ F 过共析钢: C% P+ C 共晶白口铁分类: 共晶白口铁: % C Ld′ 亚共晶白口铁: C% C Ld′+ P+ C 过共晶白口铁: C% C Ld′+ C 三、钢在结晶过程中的组织转变 实验:热分析法-( C: 0- %)实用价值。 : % C: L→ L+ A→ A→ P 分析:在 727℃ 发生共析反应, A 中含碳多少。 P 中含碳多少。 金属工艺学 教案 20 ( 727℃ :F= %、 C= %) : % C: L→ L+ A→ A→ A+ F→ P+ F 分析: ① A→ A+ F 在→点以上 A 中含碳多少。 随着温度降低, A 中含碳是 逐渐增加还是减少。 ② A+ F→ P+ F 在冷却到→点时, A 中含碳增加到 % C,发生共析反应 A→ P,727℃时, P、 F 各占百分多少。 727℃ : F= %、 P= %。 20℃ :F= %、 C= %。 : % C: L→ L+ A→ A→ A+ C→ P+ C ( P= %、 C= %) 分析: ① A→ A+ C 在→点以上, A 中含碳多少。 C 中含碳多少。 在→点以下, 随着温度降低, A 中含碳逐渐增加还是减少。 ② A+ C→ P+ C 当冷却到→时, A 中含碳逐渐减少到 % C,发生共析反 应 A→ P, 727℃ ,P、 C 相对含量是多少。 Ⅵ .亚共晶白口铸铁、共晶白口铸铁、过共晶白口铸铁请学生自行分析。 铁碳合金的组织和性能: 工业纯铁: F 塑性好。 亚共析钢: F+ P 取决于 F、 P 的含量。 共析钢: P 强度高。 过共析钢: P+ C 取决于 P、 C 的含量( C 为网状的二次渗碳体,脆、不合格)。 亚共晶白口铸铁、共晶白口铸铁、过共晶白口铸铁自行分析。 力学性能和含碳量的关系曲线图。 力学性能 Ψδ αku HB σS σb 含碳量(钢 ≤ % C) 0 金属工艺学 教案 21 - Fe3C 状态图的应用。 正确选材: ① .C≤ %,低碳钢:塑性好,韧性好。 ② % C%,中碳钢:综合机械性能好。 ③ .% ≤ C≤ %,高碳钢:硬度高 ,耐磨性好。 制定工艺性能: ① 铸造方面: 共晶成分的铁碳合金铸造时,组织致密,不易偏析。 ② 锻造方面: 钢加热到固相线 AE 以下 200℃ 及 A3 线上 170℃之间,利用奥氏体塑性好。 ③ 焊接方面: ④ 热处理方面: 课堂讨论:碳对铁碳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布置作业: 课后总结: 金属工艺学 教案 22 授课时间: 班级: 本课课题:碳素钢 教学目的和要求: 的影响。 、牌号、性能和用途。 重点与难点:碳钢的分类、牌号、用途。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型:理论课和习题课。 教学过程 第四节 工业用钢简介 复习旧课:碳对铁碳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一、钢的分类 碳钢的分类、编号和用途: 分类: ① 低碳钢: % C ① 亚共析钢: ~ % C。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