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课时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内容摘要:
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1.( 2020 重庆文综 7 ) 清廷兵部左侍郎王茂荫进呈咸丰皇帝一书:“其书版在京,如蒙皇上许有可采,请饬重为刊印,使亲王大臣家置一编,并令宗室八旗以是教,以是学,以知夷难御而非竟无法可御。 ”此书很快进入清朝最高决策层的视野,所提出的主张在洋务运动中付诸实践。 该书最有可能是( )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天演论》 D.《资政新篇》 从“师夷长技”到“中体西用” 重点 1 中西思想的共融 —— 近代维新思想 重点 2 二、康梁维新思想的产生 战争之后,民族危机加深。 的维新思想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的。 民族 的壮大 ( 1) 背景: ( 2)代表人物及主张: ① 政治: ② 经济: ③ 阶级: ④ 思想:甲午中日 初步发展资产阶级 早期代表 论著 思想 康有为 《 》 打着 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 梁启超 《 》 宣传 学说,批判封建君主专制,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制,实行变法图存。 严 复 《 》 思想,成为维新派批判封建顽固派、激发变法图强的理论武器。 孔子改制考 变法通议 孔子 民权 天演论 进化论 特别提醒:康梁阶级属性是中国 资产阶级 维新派。 主张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救亡图存。 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 …… 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 …… 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 ——摘编自郭廷以 《 近代中国史纲 》 提示: 19世纪 90年代,民族 危机加深,资 产阶级维新思 想进一步汇聚 成一股思潮。 康有为撰写 《 孔子改制考 》 ,言民权、倡大同,托古改制,传播西学,从而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根据。 中西思想的共融 —— 近代维新思想 重点 2 三、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 【 读图释义 】 读图,概括康有为维新思想特点。 “ 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 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 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然臣窃谓政有本末,不先定其本而徒从事于其末,无当也。 „„ 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 —— 康有为《 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 史料二 史料三 反映维新派向西方学习上升到制度层面 反映维新思想中西融合特点 ① 中西融合: 把 的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②由理论到实践: 用维新思想指导、推动了 的实现 ③救亡图存: 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严重的现实,蕴含了救亡图存、发展 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 中西思想的共融 —— 近代维新思想 重点 2 三、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 西方资产阶级 戊戌变法运动 资本主义 ② 主观原因: 康梁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分子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有局限性,幻想“中西结合”。 四、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第31课时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相关推荐
Ac + H2O 由于 HAc过量,反应平衡后生成 Acˉ,并剩余 HAc,溶液总体积为 60cm3。 于是 333dmm o )HAc()Ac( cc已知 HAc的 pKa为 因此 )( )(lgppH 共轭碱共轭酸ccK a首 页 末 页 下一页 上一页 42 例题 解 : cm3, 加入的 moldm‾3盐酸由于稀释 , 浓度变为: 3333dm0 . 0 0
在这个领域只能依靠唯心主义方法,为了理解一个历史上特殊区域背景下的人文景观或事件,人文地理学家必须思考位于人类活动背后的动机。 这种思考是完全主观的,主要根据自身或他人感应的环境来推知历史上在多种因素下产生的机制。 重点是地方观念的研究,即人与地点之间的联系。 在人本主义地理学看来,人与其生活和经历的地点之间可以建立心理和情感联系,即人对地方的看法,如归属感,地方赋予人的安全感、地位等。
= queue[front]; front = front +1; 显然,对于第 1个元素和其它元素的读操作,将出现不一致。 判别队列为空的条件也将复杂化。 下一页 上一页 停止放映 第 40/89 页 关于队列表示的约定 为解决这个问题,约定如下: 队头指针 front总是指向队头元素的前一个位置; 队尾指针 rear总是指向队尾元素的位置。 这样一来,无论对什么元素,出队操作都是一样的。
独尊儒术 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 材料三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材料四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 董仲舒 《 春秋繁露 》 请思考:汉武帝为何采纳董仲舒的主张。 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的需要 神化皇权 从 理论上 解决了汉武帝国家 “大一统” 的需要 ,有利于 巩固统治。 (以思想的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统)
2.全响应分解为自由响应与强迫响应 自由响应又称固有响应 , 它反映了 系统本身的特性 , 取决于系统的特征根; 强迫响应又称强制响应 , 是 与激励相关 的响应。 利用经典法可以直接求得自由响应与强迫响应 , 强迫响应即特解 先求得系统的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 , 并获得系统的全响应; 然后利用系统特性与自由响应 、 激励与强迫响应的关系可以间接得到自由响应和强迫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