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j/t135-20xx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内容摘要:

修补。 薄膜覆盖后应禁止行人通行,养护期和填缝前禁止一切车辆行驶。 模板的拆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拆模时间应根据气温和混凝土强度增长情况确定; 2 拆模不得损坏混凝土路面的边、角,尽量保持透水性混凝土块体完好。 透水混凝土路面未达到设计强度前不允许投入使用。 透水混凝土路面的强度,应以透水混凝土试块强度为依据。 季节性施工 施工中应根据工程所在地的气候环境,确定冬、雨期和热期的起、止时间。 雨期施工应加强与气象部门联系,及时掌握气象条件变化,做好防范准备。 雨期施工应充分利用地形与现有排水设施,做好防雨及排水工作。 雨天不宜进行基层施工,透水性混凝土面层不应在雨天浇筑。 雨后摊铺基层时,应先对路基状况进行检查,符合要求后方可摊铺。 当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 5天低于 5℃时,透水性混凝土路面不 得施工。 透水性混凝土路面热期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混凝土拌合物浇筑中应尽量缩短运输、摊铺、压实等工序时间,浇筑完毕应及时覆盖、洒水养护; 2 搅拌站应有遮阳棚。 模板和基层表面,在浇筑混凝土前应洒水湿润; 3 应注意天气预报,如遇阵雨,应暂停施工,及时用塑料薄膜对已浇筑混凝土面进行覆盖; 4 气温过高时,宜避开中午高温时段施工,可在夜间进行。 6 验 收 一般规定 路基、基层及其它附属工程质量检验和验收可参照《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CJJ1)相关条文执行。 透水混凝土试块强度的检验与评定,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 GBJ 107)执行。 施工中出现下列情况时,宜采用钻芯取样检验方法对透水混凝土强度进行原位检测,判断路面透水混凝土强度。 1 透水混凝土试块缺乏代表性或试块数量不足; 2 对透水混凝土试块的试验结果有怀疑、争议; 3 透水混凝土试块缺少的试验结果不能满足设计要求,需另行确认透水混凝土的实际强度。 路面板面边角应整齐,不得有大于 的裂缝。 路面施工缝必须垂直,直线段应顺直,曲线段应弯顺,缝内不得有杂物,所有缝必须上下贯通。 透水性混凝土路面面层质量检验标准 原材料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水泥品种、级别、质量、包装、贮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检查数量:按同一生产厂家、同一等级、同一品种、同一批号且连续进场的水泥,袋装水泥不超过 200t 为一批,散装水泥不超过 500t 为一批,每批抽样 l次。 水泥出厂超过三个月时,应进行复验,复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检验方法:检查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进场复验。 2 混凝 土中掺加外加剂的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 GB8076 和《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 GB50119 的规定。 检查数量:按进场批次和产品抽样检验方法确定。 每批不少于 1次。 检验方法:检查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和进场复验报告。 3 骨料应采用质地坚硬、耐久、洁净的碎石、砾石、破碎砾石,并应符合表 的规定。 检查数量:同产地、同品种、同规格且连续进场的集料,每 400m3为一批,不足 400m3按一批计,每批抽检 l 次。 检验方法:检查出厂合格证和抽检报告。 透水混凝土路面面层质量 应符合设计要求。 1 透水混凝土路面弯拉强度应符合设计规定。 检查数量:每 l00m3同配合比的透水混凝土,取样 l 次;不足 l00m3时按 l次计。 每次取样应至少留置 1组标准养护试件。 同条件养护试件的留置组数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最少 1 组。 检验方法:检查试件强度试验报告。 2 透水混凝土路面抗压强度应符合设计规定。 检查数量:每 l00m3同配合比的透水混凝土,取样 l 次;不足 l00m3时按 l次计。 每次取样应至少留置 1组标准养护试件。 同条件养护试件的留置组数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最少 1 组。 检验方法:检查试件强度试 验报告 3 透水混凝土路面面层透水系数应达到设计要求。 检查数量;每 500 ㎡抽测 l点。 检验方法:查试验报告、复测。 4 透水混凝土路面面层厚度应符合设计规定,允许误差177。 5mm。 检查数量:每 500 ㎡抽测 l点。 检验方法:查试验报告、复测。 透水混凝土路面面层应板面平整,边角应整齐、无裂缝,不应有石子脱落现象。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量测。 路面伸缩缝应垂直、直顺,缝内不应有杂物。 伸缩缝在规定的深度和宽度范围应全部贯通。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 彩色透水混凝土路面颜色必须均匀一致。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 露骨料透水混凝土路面面层石子分布应均匀一致,不得有松动现象。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 透水混凝土路面面层允许偏差应符合表 的规定。 