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绿色发展产业技术研究院方案内容摘要:
人才培养平台,建成服务全省,辐射周边,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公共协同创新中心,通过政产学研合作机制,整合各类资源,开展联合技术创新,推动高耗能传统产业技术升级,提高能源、钢铁等支柱产业经济和社会效益,孵化和催生节电产品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近期拟研发 或实施 项目: 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的研制 电能质量治理设备的开发 ( APF、 SVG、 DSTATCOM 等) 智能微网关键技术研发(双向变流器、电能调度、发 /储协调、信息管理、继保技术等) 系列化高效 /特高效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研制与推广应用 大型企业自备电厂孤网运行技术 钢铁企业大型电弧炉节能运行关键技术 基于合同能源管理的企业系统节能节电关键技术 系列化户用型光伏逆变器(并网、离网以及一体机)研制 大型光伏电站发电就地消纳技术 配电网连续性供电技术与装备 ( 2) 绿色化工产业技术研发中心 依托平台: 安徽省绿色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 、 安徽省高性能橡胶材料与制品省级实验室、安徽省水基高分子材料工程中心、安徽省高校高性能橡胶材 12 料与制品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院,低碳煤基高效转化研究中心(安徽大学拟重点建设 )。 拟 协同 单位: 合肥科天化工、安徽安利合成革、合肥安科精细化工、安大华泰、合肥华清表面处理有限公司、安徽祥源安全环境科学技术有限公司、安徽宁国中鼎密封件有限责任公司、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所、中科院过程所、安徽省煤质检测中心等单位。 主要任务: 围绕现代化工工艺环保、节能的要求和工程材料高性能化、绿色化的发展趋势,建设公共服务型研究中心和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在绿色化工工艺、环境友好材料、高性能新材料、煤洁净利用等领域,开展应用研究、产品开发和技术转移,完成和实施一批涉及化工、材料和助剂行业的关键与共性技术的攻 关开发,促进绿色化工产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技术成果转移。 近期拟研发 或实施 项目 : 高性能橡塑材料检测与分析 功能性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 新型高分子复合材料 工程机械高压密封件的研发 水性聚氨酯材料的研制与应用 环保型光电响应性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研发 无机 /有机杂化催化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应用 新型动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开发 3D 打印技术的关键材料 温和条件下的煤多途径制氢联产燃油及联产多维碳材料 13 先进低碳载氧体循环燃烧、气化、液化技术 常规电站煤燃烧低碳高效化的新途径 生物质煤基一体化制低碳醇柴油 多维碳基催化 吸附联合脱硫、氮、微量重金属及二氧化碳 ( 3)生态环保工程技术中心 依托平台: 矿区环境修复与湿地生态安全协同创新中心 、 安徽省生态工程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 安徽大学湿地生态修复与资源利用工程中心 、 “环境污染控制与生物修复技术”财政部特色学科实验室。 拟协同单位: 安徽省环保厅、安徽省农委、淮南矿业集团、皖北煤电集团、巢湖经济开发区 、 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安徽省湿地保护中心 等。 主要任务: 深度开展巢湖水污染治理及湿地开发、生态绿色食品栽培技术、合肥地下城轨建设关键技术、水环境与水处理、濒危物种再导入和野生种 群的恢复工程、湿地生态系统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及监测技术、湿地生态系统污染物的预警体系建立、废水污染物的生物转化与治理等关键技术的技术攻关,力求突破一批核心技术,为合肥市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做出积极的贡献。 近期拟研发 或实施 项目 : 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 生态工程与恢复 生态学 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 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生态学 研究与示范应用 水体污染防治与环境地球化学 关键技术与应用 污染控制与 废弃物资源化 研究与应用 14 ( 4) 生物制造 技术研发中心 依托平台 : 安徽省微生物与生物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 心、“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省级重点学科、安徽生态工程和生物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 拟协同单位 : 安徽安特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淮北新旗氨基酸有限公司、武汉凯泰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等。 