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_图文内容摘要: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_图文 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任务书姓 名 学 号 8 专 业 汉语言文学课题名称 论刘师培的“美文”观极其重要意义以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为例指导教师 职 称 副教授 任务下达日期2012 年 1 月 1日课题研究要求(指导老师对学生提出研究目标、拟解决问题,推荐参考文献等):一、研究目标1、弄清“美文”定义。 2、弄清刘师培的“美文”观内容是什么。 3、美文观的当代意义。 2、推荐参考文献1、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 4 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 年 3 月 006(3)010(6)895国文论研究D周为单位)序号 论文工作任务 进度1 下发选题指南 2011 年 11 月 12 日12 月 2 日2 下达任务书 2011 年 12 月 17 日2012 年 1 月 6 日3 调研、完成开题报告 2012 年 2 月 27 日3 月 16 日4 完成初稿 2012 年 3 月 24 日4 月 20 日5 完成二稿 2012 年 4 月 28 日5 月 11 日6 完成定稿 2012 年 5 月 19 日5 月 25 日7 指导教师评定成绩、评阅老师评定成绩 2012 年 5 月 26 日6 月 1 日8 答辩、成绩鉴定、归档 2012 年 6 月 9 日6 月 15 日任务下达人(签字) 日期: 年 月 日任务接受人(签字)日期: 年 月 日表三 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本科毕 业 论 文 开 题 报 告姓 名 学 号 专 业 汉语言文学课题名称论刘师培的“美文”观极其重要意义以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为例指导教师 职 称 副教授开题报告正文(内容包括:选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论文提纲,研究重难点,参考文献等。 字数要求:1500 字以上,艺术类专业 1000 字以上)1、选题研究目的与意义六朝文学因为它华丽的藻饰,并且注重过度用典的特点,所以在近千年之中都没有受到文学家及文学研究者的足够重视,但是刘师培却另辟蹊径,对六朝文学推崇备至。 本文就是要试图以刘师培在北大授课时所撰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 (以下简称讲义 )为研究文本,从中探寻他对六朝文学推崇的原因,并且得出结论是因为六朝的文学更具有文学性和审美性,也就是说六朝的文学才是“美文” ,更加接近于“纯文学”。 然后本文就着重探寻刘师培的“美文”观。 之所以要以讲义为研究对象,首先是因为我们可以将刘师培的“美文”思想在这部作品中一览无遗。 其次, 讲义在文学史研究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开创了六朝文学研究的热潮,在其后,产生了鲁迅,周作人等一批六朝文学研究的大家。 基于这两点,所以以讲义为课题研究对象。 这个课题中有一个关键词就是“美文” ,我们重提“美文”在现代社会中也有着重要意义。 现代社会一方面各种媒体发展迅速,娱乐性成为了媒体的主要属性,文学也愈发偏重于娱乐一面而愈发抛弃文学作品本该具有的文学性和审美性。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得到了较快地发展,文学创作也是越来越倾向于商业化,这样就导致了文学创作也成为了一种商品“生产” ,从而导致了文学作品被大量地“生产”了出来,并且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能够使得文学作品更加畅销,于是经常在作品中加入某些低俗的,消极的东西,这样就难免导致文学作品粗制滥造,很难产生文学精品,更不用说能够流传于后世的经典之作。 在这样的一个社会环境下,我们重提“美文” ,就是为了能够引起人们对文学作品质量的重视,期冀可以在这样一个对文学发展不利的社会情形下产生文学精品和能够流传于后世的经典作品。 2、文献综述(1)资料部分1、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 4 917 至 1919 年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古文学史时所撰写的讲义。 该书研究了汉魏六朝文学的变迁,它根据“述而不作”的原则,引用了大量的相关史料,然而自己的论述却极少,所以给我们大家的阅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本书共分五课,第一课“概论”旨在阐明研究意义,第三、四、五课分论中古各时期文学的变迁轨迹或总体面貌,就史的分量而言,显然应该落实在这后三课的条分缕析之中。 引人注目的是,在第一课和第三课之间,作者加入了第二课“文学辨体” ,分别论述了“文笔之辨” 、 “辞笔之辨” 、 “诗笔之辨”和“论笔之辨”,中心思想在于说明“何为文 ”这一个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的中心问题。 该书是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对象。 (2)专著部分1、传家学研究M华书局,2008 年 3 察了刘氏学人学行,分析刘氏四世之学术变化与发展。 以专书和专人研究相结合,对刘氏左传学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考察:对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一书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厘清以往研究笼统将此书归功于刘文淇的说法,指出刘氏四世学人对此书都有贡献;探讨了刘师培研究左传的动力与成就,认为刘师培为左传学建立了完整的理论构架。 最后以刘氏家族为代表,从治学方法论角度分析了清儒治经方法,对清代学术发展规律进行了总结。 