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劳动经济学ppt38第五章劳动力流动-经济学科(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保证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和效率 第四节 劳动力流动的形式和机制 20 • 劳动力流动的代价 •当一个有经验的工人离职而由一个缺乏经验的工人替代时,雇主就要支付训练费用,并在相当一个时期内承担新工人生产效率低所带来的损失。 对雇员来说,某些流动可能会造成失业。 第四节 劳动力流动的形式和机制 21 • 自愿流动的收益与评价 • 如果工人不是在消息非常闭塞的情况下 , 自愿流动的结果一般来说都能够提高工人对工作的整体满足程度。 工作满足程度的提高是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经济收益的提高。 • 雇主通常是对工人的自愿辞职持反对态度的。 这是由于在高度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流动频繁使得雇主难以对工人进行特殊的培训。 第四节 劳动力流动的形式和机制 22 第五节 我国劳动力流动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改善我国劳动力流动机制的对策分析 23 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有学者认为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共经历了四次人才大流动 , 将目前这轮正在进行的人才流动称为 “ 第四波 ”。 • 第一次人才大流动 • 时间: 上世纪 80年代中期 • 政策: 国家正式发文 , 鼓励人才流动。 同时 严格限定 , 流动必须 “ 正向 ” , 即从国企流向集体企业 、 从大城市流向中小城市 、从内地流向边疆。 • 标志性事件: 1983年 3月 , 全国第一家人才流动服务机构 ——— 沈阳人才公司诞生。 • 现象: 1986年 , 人才流动出现异常高峰 , 许多人不辞而别 ,成为没有档案的 “ 黑户 ” ;抢夺人才的恶性事件也频频发生 ,有关部门随即出台强硬措施 , 流动戛然而止。 24 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 二 次人才大流动 • 时间: 1988年至 1989年 • 政策: 中央鼓励知识分子 从体制内到体制外 , 可以 辞职 、兼职 、 停薪留职 、 创办和领办乡镇企业 , 同时也支持 三资企业的用人自主权。 • 现象: 百万大军下广东 , 赴苏南 , 一时蔚为壮观。 这次人才流动是全民性的 , 规模大 、 有组织 , ‘ 下海 ’ 一 词出现 ,人才服务 业务也发生了变化。 随着三资企业 、 乡镇企业涌现 , 为保证这些不具备管理档案权限企业能够用人 , 各地的人才交流中心诞生了挂靠档案的业务。 • 标志性事件: 一 位年轻人毅然脱离了科研机构 , 签订了北京第一份人才流动协议 , 该协议 编号 “ 003”, 成为 北京现存最早的一份人才档案管理协议 , 已被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 25 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三次大规模流动 • 时间: 1992年 , 邓小平南巡谈话后 • 现象: 人才流动空前活跃 , 仅 1992年 7月一个月 ,《 人民日报 》 、 《 经济日报 》 、 《 光明日报 》 等 10多家报纸刊登重金招聘人才的广告 185个。 山东省第一个以省委省政府的名义向全国 、 全世界招聘人才。 市场在人才调配中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 许多单位把人才的进出管理交给中介机构 , 大学毕业生就业开始实行 双向选择。 北京 、 上海 、 广州等几大人才服务中心空前火爆。 26 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四次大流动 • 时间: 目前 进行中 • 背景: 国企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