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内容摘要:

区域经济基础也是城市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 没有或者脱离了区域经济发展基础,城市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和希望。 八、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区域基础决定了城市的宏观分布规律;城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一个具体的城市在某一点形成和发展起来。 位置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一事物相对于另一事物的空间状态。 可分为:数理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等。 因此,城市的地理位置就是城市与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 地理位置直接影响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有时甚至有决定性的意义。 特殊的地理位置,往往决定了城市特殊的职能和发展的方向。 同时,不同性质的城市对地理为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例如,边防城市必须位于靠近边境线的地理形势险要地点,矿业城市必然地处矿区,工商业城市和交通枢纽城市必须交通便利,风景旅游城市则必须拥有知名的或众多的风景名胜,等等。 地理位置有好坏之分,好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城市的人口增加、经济发达、职能完善、规模扩大,而不好的地理位置则相反,城市不仅难以发展壮大,而且可能逐渐衰败甚至销声匿迹。 由于地理位置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往往随着有关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有时甚至是突变,从而使城市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方向也不得不有所变化和调整。 例如,泉州市和深圳市。 一个城市的政治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交通地理位置等是可以改变的。 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城市地理位置的有关因素,提高城市的地理位置优势,促进城市的发展。 十、城市化 城市化的 实质 就是农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的 人口城市化 和农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的 地域城市化。 城市化的 原因 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城市的吸力和乡村的推力是城市化过程中两种基本控制力。 工业化 是导致近代城市化迅猛发展的 根本动力。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城市化水平也必然不同。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历程: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的发展过程长短不一,形成发达国家之间城市化发展时间不一致现象。 欧洲国家尤其是英国,城市化进程最早,发展最广泛,从 1760年开始到1851年, 90年间,英国城市人口超过了总人口的 50%,而当时世界人口中,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 6. 5%。 当西欧城市化进程发展了很长时间后,美国还是一个乡村国家。 在 1860年 1920年间,美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实现了其高度城市化。 日本的城市化进程,虽然比一些西方国家晚百余年,由于其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只用了几十年时间,已达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 1920年,日本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 18%,但是,到二战后的 1955年其城市人口比重上升为 58%。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 : 在亚洲,和发达国家一样,发展中国家中的城市化进程也显出很大的地区差异。 印度的城市人口大约是 28%、越南是 20%、菲律宾是 57%、马来西亚是 56%、土耳其是 61%、中亚地区是 66%。 韩国由于其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就达到了 80%的城市化水平。 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在拉丁美洲,和亚洲一样,近二、三十年来都保持了相当高的城市人口增长速度。 玻利维亚,大约只有 61%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而阿根廷是 89%,乌拉圭和委内瑞拉达到 91%。 中美洲国家的城市人口处在 45% 60%之间。 和世界上其他区域相比,非洲的城市化进程要慢了许多。 以 1995年城市化水平为例,东非城市人口比重占 21%,中非占 33. 2%,北非 45. 9%,南非 48.。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