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流矿渣微粉管磨技术内容摘要:

内衬板的设计与使用和溢流型出口 篦板的使用属国内首创,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在同类型管磨系统中居国内领先水平。 为矿渣粉磨提供了一种经济、可靠的设备,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广泛推广应用。 ” 从目前近 40 台开流矿渣微粉磨机的运行情况,无论从工艺流程、操作管理、产品质量、电力消耗、建设投资来看,磨机的性能与矿渣的粉磨特性相匹配,各项综合指标绝不亚于进口设备,广泛推广后必将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6 另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开流矿渣微粉管磨机的结构特点决定了其只要通过调整仓位、筛分装置和研磨体级配,就可成为理想的开流高细粉煤灰微粉管磨机,台时产量是 矿渣微粉管磨机的 3 倍;或成为理想的开流高细钢渣水泥管磨机,台时产量是矿渣微粉管磨机的 2 倍。 这两种磨机也必将为投资者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开流矿渣微粉管磨机的特点及结构特征 开流管磨机自发明以来,通过不断的改进、完善,至今已使用100 多年,以其结构简单、运转可靠、操作方便、工作稳定等特点,被人们所青睐,并一直应用于工业生产的粉磨工艺中。 近些年来虽然随着社会及技术发展,出现了多种新型的粉磨设备及工艺。 但使用广泛的仍然是开流管磨机。 在我国,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以我院著名粉磨专家蒋玉灿 先生为首的工程 技术人员,经过长期、艰苦、细致的研究,发现了开流管磨机粉磨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在粉磨过程中,磨机内的物料虽然在沿着磨机从磨头到磨尾的纵长方向上的细度是由粗到细,直至出磨为合格料,似乎形成了一个合理的细度梯度。 但从纵向的每一点的横截面来看,物料的粒度粗细悬殊,极不均匀。 有的大到 5-10mm,这些大颗粒,一旦进入研磨仓,要磨至合格的细度,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另一方面,在磨内沿着磨机纵向的粉磨物料,在细度的发展方向上,不断地被粉磨为合格料,却不能及时的排出磨外,且自磨头至磨尾的百分比含量越积越高,但非要等到全部粉磨 物料达到合格后,才能排出磨外。 即因少量的粗颗粒过早的与细物料一起混入研磨仓,而耗费大量的研磨时间;合格的物料不能及时的排出磨外,而消耗大量的能量。 因此发明了设置在磨内适当位置的磨内筛分装置,从而有效的实现物料的粗细分离,缩短了物料的粉磨时间,使开流管磨机的粉磨效率提高 30%以上,成为开流高细高产管磨机,并将开流管磨机的应用推向了高潮。 笔者作为开流高细高产管磨机的研究 者之一,认为开流高细高产管磨机的技术原理同样可以应用于开流矿渣微粉管磨机,但必须针对矿渣的粉磨特性及矿渣微粉的质量要求有全面的突破,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矿渣具有粒度小、脆性大、易破碎、难研磨的特点,《用于水泥 7 中的粒化高炉矿渣技术标准》规定“大于 10mm 颗粒含量(以重量计)合格品不大于 8%,优等品不大于 3%”。 而平均粒径仅 2- 3mm。 因含有较多的结晶相及玻璃相导致其易破碎、难研磨。 且矿渣微粉比表面积要求高(生产企业为了追求矿渣微粉的活性及增掺粉煤灰,一般均要求比表面积> 420 m2/kg 甚至更高)。 因此应尽 一切可能调整磨机的破碎能力,增强磨机的研磨能力,只有这样的开流矿渣微粉管磨机才是真正意义上矿渣粉磨专用设备。 围绕这一目标,我们在磨机内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磨机的仓数及仓长比: 针对入磨矿渣粒度小,易破碎、难研磨、水份要求略高及产品要求细等特点,磨机确定为两仓磨。 一仓为细碎仓,二仓为研磨仓。 并做到在保证矿渣在一仓内能得到充分细碎并稳产高产的同时,尽可能的调整二仓的长度,以延长矿渣在二仓的研磨时间。 由于矿渣易磨性差,产品要求细,入磨粒度小,产量仅为同细度水泥的 1/2 强。 由于磨内物料变少, 研磨体之间的摩擦力加大,磨内温度升高,矿渣在研磨过程中流速过快容易跑粗。 因此为了确保磨机产量的稳定和研磨能力的发挥,磨机仓长比的必须合理。 研磨体及其级配 一般的开流管磨机在细碎仓内均采用钢球为研磨体,平均球径视入磨物料的粒度,水分来确定。 而针对矿渣粒度小,易破碎、难研磨等特点,必需调整破碎能力,强化研磨能力。 因此要根据磨机的衬板结构特点选择合适的研磨体,以保证在细碎仓的既破碎又兼粗磨的功能实现。 在磨机的研磨仓我们全部采用微型钢段,通过增加研磨体比表面积的方式,达到提高研磨能力的目的。 内筛分装置 使磨机研磨仓内的微型研磨体发挥最大研磨能力的前提是必须将其所研磨的矿渣粒度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如颗粒过大,微型研磨体将无能为力。 而所担当这一任务的,就是我院“新型高细磨”技术的核心-磨内弧型筛分装置。 但这一弧型筛分装置也必须根据物料在破碎仓的筛余曲线、物料的水分、产质量要求以及安装时与磨机配套 8 性来确定并重新设计。 因此我们根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