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个性倾向性内容摘要:

值观 – 主体按照客观事物对其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 25 • 种类: – 根据社会文化生活方式 ;斯普兰格尔,1928 ① 经济价值观 ②理论价值观 ③审美价值观 ④社会价值观 ⑤政治价值观 ⑥宗教价值观 26 – 根据工具 — 目标维度 ①工具性价值观:礼貌、诚实 ②终极性价值观 :家庭安康、友谊、社会认可 – 表现形式: ①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是价值观的初级形式,可发展为内在动机。 ②信念:是坚信某种观点、思想或知识的正确性,并调节控制自己行动的人格倾向性。 ③理想:是个体对未来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27 第二节 动机的理论 阿姆斯特朗 28 一、本能理论 • 詹姆斯: – 人的行为依赖于本能的指引,人有生物本能和社会本能。 如 “ 爱、同情 ”。 29 代表人物: • 达尔文最早提出本能概念 • 詹姆斯(区分生物本能和社会本能) • 麦独孤(将本能理论用于社会心理研究,将本能分类)、 • 弗洛依德(将无意识本能作为人的最原始动力,提出生本能和死本能概念) 30 • 其他代表观点 – ①人的大部分行为是由本能控制的。 本能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由遗传固定下来,一种不学而能的行为模式,是人类行为的原动力。 – ③麦独孤: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以本能为基础的;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本能具有能量、行为和目标指向三个成分;个人和民族的性格与意志也是由本能逐渐发展形成的。 人有 18种本能。 31 二、驱力理论(赫尔) • 观点 – ①驱力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 ②驱力是一种动机结构,它供给机体的力量或能量使需要得到满足,进而减少驱力。 – ③人类的行为主要是由习惯支配的,而不是由生物驱力支配的。 驱力为行为提供能量,而习惯决定着行为的方向。 – ④ P= D H- I( P,个体的有效行为潜能;D驱力; H习惯强度; I抑制) 32 • 缺陷:驱力理论仅仅强调个体的活动来自内在的动力,它忽略了外在环境在引发行为上的作用 .不能解释所有的人类行为。 33 三、诱因理论 • 观点 – ①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 – ②诱因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 ③赫尔的修改公式: P= D H K- I( K,诱因) – ④诱因与驱力分不开,它由外在目标所激发,只有当其成为个体内在的需要时,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 34 四、唤醒理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