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内容摘要:
以“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为总抓手, 探索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科普能力建设等各类科技计 划向县域适当倾斜。 加快培育县 域支柱产业,重点建设 30 个左右块状经济特色鲜明的专业乡(镇)。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专家大院等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和农村科技信息化服务平台,加强先进成熟技术的集成示范和推广。 强化基层科技管理机构编制和队伍建设,加强人员业务培训,改善工作条件手段,提升服务经济社 会发展的能力。 探索 支持省直管县广德 县 、宿松县自主创新工作 新举措 ,深入推进宁国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 支持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参加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 通过设立 海外 研发机构 、联合研发中心等方式,积极利用外部资源,提高整合利用外部创新资源的能力。 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际科技合作资源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引导国外资本投资我省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加强开放联合集成和 技术的 引进 消化吸收再创新。 积极参 — 18 — 与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实现与长 三角区域科技资源共建共享; 加强与 香港、台湾、广东、武汉经济圈 等地区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做好科技援疆、援藏工作。 第二节 突出自主创新“三体”建设 , 着力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 在全省分批选择 300家企业,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 推动 创新型( 试点 )企业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制定技术创新发展 规划, 加大研发投入,健全研发机构,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创新文化。 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实行分类指导,重点扶持 30 家左右国家创新型(试点) 企业建立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工程)试验室,承担国家 科技 重大专项 和科技计划项目, 牵头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带动形成产业集群。 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重点支持 1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单项产品规模和效益居国内同行业前列。 重点支持 20 家 科研院所 转制 企业 发展科技产业,建立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成为面向 行业的 共性技术开发基地。 专栏:培育 300 家创新型 (试点) 企业 ◆到 2020 年,新建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 20家,省级 200 家。 ◆ 到 2020 年,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 3%以上。 ◆ 到 2020 年,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销售收入比例达 30%以 上 ,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 20%以上。 ,建设高水平的科技园区。 合肥高新区要加快示范核心区建设,发挥国家级高新区的引领作用 ,努力 — 19 — 打造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及应用技术研发中心、 科研集群基地、孵化基地和产业基地,进入国家级高新区“第一方阵”。 芜湖、蚌埠高新区要加快“二次创业 ”步伐,进一步优化总体布局,强化产业特色,提高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成为“千亿元园区”。 支持省级高新区扩容升格,进一步增加省级高新区的数量,支持马鞍山慈湖高新区等有条件的省级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 按照“一区多园”的模式, 在皖江城市带江南、江北两个集中区内规划建设科技产业园。 开展 “ 创新型 园区”评比表彰活动, 引导各类园区成为推进自主创新的主战场。 加快发展芜湖节能环保汽车,滁州现代家电, 亳州 现代 中药 ,宿州 、 芜湖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等国家级基地(园区)。 专栏:大力发展科技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 ◆打造“千亿园区”:到 2020 年,合肥、芜湖、蚌埠高新区营业总收入均超千亿元,全省高新区营业总收入过万亿。 ◆打造创新型园区:制定创新型园区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创新型园区评比表彰,提升 30 家创新型园区。 ◆打造国家级产业基地:新增省高新技术特色产 业基地 20家, 3~5 家升格为国家级; 新增省高新区 5~ 6 家,力争 2~ 3 家升格为国家级。 , 提升合作层次和水平。 支持 产学研合作兴办经济实体、共建研发机构、共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试点联盟开展体制机制创新。 