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政管理知识讲座内容摘要:

为现实的社会所有,埋藏在地下未知的,作为抽象概念的,仅具有抽象价值的矿 产资源,才可能转化为具体的,具有使用和交换价值的矿产品。 第三 课 矿业权管理 矿业权是探矿权和采矿权的合称。 矿业权管理是矿产资源行政管理的核心内容,是指国家矿产资源行政管理机关为实现国家矿产资源所有权益,保护矿业权人合法权利的基本要求,对探矿权、采矿权从有偿设立到注销全过程的行政管理。 矿业权管理的主要内容 矿业权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时间和空间限制; 、条件和程序; 9 ; ,审批并授予矿 业权; ; 、延续、变更和注销管理; ;。 矿业权申请人的资质管理 探矿权人的资格的管理 探矿权是为勘查矿产资源而设立的。 对探矿权人资格的管理是通过要求探矿权人在勘查过程中,一定要雇佣具有国家认定的具有地质勘查资格的单位进行勘查工作体现的。 这是作为申请探矿权的一个必要条件。 管理认定地质勘查资格的单位主管部门是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受其委托的省级地质矿产主管部门管理辖区内地质勘查单位的资 格认定。 地质勘查单位的资格按地质勘查工作对象的不同分为十四类:区域地质调查,海洋地质调查、勘查,金属、非金属矿产勘查,放射性矿产勘查,煤田地质勘查,煤成(层)气矿产勘查,石油天然气矿产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遥感地质勘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地质测绘,地质测试,金属、非金属矿产地质勘查工程。 按单位资历、技术水平、技术力量、装备水平、资金和管理水平六方面的指标,在每一类中又可划分为甲、乙二级或甲、乙、丙、丁四级。 10 采矿权人资格的管理 采矿权是为开采矿产资源而设立的。 由于对矿产 资源开采的风险和特殊技术要求,国家授予采矿权时,要求采矿权人必须具有特定的行为能力。 技术条件和资金能力是采矿权人进行矿产资源开采的两项缺一不可的前提。 采矿权人在规定的矿区范围内有排他性地占有和开采矿产资源的权利,同时,承担着合理开采和保护矿产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向国家缴纳税、费,接受国家监督检查的义务,因此,采矿权人必须是能够独立行使民事权利与义务,承担民事责任的企业法人。 采矿权申请人的资质条件,实际上是采矿权申请人能力的体现,采矿权申请人是否具备这一能力,主要是在申请采矿权时,通过采矿登记管理机关对申请 人进行审查认可。 采矿权取得以后,采矿权登记管理机关通过年检制度的执行,达到检查的目的,年检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检查采矿权人是否按矿山设计方案进行开采活动。 矿业权的审批与授予 矿业权的审批与授予是矿业权管理的主要工作。 矿业权管理机关依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审查申请人的资格和资质,提交的资料是否齐全、真实,是否符合要求,申请的区块范围是否合法等。 对审查合格者准予登记注册授予勘查许可证或采矿许可证。 探矿权的审批与授予 国家将审批与授予探矿权的权力,通过法律和行政法规授权给 11 政府的地质矿产主管部门。 根据《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第四条规定,探矿权审批权限划分为部、省二级地质矿产主管部门。 探矿权的审批遵循以下六项原则:( 1)排他性原则;( 2)有偿取得原则;( 3)申请在先原则;( 4)统一区块编码原则;( 5)设置探矿权不得过多占用区块原则;( 6)地质调查不排他原则。 探矿权的审批包括以下五方面的内容( 1)勘查项目区块范围;( 2)勘查设计;( 3)勘查期限;( 4)国家一类项目和外商投资项目;( 5)边探边采项目。 探矿权的获得可以 有二种渠道,一种是由国家申请取得,一种是通过市场转让取得。 探矿权设置后,勘查登记机关通过年度检查、变更、延续、保、注销等环节进行日常的管理活动 采矿权的审批与授予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规》规定了按矿床储量规模的大、中、小型和重要矿区、矿种来划分国务院、省(区、市)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颁发采矿许可证的权限。 《矿产资源开采管理登记办法》具体规定了国务院、省(区市)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的行使审批、发证的权利与法律责任。 审批采矿权,领取采矿许可证有二个程序:( 1)划定矿区范围;( 2)领取采矿许可证。 采矿权审批的内容包括:( 1)划定矿区范围前的审查;( 2)划定矿区范围;( 3)对申请开采特殊矿区和矿种的审查。 采矿权的出让方式有二,( 1)采矿权的申请和授予;( 2)采矿权的指标、拍卖。 采矿权出让后,采矿登记机关要进行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年度检查,变更,延续,注销等环节的日常 12 管理活动。 矿业权的取得与矿业权市场管理 矿业权有偿取得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 我国的矿产资源法规定探矿权和采矿权的取得必须分别向国家缴纳探矿权使用费和采矿权使用费,并在规定的数额内按面积逐年 收取。 其费用由探矿权和采矿权的登记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