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劳动经济学ppt44第三章劳动供给分析-经济学科(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择,以满足自己效用最大化的愿望。 17 偏好和无差异曲线 • 偏好: 代表了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相对其他商品的心理愿望强度。 偏好从性质上说属于主观的东西 , 受到许多如个人种族 、 社会经济地位 、 职业以及个人性格等因素的影响。 • 无差异曲线: 指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或效用的所有闲暇和收入的组合点的轨迹。 18 无差异曲线 特点: • 具有负的斜率。 • 凸向原点 • 离开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具有更高的效用 • 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不会相交 • 针对不同的消费者来说,无差异曲线具有不同的形状 19 工资、收入和预算线 预算约束线的性质: • 其斜率为负 • 斜率等于负的工资率 • 当工资率变化时,预算线也将随之发生变化 • 当存在着非劳动收入时,预算线将沿着 Y轴平行向上移动 工资率、工作时数和总收入之间的关系就是所谓的预算约束。 它表明在既定的市场工资率条件下,单个消费者所能够提供的收入和工作时数的各种组合。 20 均衡的工作时数的决定 • 劳动者关于工作时数的决策是由偏好、工资率和收入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为在均衡点 X劳动者的效用达到最大化。 21 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 收入效应 : 在保持工资不变 ( W) 的条件下 , 收入变动( △ H) 所引起的工作时数变动 ( △ Y) 的比例。 如果闲暇是正常品 , 收入效应的符号为负。 收入效应 =△ H/△ Y0 • 替代效应: 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闲暇的相对价格 ( 工资 ) , 当闲暇的价格上升时 , 人们对闲暇的需求应该下降 , 导致劳动者每周工作更多的工作时数。 替代效应 = △ H/△ W 0 • 注意:工资率的变动既会产生收入效应又会产生替代效应。 工资增加时 , 工作时数实际上是增加还是减少依赖于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相对强度或大小。 22 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23 个人与市场劳动供给曲线 • 个人劳动供给曲线: 代表了工资率与个人供给市场的劳动时数之间的关系。 劳动供给曲线很可能是一条既包含有正斜率部分又包含有负斜率部分的曲线。 在低工资率下 , 劳动者希望额外增加收入的愿望很大以至于替代效应超过了收入效应。 然而 , 当工资率超过某一数值以后 , 劳动者的收入足够高以至于他对更高工资率采取的反映是愿意购买更多的闲暇而减少工作时数 , 即收入效应超过了替代效应。 • 市场劳动供给曲线: 由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劳动者可以自由进出劳动市场,市场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24 第四节 家庭生产、时间配置与个人劳动供给理论 • 分析家庭的原因: 劳动-闲暇模型存在不足 • 不足之一: 略去了家庭背景 , 即劳动供给决策常常是丈夫和妻子在家庭联合做出的。 • 不足之二: 实际上没有完全分析人们对时间资源使用上的分配决策。 • 家庭生产的实质: 要使整个家庭的效用最大化,唯一的区别是物品和时间通过家庭生产商品而间接提供效用。 25 家庭生产、时间配置与个人劳动供给理论 • 时间分配的家庭生产理论建立在加里 贝克尔的新家庭经济学的基础之上。 经济学的传统看法是生产活动只是在企业进行 , 而消费活动在家庭进行。 新家庭经济学认为 , 家庭起着双重作用 , 它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26 家庭生产、时间配置与个人劳动供给理论 •家庭等产量曲线: 在生产同样 家庭商品产量的 家庭生产时间和 购买物品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