2、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 年 3 从时代高度揭示了他从救亡始到守旧终的悲剧命运, 还分章评析了刘师培经学、史学、子学、小学等国学各方面的成就, 使得作为一个思想家和学者的刘师培第一次比较完整地为世人所知。 资料翔实, 立论公允, 结构清晰, 行文简洁, 广采众论与自我新见集为一体, 被评论为是刘师培研究中“较早出版的评传”(张岂之序, 见该书第 3 页)。 本书对刘师培经学研究和史学研究的论述, “比较全面且有一定的深度。 ”(同上, 第 2 页)。 对刘师培比较客观公允的评论, 有助于人们澄清学术研究中一些过激的认识, 有助于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 该成果在某些学术问题的分析方面还较为简略, 可作进一步展开。 对刘师培晚期学术成果的介绍也可更加丰富一些。 3、895国文论研究D扬州大学博士论文本文主要论述文学的功用,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发生、发展必然渗透和反映不同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追求以及实用或功利的目的。 虽然每个时代的文学功用观各不相同,但总体而言,这些功用观却不外乎教化说、审美说两种。 本文在第六章分析国粹派的文学功用观时,讲到了我要论述的主角刘师培的文学功用观用观,认为他不但注重文学的社会作用同时也重视文学的形式、风格等,但是当他一旦考虑到现实时他就不可避免的偏向于文学的社会功用。 作者还探讨之所以会这样的原因,认为这是因为学术与革命使他的文学功用观充满矛盾性,逡巡于审美与功利之间。 (三)论文部分1、006(3)本文试图以文派论争为切入点,理顺桐城派与扬州学派的不同价值指向。 介绍了文选派与桐城派之间论争背后的学术背景。 桐城派与骈文派的错位之争其实是晚清以来宋、汉之争的反映。 后期汉学扬州学派崛起,而宋学不甘落魄而公开挑战。 扬州学派殿军刘师培不仅继承汉学权威从学术理论上对宋学予以攻击,而且力图从文本体裁上否认桐城文派作文之法,揭穿其官方代言体的面目,从而彻底击溃桐城派。 2、010(6)者按照知人论世的原则,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写了刘师培的一些生平事迹,如他与章太炎、蔡元培等人的交往等等,还试图探寻刘师培从一个激进的革命者变为了一个守旧幕僚的原因。 在这一部分末尾,介绍了刘师培的著述,可以以“博”字概括,他虽然只有短短的 36 年生命,但是他却留下了五百多万字的巨著。 论文的第二部分就对刘师培的著作进行分类,指出其中论古今学术思想、论小学、论经学、校释群书四类为刘师培著作中最为精要的。 第三部分就着重介绍了他的文学研究,第四部分论述了讲义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具有的价值。 这篇论文也指出了讲义的缺憾,说他所论述的“中古”范围小了,上不及秦汉,下未论北朝和隋代,显得不够全面。 可以说这篇论文内容全面,评论恰到好处,对刘师培的生平和他的学术研究起到了管窥作用。 3、纪“文笔”说研究述评J005(5).“文笔”说是我国中古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 如何就“文笔”说研究,阐发出六朝文学的嬗变大势及其所以如此之故,乃学者们研究的初衷所在。 20 世纪“文笔”说的研究主要是从“文笔”的义界(包括“文笔”的定义和“文笔”说的演进),“文笔”分目的历史、缘由,“文笔”说的理论意义与美学价值等方面展开的。 学界对六朝“文笔”说的认识已渐趋全面。 讲义在第二课“文学辨体”中就讲述到了“文笔之辨” ,提出了“有韵者为文,无韵者为笔”的观点,这篇论文对研究讲义有一定作用。 4、文学观J009(1)到了刘师培的“文”和“学”的关系,谈到了刘师培对文学的独立性、独特的审美意义与思想价值的强调,认为这使得刘师培的文学观呈现出文学非工具论的某些特性,对现代中国文学的独立发展,尤其是五四新文学的独立发展无疑具有一定的启发和推动作用。 但同时作者又认为对于处于晚清近代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环境中的文学知识分子来说,要想维持一种纯粹的文学观实际上是很困难的,文学的工具作用总会超出其独立的审美与形式意义,这一点在刘师培身上实际上也无法幸免。 5、006(4)为他对新的文化和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主要研究了他的“文”的定义,认为“文”必须具有沉思翰藻的特征,认为他提倡六朝骈文,并不是历史的倒退,反而具有时代意义,借鉴西学资源,对于优秀传统的一种坚持和自信。 认为刘师培兼用西方审美文学观念,为齐梁以来的“文笔之辨”找到了归宿,为中国固有的传统美文学观拓展了空间。 文章还论述了了在文化转型时期对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近代建构的重要途径,那就是“考文识字” ,达成对文学“原意”的理解。 3、论文提纲文章引言部分主要阐释“何谓美文 ”这一个问题,将“美文”这一概念解释清楚(包括狭义的“美文”和广义的“美文” )。 着重指出在本文中,所谈论的“美文”主要是指要注重文章的文学性和审美性,注重文学文学本身的艺术形式,与“纯文学”比较类似。 第一部分,刘师培的“美文”观1、说明刘师培的“美文”观和他的“骈文正宗”观是紧密联系的。 首先说明骈文的特点,主要是讲究语言的形式美,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工整和声律铿锵,更具有文学性和审美性,接近于“美文”的本质。 并且在这个时候出现了“文笔之分” ,刘师培严格注重区别“文”和“笔”的差别。 从字源学角度研究文章的起源,以纯正文学的红线贯穿文学史,使得文学有韵偶行的特征一目了然,从而认为沉思翰藻的骈文是最完备的文学样式。 另外,这时候音韵学有了长足发展,沈约、周颙等人相继提出“四声八变说”形成了完备的“永明声律论” ,并且在文坛上出现了一批像王融、谢眺、何逊这些诗人写作韵律文章,为文学更为注重本身的形式,注重其审美特性提供了有利条件。 2、说明刘师培的“美文”观要求的不仅是“沉思翰藻” ,而且要做到“文质得中”。 要做到文章的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传统的儒家文艺理论认为,文学应该具有现实的社会功用,如孔子。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_图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