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儒家文化儒与孔子儒学三期儒教三义内容摘要:

以 “ 明道 ” 为目的,又称 “ 道学 ”。 •濂溪(周敦颐)开创,出入释老,反求诸六经,建立无极 →太极 → 阴阳 → 五行 → 男女 → 万物的宇宙生成图式,又提出“ 主静 ” 、 “ 窒欲 ” 的路径。 •关学(张载)洛学(二程)奠基,将人性与天地之性浑然一体,使伦理学获得本体论的论证。 洛学则在实有中抽象出一个 “ 理 ”。 •朱熹集大成。 理,在逻辑上先于、高于、超越于万事万物,又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本体存在。 而人世间的伦理纲常又是理的具象化,从而将 “ 理 ” 还原到现实世界和日常人伦。 王阳明倡心学。 “ 心即理 ” 、“ 心外无理 ” , 将 “ 心 ” 与 “ 理 ”统一 , 以 “ 心 ” 主宰万物。 阳明心学还包括 “ 知行合一 ” 和 “ 致良知 ”。 泰州学派:心学异端 阳明之后 , 王学发生分化 ,王艮发展为泰州学派 , 成为王学左派 , 主张百姓日用即是道 , 肯定饮食男女之性。 李贽师王艮之子 , 倡“ 童心说 ” 和 “ 自然人性论 ”。 三、儒教三义 仁义 礼乐 内圣外王 1,仁义 “ 仁 ” 的最初含义是指人际之间的亲善关系,在此基础上孔子将“ 仁 ” 提升为儒家伦理道德的最高范畴。 如何达到 “ 仁 ”。 孔子提出了两个根本标准: 忠恕。 义者,宜也 礼崩乐坏 、 天下无道之时 ,“ 弘道 ” 的担子便落到 “ 士 ” ( 知识分子 ) 身上。 在 “ 势 ” 的高压之下 , 士以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