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氧化还原与电化学内容摘要:
l2(s)Hg(l) 电极反应 : Hg2Cl2(s) + 2 e = Hg(l) + 2 Cl (KCl) 玻璃电极 (测定溶液 pH) 二、 标准电极电位(势) 其它电极 的标准电极电位都可通过 与标准氢电极组成 原电池 , 测定其 电动势 而算出。 例 1: () Zn(s) | Zn2+ (1 mol/dm3) | | H+ (1 mol/dm3) | H2(1 p ), Pt (+) 测得标准电动势 = + V 规定: = + () 或 = + () 代入: = + = 0 – (Zn2+/Zn) = V (Zn2+/Zn) = V 标准电极电位的物理意义 表示相应 电对 的 氧化型 /还原型物质 在 标准状态 下 在水溶液 中 得失电子的能力 ,也即 氧化 性 /还原性 的 相对强弱。 (氧化型 /还原型 ) ↑,表示 氧化型物质 氧化性 ↑ (氧化型 /还原型 ) ↓,表示 还原型物质 还原性 ↑ 电对 Na+/Na Al3+/Al Zn2+/Zn Fe2+/Fe H+/H2 Cu2+/Cu Ag+/Ag / V 0 + + 从左到右: M 还原性 ↓, Mn+ 氧化性 ↑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水溶液 常见电对 的 标准电极电位 (也见 : 教材 7 ) 氧 化 型 物 质 氧 化 性 还 原 型 物 质 还 原 性 标准电极电位是 强度 性质 其值与 电极反应式 的 计量系数的写法 无关: 电极反应式 / V G / kJ•mol1 189。 Cl2(g) + e = Cl(aq) 131 Cl2(g) + 2 e = 2 Cl(aq) 262 3 Cl2(g) + 6 e = 6 Cl(aq) 786 G , H , S 为 广度 (容量 )性质, 其值与 电极反应 计量系数 写法 有关。 因此,写 (Cl2/Cl), 不写 (Cl2/2Cl). 三、标准电极电位的应用 (一) 判断 水溶液中 氧化剂氧化性 和 还原剂还原性相对强弱 ,以及有关 氧化还原反应 自发的 方向。 表示水溶液中 氧化型物质 氧化性 表示水溶液中 还原型物质 还原性 电极反应 通式 : 氧化型 + ne = 还原型 相应的 电极电位 称为“ 还原电位 ”( 国际通用 ) , 写为: (氧化型 /还原型 ) 例如: 电极反应 Cu2+ + 2e = Cu(s) 电极电位 (Cu2+/Cu) = + V 对比: “氧化电位” (还原型 /氧化型 ) — 美国通用: 电极反应 Cu(s) = Cu2+ + 2e 电极电位 (Cu/Cu2+)= V 判断 水溶液中 氧化还原反应 自发 的方向 强 氧化剂 1 + 强 还原剂 2 → 弱 还原剂 1 + 弱 氧化剂 2 例: 2 H+(aq) + Zn(s) → H2(g) + Zn2+(aq) Cu2+(aq) + Zn(s)→ Cu(s) + Zn2+(aq) X2 + 2 I(aq) → 2 X + I2(s) (X = F, Cl, Br) (二) 合理选择 氧化 剂 或 还原剂 例 2:有一混合溶液含 I、 Br 、 Cl 各 1 mol•dm3,欲 使 I 氧化而 不使 Br 、 Cl 氧化 ,试从 Fe2(SO4)3和 KMnO4中选出合理的氧化剂。 解:查出各 值 /V : (I2/I) , (Br2/Br) , (Cl2/Cl) , (Fe3+/Fe2+) , (MnO4/Mn2+) Fe3+是 合适的氧化剂 : 2 Fe3+ + 2 I = 2Fe2+ + I2 但 Fe3+不会把 Br, Cl氧化 . MnO4 会把 I 、 Br 、 Cl 都氧化,不合要求。 (三)计算反应 平衡常数 先推导 标准电动势 K 的关系如下: F = 1019 C 1023 mol1 = 96484 ≈ 96500 ( Faraday constant, 即 1 mol 电子的电量) 设一原电池电动势为 ,输送 n mol电子所做的 电功 为: 任意态 : W ’ = Q = nF () ( = E , = E ) 标态 : W ’ = Q = nF () (体系对环境做功, W ’ 取负值) n是原电池 放电总反应 电子转移的 计量系数 , 无量纲。 Michael Faraday (17911867) (三) 计算反应 平衡常数 (续 ) 在 等温、等压、只做电功 的条件下, 原电池 体系的 Gibbs自由能降低值全部用于 做电功 ,即: 任意态 : rG = W ’ = nF () (体系对环境做功,功取负值 ) (热力学 电化学桥樑 ) 标态 : rG = W ’ = nF () rG = RT lnK rG = RT lnK = nF 整理,得: lnK = nF /(RT ) () 对数换底 ,得: lgK = nF /( ) () =( lgK )/ nF () = + () rG , K 与 的 关系 rG = RT lnK = nF rG K ( = + ) 正 反应自发 0 1 0 ( + ) 逆 反应自发 0 1 0 ( + ) rG 和 只适用于 标准状态 下 过程自发性 的判断。 对比教案 : rG 与 的关系。 例 1:利用 计算下列反应在 298 K的平衡常数。 