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文学理论历史与应用第十五章〈寓言的鉴赏研究〉内容摘要:

《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 -「買櫝還珠」 諷刺賣方裝飾過度, 本末倒置 , 以文害用。 諷刺買方,不知價值高低, 徒看外表 , 懷文忘值。 讀者 :廣泛聯想,甚而可至反面理解 《 笑得好 》 -「願換手指」 本為諷刺世人 貪得無厭。 要手指的想法,可引申為 獲得能力比接受成果重要。 -寓言群的形成與哲理的闡發- • 寓言群 :同一個哲理,引用不同的寓言來形象說明,《 莊子 》 、 《 韓非子 》 、 《 呂氏春秋 》 等皆採用「寓言群」說理,即是用多個故事說明同一哲理。 《 呂氏春秋 》 〈 察今 〉 因時變法 《 中國古代寓言史 》 P128 「循表夜涉」 時間的推移 → 世易時移,變法宜矣 「刻舟求劍」 空間的改變 → 時有今昔,法有新舊 「引嬰投江」 人的差異 → 諷刺泥古不化之人 • 利用寓言闡明許多的哲學範疇 對立統一:匠石運斤(莊子) 事物轉化:塞翁失馬(淮南子) 量變與質變: 公輸刻鳳 (劉子) 意識與存在:掩耳盜鐘(呂氏春秋) 主要與次要:九方皋相馬(列子) 偶然與必然:守株待兔(韓非子) 規律與必然:揠苗助長(孟子) 實踐與知識:日喻(蘇軾) 可能與現實:算計雞卵(江盈科) 公輸刻鳳 公輸之刻鳳也,冠距未成,翠羽未樹,人見其身者,謂之鸏鵄;見其首者名曰鴮鸅。 皆訾其醜而笑其拙。 及鳯之成,翠冠雲聳,朱距電搖,錦身霞散,綺翮焱發,翽然一翥,翻翔雲棟,三日而不集。 然後贊其奇,而稱其巧。 • 利用寓言闡明許多的哲學範疇 對立統一:匠石運斤(莊子) 事物轉化:塞翁失馬(淮南子) 量變與質變: 公輸刻鳳 (劉子) 意識與存在:掩耳盜鐘(呂氏春秋) 主要與次要:九方皋相馬(列子) 偶然與必然:守株待兔(韓非子) 規律與必然:揠苗助長(孟子) 實踐與知識:日喻(蘇軾) 可能與現實:算計雞卵(江盈科) • 利用寓言說明教育規律 要打好基礎: 三重樓喻 (百喻經) 生活便是教師:貓兒問食(大莊嚴論經) 說服強於壓服:北風和太陽(伊索) 言教不如身教教: 小蟹和母蟹( 伊索) 浪子回頭金不換:浪子的比喻(聖經) 才智在於勤奮:剃刀(達芬奇) 不要盲從:父子賣驢(拉封丹) 教育要切合實際:獅子的教育(克雷洛夫) 痛苦孕育成功:珍珠(紀伯倫) 《 百喻經 》 三重樓喻 往昔之世, 有富愚人,痴無所知。 到餘富家,見三重樓 ,高廣嚴麗,軒敝疏朗, 心生渴仰,即作是念: 「 我有財錢,不減於彼,云何頃來而不造作如是之樓。 」 即喚木匠而問言曰: 「 解作彼家端正舍不。 」 木匠答言: 「 是我所作。 」 即便語言: 「 今可為我造樓如彼。 」 是時木匠即便經地壘墼作樓。 愚人見其壘墼作舍,猶懷疑惑,不能了知, 而問之言: 「 欲作何等。 」 木匠答言: 「 作三重屋。 」 愚人復言 「 我不欲做下二重之屋,先可為我作最上屋。 」 木匠答言: 「 無有是事。 何有不作最下重屋,而 得造彼第二之屋。 不造第二,云何得造第三重屋。 」 愚人固言: 「 我今不用下二重屋,必可為我作最上者。 」 時人聞已,便生怪笑,咸作此言: 「 何有不造下第一屋而得上者。 」 譬如世尊四輩弟子,不能精勤修敬三寶,懶惰懈怠,欲求道果,而作是言: 「 我今不用餘下三果,唯求得阿羅漢果。 」 亦為時人所嗤笑,如彼愚者等無有異。 • 利用寓言說明教育規律 要打好基礎: 三重樓喻 (百喻經) 生活便是教師:貓兒問食(大莊嚴論經) 說服強於壓服:北風和太陽(伊索) 言教不如身教教: 小蟹和母蟹( 伊索) 浪子回頭金不換:浪子的比喻(聖經) 才智在於勤奮:剃刀(達芬奇) 不要盲從:父子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