主要任务 : 承担和实施一批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项目,不断缩短企业产品技术研发周期,提升产业创新水平,加快绿色生物催化产业的科技进步;重点开展应用微生物与新型工业酶资源挖掘和筛选研究、生物催化工艺研究和示范应用 、重大化工原料的 生物制造关键技术研究,攻克数项 生物 合成和生物印染等产业应用关键技术,减少水资源、能源消耗和废水、废气排放,形成生物法绿色工艺体系。 近期拟研发或实施项目 : 攻克适合工业应用的 10 个及以上新型酶资源(盐和有机溶剂耐受漆酶、葡萄糖和乙醇双耐受 β 葡萄糖苷酶、葡萄糖耐受的 α 葡萄糖苷酶等)或产酶应用微生物的筛选,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工业应用酶制剂; 解决漆酶催化染发、漆酶催化牛仔布脱色、 β 葡萄糖苷酶催化制备大豆异黄酮苷元、 α 葡萄糖苷酶催化制备低聚异麦芽糖、复合蛋白酶法催化小麦谷朊粉改性等关键技术及工艺研发 ; 推进薯类、秸秆等生物质处理、 酶解糖化等高品质规模化制备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提升生物醇、氨基酸等 重要化工原料 的 生物制造技术; 15 突破 生物 合成和生物印染等绿色生物工艺关键共性技术,推进先进工艺的应用示范,减少水资源、能源消耗和废水、废气排放,逐步形成生物法绿色工艺体系,提高经济的绿色发展水平。 ( 5) 区域经济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依托平台 : 合肥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院、安徽 大学 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长江中游城市集群 发展科研 平台、 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 拟协同单位 :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区 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合肥市人民政府、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等。 主要任务 : 以 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地方为核心目标,以合肥市为实践和实验平台,多学科合作,共同探索科研体制和政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以参与式协作为基本形式,形成以校地合作、多方参与、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为基本特征的协同创新模式,把研究中心打造为一流的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的资源汇聚平台、科研创新中心、人才培养基地和决策研究智库。 近期拟研发或实施项目 : 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研究。 以合肥经济圈为中心,以长三角和中部 地区为基点,放眼全国,研究区域经济在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面临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聚焦区域经济转型、区域经济规划、区域协调发展、资源要素跨区域流动、城市群与跨区域合作、新型城镇化与城镇规划、主体功能区建设与规划、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 城市发展与管理创新研究。 以合肥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为依托平台,研究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发展,聚焦城市空间布局、城乡 16 一体化、人口转移与市民化、城市社区治理与社会管理创新、城市形象塑造、智慧城市建设、城乡统筹与规划、城市生态治理与保护等。 产业技术与产业政策研究。 围绕 产业技术发展与产业政策制定,研究新时期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与现代产业新体系构筑,聚焦产业技术创新与战略联盟构建、产业转移与承接、区域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区域产业发展战略布局与政策、电子商务与新型业态培育、新兴产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 (二) 建立 专业学位研究生 培养基地 安徽大学 拟 成立专业学位研究生 培养基地 ,实行项目 背景下的双 导师培养制,单独制定 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 招生计划,纳入产业研究院 统一管理。 培养 专业: 电气工程 、 控制工程 、 电子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 化学工程 、 材料工程 、 环境工 程 、生物工程 、 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 城市 经济学。 培养规模: 200300 人 /年 培养模式: 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依托,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三) 大力推进 绿色 ( 工业 ) 产业 孵化 与示范 园 按照研究院整体规划和合肥市相关政策,由安徽大学产业园作为园区管理部门,负责招商引资,建设节能环保相关产业园区。 功能定位: 以资源有效利用、绿色发展、安全发展、集聚发展、高效发展、统筹规划的原则为主导,建设绿色产业孵化与示范园区。 以创建绿色产业孵 17 化 与示范园区为突破口,研究建立绿色产业示范园区指标评价体系,以绿色产业园区评价标准体系为抓手,引导园区制定节能与综合利用政策,优化园区投资、管理和服务环境,推进园区循环化。安徽大学绿色发展产业技术研究院方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