2 Cu(s) + 2 HI(aq) = 2 CuI(s) + H2(g) 解:( 1) 把 题示 反应设计为一个原电池 : 负极 (氧化反应): 2 Cu(s) + 2 I(aq) = 2 CuI(s) + 2 e 正极 (还原反应): 2 H+(aq) + 2 e = H2(g) 相应的 电池符号 为: () Cu(s), CuI(s)| HI (1 moldm3)| H2 (1 p), Pt (+) = + = (H+/H2) (CuI/Cu) = 0 – () = + V 例 1 (续 ): 2 Cu(s) + 2 HI(aq) = 2 CuI(s) + H2(g) 原电池 放电总反应 : n = 2. lg K = nF / ( RT) = (2 96484 C•mol1 V) / ( J•mol1•K1 298 K) = (使用 “量值计算法” ) ( CV = J ) K = 106 例 2: 利用 有关 标准电极电位值 , 求 AgCl(s)在 298 K的 溶度积常数。 解: Ag+ + Cl = AgCl(s) K = 1/Ksp 是 非氧化还原反应 ,但可改写为: Ag+ + Cl + Ag(s) = AgCl(s) + Ag(s) 设计 为 原电池 : () Ag(s), AgCl(s) | Cl(1 mol•dm3) | | Ag+(1 mol•dm3) | Ag(s) (+) 则:负极反应: Ag(s) + Cl– = AgCl(s) + e ( AgCl /Ag) = + V 正极反应: Ag+ + e = Ag(s) (Ag+/Ag) = + V 原电池放电总反应为: Ag+ + Cl = AgCl(s) K 显然, n = 1. = (Ag+/Ag) ( AgCl /Ag) = – = V lg K = n / = 1 / = K = 109 Ksp (AgCl) = 1 / K = 1010 影响电极电位的因素 — Nernst方程 标准 电极电位 任意状态 电极电位 关系。 影响电极电位的因素 : 1. 电对 本身的 性质 不同电对 有 不同的 数值 . 2. 电对 体系的 浓度 (压力 )和 温度 Nernst方程 . ox oxidizing state 氧化态 red reducing state 还原态 Walther Nernst (1864 1941) 一、 Nernst方程 设一氧化 还原反应为 : a ox1 + n e = c red1 b red2 = d ox2 + n e 总反应 : a ox1 + b red2 = c red1 + d ox2 据 van’t Hoff化学反应等温式: GT = G T + RT lgQ 其中, 反应商 把 GT = nF 和 G T = nF (等温、等压、只做电功) ( 体系对 环境 做功, 功 取负值 ) 代入上式,得: nF = nF + RT lgQ = (RT / nF) lgQ () 原电池 的 Nernst方程 , 表明 任意状态电动势 与 标准电动势 以及 浓。第10章氧化还原与电化学
相关推荐
通过仔细观察,测量,讨论得出:他剪的平行的四边形是四条边相等的平行的四边形。 两条对角线就是它的对称轴。 我借机告诉大家:他剪的图形是菱形,也是轴对称图形,以后你们会学到的。 一般地说,平行四边形是指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且平行的四边形,它不是轴对称图形。 我即刻表扬了这个学生的求异精神,并要求同学们以后不要再嘲笑他,而要向他学习。 顷刻间,孩子们掌声雷鸣,受益匪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2 Ag Cu(NO3) Fe(NO3)2 Ag、 Cu Cu(NO3) Fe(NO3)2 Ag、 Cu Fe(NO3)2 Fe(NO3)2 Ag、 Cu、 Fe 活动 2【 设计实验 】 主题 :探究锌、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药品 : 铁丝、锌粒 、铜丝、稀硫酸( 2mL, 只取 1次 ) 仪器和用品 : 1支试管、 砂纸、镊子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 Y、
刚度没有什么影响。 若 用镗头或行星式磨头加工 孔时,刀杆受力方向经常 改变,则间隙引起的变形 对加工精度有着较大的影 响。 不过,机床在运转过 程中,随着零件的温升, 连接面间的间隙逐渐减小 会使刚度增大。 摩擦力的影响 : 在加载时零件接触面间的摩擦力阻止变形的增加,卸载时摩擦力阻止变形的回复。 这也是图415中加载、卸载曲线不一致的原因之一。 (二)工艺系统受力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d2由于变化磁场激起感生电场,则在导体内产生感应电流。 交变电流 高频感应加热原理 这些感应电流的流线呈闭合的涡旋状,故称 涡电流 (涡流 ) 交变电流 减小电流截面,减少涡流损耗 整块 铁心 彼此绝缘的薄片 电磁阻尼 三 . 涡流 • • • 167。 自感 互感 一 . 自感现象 自感系数 自感电动势 B线圈电流变化 穿过自身磁通变化 在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 I)(t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