支持巢湖、黄山、皖北地区等 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对接 会 ,引导高 等院 校和科研院所围绕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需求,确定科研方向,开展联合攻关, — 20 — 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 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入股、股权激励等方式,与企业 形成 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 继续从高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选派科技特派员 , 从驻外科 技外交官和省外高校、科研机构中聘请科技特聘员,在项目安排、工作考核、职称评定等方面完善相关配套政策,鼓励广大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服务企业。 专栏:建立稳定长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开展联合攻关: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 15000 项。 ◆建立产学研 实体:新建产学研合作实体 1000 个。 ◆组建战略联盟:组建 30家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科技特派 (聘) 员:全省科技特派员达到 3000 人, 特聘员达到100 人。 第三节 建立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需求,产学研合作共建新能源汽 车、 现代显示、 光伏光热、 半导体照明、 智能家电、动漫、 农产品 精深 加工 等 30 家集研发、服务和孵化为一体的产业技术研究院。 组建中国煤炭工程技术研究院、安徽农业高新技术研究中心 、铜陵 皖江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 、合肥工业大学(马鞍山 、宣城 )研究院 等。 对现有研发平台进行整合提升,进一步凝练方向,突出特色。 “十二五”期间,新增重点(工程)实验室、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 术中心等 国家级研发平台 30 家以上。 办好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中国(芜湖)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完善网上技术 — 21 — (产权)交易 市场,形成全省技术转移组织网络,全省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年均递增 20%以上。 通过政府引导、市场 运作,建设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 ,到 2020 年,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面积达到 26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超过 3500家。 重点扶持一批 生产力促进、 咨询评估、知识产权代理、投融资、技术经纪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转变运行机制,提高业务素质,提升服务水平,发展现代科技服务业。 推进中国创新驿站试点省工作,发展企业盟员,开展协同合作,解决企业创新需求。 支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积极申报国家 “ 973” 计划、 “ 863” 计划等研究项目。 支持中国科 学技术 大 学 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支持合肥工 业 大 学“ 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建设特色鲜明的知识创新体系。 支持中央驻皖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整学科布局,建立公共平台,培养创新人才 ,引导骨干企业产学研合作研发储备产业上游技术。 加强 强磁场等大科学工程建设 , 加强应用基础研究 , 优化基础研究布局,促进基础学科协调均衡发展, 在量子通信、 新材料、 战略能源、云计算、3G 通信等领域开展综合性应用基础研究 ,在重点学科和战略性高新技术领域 组建一批省级重点 (工程 )实 验室。 科技资源共享 平台。 实施 合肥创新公共服务和应用技术研发中心 重大专项, 加强 合肥 “科技路路通”总中心 ,各市分中心 、基层服务推进站 建设 , 完善 工作体系。 健全平台建 — 22 — 设与运行的绩效考核机制,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推动高校、科研机构的公共科技资源进一步面向社会开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四节 培养和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 统筹项目、基地和人才, 实施“ 十百千创新型 科技 人才工程 ”。 “十二五”期间, 争取有30 人入选国家“科学家工作室”、“长江学者”和“千 人计划 ”,培养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 组建 50 个院士工作站 ,柔性引进 100 名院士。 继续实施“ 115” 产业创新团队 计划 和“百人计划” , 引进 100名 海外高层次 创新创业 人才 , 培养 和引进 100个掌握核心技术、国内一流的创新团队 , 培养和引进 1000 名学 术技术 带头人 和 10000 名左右高技能人才。 稳步发展 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的培养规模,壮大我省科技人才队伍总量,到 2020 年,研发人员达到 15万人。 改革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开展 高校 、科研 院所 、 重点企业 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试点和双向挂职, 鼓励科技界和产业界的人才流动和交叉兼职,培养创新 型企业家。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 相结合 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探索建立“ 首席工人 ” 、 “ 首席技师 ” 等制度。 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努力营造平等竞争、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宽松环境,加强科技人员继续教育,系统选派优秀人才 赴国外学习、深造 ,在重大 — 23 — 科研项目经费中,划出一定比例专门用于人才培养。 