表 透水混凝土路面面层允许偏差 项目 允许偏差 (mm) 检验范围 检验 点数 检验方法 道路 广场 道路 广场 高程 (mm) 177。 15 177。 10 20m 施工单元① 1 用水准仪测量 中线偏位 (mm) ≤ 20 — lOOm — 1 用经纬仪测量 平整度 最大间隙 (mm) ≤ 5 ≤ 7 20m lOm lOm 1 用 3m直尺和塞尺连 续量两尺,取较大值 宽度 (mm) 0 20 40m 40m② 1 用钢尺量 横坡 (% ) 177。 %且不反坡 20m 1 用水准仪测量 井框与路面高差(mm) ≤ 3 ≤ 5 每座 1 十字法,用直尺和 塞尺量,取最大值 相邻板高差 (mm) ≤ 5 20m lOm lOm 1 用钢板尺和塞尺量 纵缝直顺度 (mm) ≤ 10 lOOm 40m 40m 1 用 20m 线和钢尺量 横缝 直顺度 (mm) ≤ 10 40m 40m 40m 注:①在每一单位工程中,以 40m 40m定方格网,进行编号,作为量测检查的基本施工单元,不足 40mX40m的部分以一个单元计。 在基本施工单元中再以 lOmXlOm 或 20mX20m 为子单元,每基本施工单元范围内只抽一个子单元检查;检查方法为随机取样,即基本施工单元在室内确定,子单元在现场确定,量取 3 点取最大值计为检查频率中的 1 个点。 ②适用于矩形广场与停车场。 附录 A 路面透水系数的测试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现场 操作,测试透水混凝土的透水性能。 试验仪器 1 现场透水试验仪(见图 ) 2 橡皮泥 3 秒表 4 自来水 5 盛水容器 图 透水试验仪结构示意图 试验方法 1 基本要求 在测试路段的行车道面上,按随机取样方法选择测试位置,每一个检测路段应测定 5 个侧点,用扫帚清洁表面,并用粉笔划上测试标记。 2 试验步骤 1) 将清扫后的路面用粉笔按测试仪器底座大小划好圆圈记号。 2)在路面上沿底座圆圈抹一薄层密封材料,边涂边用手压紧,使密封材料嵌满缝隙且牢固地粘结 在路面上,密封料圈的内径与底座内径相同,约 150mm,将组合好的透水试验仪底座用力压在路面密封材料圈上,再加上压重铁圈压住仪器底座,以防止水从底座与路面间缝隙或接缝处流出。 3)关闭细管下方的开关,向仪器的上方量筒中注入淡红色的水至满,总量为 600mL。 4)迅速将开关全部打开,水开始从细管下部流出,待水面下降 100mL 时,立即开动秒表,每间隔 60s,读记仪器管的刻度一次,至水面下降 500mL时为止。 测试过程中,如水从底座与密封材料间渗出,说明底座与路面密封不好,应移至附近干燥路面处重新操作。 如水面下降速度 很慢,从水面下降至 100mL 开始,测得 3min 的渗水量即可停止。 若试验时水面下降至一定程度后基本保持不动,说明路面基本不透水或根本不透水,则在报告中注明。 5)按以上步骤在同一个检测路段选择 5 个侧点测定渗水系数,取其平均值,作为检测结果。 渗水系数计算 透水混凝土的渗水系数按公式 (1)计算,计算时以水面从 100 ml 下降至 500 ml 所需的时间为标准,若渗水时间过长,亦可采用 3min 通过的量计算: CW=(V2- V1)/[(t2- t1) A] 10 (l) 式中: Cw—— 透水 混凝土的渗水系数,单位为 mm/ s; V1—— 第一次读数时的水量 (ml),通常为 100ml; V2—— 第二次读数量的水量 (m1),通常为 500ml; t1—— 第一次读数时的时间 (S); t2—— 笫二次读数时的时间 (S); A—— 标准环内截面面积(㎝)。 附录 B 本标准用词说明 一、 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于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表示很严格,非这样作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 反面词采用“严禁”。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作的: 正面词 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 “不得”。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作的: 正面词采用“宜”或“可”; 反面词采用“不宜”。 二、条文中指明必须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其一般写法为“应按„„执行”或“应符合„„的要求(或规定)”。 非必须按指定的标准、规范执行时,采用“可参照„„的要求(或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透水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 CJJ 200 条 文 说 明 前 言 为了便于设计、施工、科研等有关单位人员在使用本规程时能正确理解及执行条文规 定,《透水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编制组根据国家关于编制标准规范条文说明的统一要求,按《透水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的章、节、条顺序,编制《透水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条文说明,供各有关单位参考。 1 总 则 透水混凝土作为新型生态环保型产品,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国内在透水混凝土施工方面还没有相应的国家和行业标准。 为贯彻国家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政策,使透水混凝土路面材料在设计、施工、监理和检验中统一管理,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统一规范,确保市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