建立科学的人才考核评价 体系 ,完善对科技人员的股权激励、职称评定、成果奖励、 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鼓励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激发全民 创新 创业 热情。 第五章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 力 , 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第一节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设立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放大 合芜蚌 试验区 示范 效应,大幅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聚焦核心项目 、 核心企业 和 核心区域, 组织 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行动、 骨干企业成果转化促进行动 和 科技成果转化载体建设行动 ,重点抓好 100 项 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的 高端成果转化 , 重点推进 200 家 领军企业科技成果转化 ,在国家级高新区 建立 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 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对接、联动、示范、激励和评价机制, 组织成果转 化对接活动,开展重大成果公开交易,推进省内高校、科研院所 多渠道转化科技成果,推进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在安徽转化。 研究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 省 、 市、部门联手互动, 推进典型科技成果转化示范, 探索科技成果转化 的 有效模式。 第 二 节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企业 股权 和分红 激励试点 改革。 在 国 家 有关部门的 指导和 支持 下 ,在合芜蚌试验区 企业 开展 股权和分红 激励试 — 24 — 点,对 重要的 技 术 人员和 企业 经营管理人员给予股权奖励、 股权出售、股票期权和分红 等多种形式激励。 发挥股权激励改革在产学研合作、招才引智、国企改革、对外科 技合作等方面的放大效应,调动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 进一步完善 科技投融资体系,扩大创业投资规模, 争取 合芜蚌试验区 列入国家 科技金融结合试点。 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高新技术企业股权质押贷款和科技保险创新试点,探索建立科技担保、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准备金制度。 以安徽股权交易所为基础,探索建立区域性股权私募基金交易中心。 支持高新技术企业、 创新型 企业 发行债券、短期融资债券和中期票据。 在合肥高新区建立非上市股份公司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 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扶持20 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 计划和科研机构。安徽省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
相关推荐
任: 李桂生 、 肖黎春、关守仲、王文红、裴江淮、王志宏、杜贵和、夏典俊、曹志煌 委员: 黄晓平、 王纯和、 杨满华、胡晓飞、张学平,以及办公室、发展策划部、人力资源部、 人事董事部、 财务资产部、安全监察质量部、生产技术部、基建部、营销部、农电工作部、科技信息部、经济法律部(产业部)、 物资部、 审计部、 监察部、思想政治工作部、机关工作部、离退休工作部、对外联络部、安徽电力调度通信中心
护。 七 、涂饰工程 (一)水性涂料涂 饰工程 水性涂料涂饰工程质量控制要点和目标 ( 1)涂料的品种、型号和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 2)涂饰的颜色、图案应符合设计要求。 ( 3)涂饰应均匀、粘结牢固,不得漏涂、透底、起皮和掉粉。 ( 4)涂饰工程的基层处理应符合验收规范的要求。 ( 5)涂饰质量(包括颜色、泛碱、咬色、流坠、刷纹、装饰线 与分色线直线度的允许偏差等)应符合质量验收规范的规定。
反应、高 效、有序地进行处置。 最大限度减少对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 的危害和影响。 (二)工作程序: 出现传染病暴发事件 /聚集性症候群等异常情况时,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控制措施,有序开展应急处置工作,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扩散。 在医院 传染病疫情管理领导 小组的领导下做好下列工作: 证实传染病暴发事件 /聚集性症候群等异常情况,查找传染源。 应急处置专业技术队进驻事发范围,及时开展传染病学调查
日 期 _______________ 总监理工程师审核意见: 项目监理机构 _______________ 总监理工程师 _______________ 日 期 _______________ 施工组织设计 (方案) 报审表 工程名称:芜湖兆通大观花园一期工程 编号: 致:合肥工大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监 理单位) 我方已根据施工合同的有关规定完成了 _芜湖兆通大观花园 工程专项方案的编制
台应撤下该奖项信息,直至中标的项目竣工且加分奖项尚在有效期内,方可重新载入。 (三)加分 原则。 优质奖项加分遵循属地原则,即在本省施工的项目获得国家、省级优质工程等奖项的应给予加分。 (四)加分办法。 建筑施工、工程监理企业在参与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招标投标活动中,提交上述奖项原件或证明性材料的,评标时应当予以计加技术权重分。 投标人获得的不同工程加分奖项,可累计用于同一项工程的投标加分
─┼───────────────┨ ┃单层木门 │ │ ┃ ┠────────────────────┼──────┤ ┃ ┃双层(一板一纱)木门 │ │ ┃ ┃ │ │ ┃ ┃ │ │ 按单面洞口面积 ┃ ┠────────────────────┼──────┼───────────────┨ ┃双层(单裁口)木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