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分析内容摘要:

技术发展越来越快,芯片的运算能力和性能价格比呈几何级数增长,功能日益强大。 软件技术迅猛发展,成倍地扩大了信息技术的应用范 围和功能。 宽带移动通信、卫星通信技术等也取得突破性进展。 IP技术及其他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网上信息流量的增长每 9 个月就翻一番。 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促使数字化电子信息产品不断涌现,传统电信网也开始向新一代综合信息网演进。 信息技术正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甚至思想观念,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信息产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融合度最高、潜力最大、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世界各国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设施和支柱产业。 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不仅是社会 物质生产、文化进步的基本要素和必备条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5 三 . 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从信息产业的体制、技术和市场层面上,可以将世界信息产业的发展潮流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政府推动,市场运作 从信息产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各国政府在信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政府作用并不等于一味管制,只有借助于市场力量,才能更好地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 过去一些年来,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在政府政策和法规方面均有较大的调整,取消了许多传统经济时代的管制措施,改 革了旧的管理体制。 尤其是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后,世界电信业的发展风起云涌,千变万化,电信改革的大潮冲击着世界各国传统的电信产业,世界电信产业的面貌为之焕然一新。 数字化与标准化 计算机的出现是信息数字化时代的开始。 数字化实质上是计算机技术在信息领域的全面应用,在信息产业发展上是一次划时代的革命。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明与广泛运用,当代信息技术得以在二进制数字化基础上统一了文字、声音、图像、图表和动画等传统的异质信息,采用统一的数码传输、交换和分配方式,打破了传统信息传播和服务市场的业务分割,从而给信息产业 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目前各种传媒的信息表达均在向数字化方向发展,使计算机、通信和影视等传媒在二进制上聚合。 特别是 20 世纪 90 年代后,数字化和网络化又相互促动,并在此带动下,各种新型媒体相继问世,给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快捷与便利,也给信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在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社会信息化进程中,标准化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基础因素。 如果没有协调、可靠的标准,很难 想象 世界范围内使用的不同操作系统、不同语言及不同标准的计算机网络能在一起互联、互通。 信息技术标准化是推广普及信息技术的前提,是信 息技术产业组织生产的重要法规。 信息技术标准涵盖信息技术开发与创新、产品生产与销售的全过程,它是各个方面利益的集中体现和综合平衡的结果。 信息产业需求是制定标准的基础,信息技术创新研究成果只有以标准的形式加以肯定和推广,才能更有利于转化。 从实质和核心来看,信息技术标准,就是信息技术体系中信息技术的知识产权,信息技术垄断是通过知识 6 产权保护来实现的。 由于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和排它性,一旦这种标准得到普及,会形成一定程度的垄断,尤其在市场准入方面,它会排斥不符合此标准的产品,从而达到排斥异己的目的。 从国际信息技术标准 化现状来看,许多国际组织非常关注和重视这项工作。 国际级标准化组织约有 50 余个,其中有关信息技术产品和有关服务的标准的标准化组织或机构主要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电信联盟(ITU)等,其中全面从事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的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为了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尽早实现全球信息资源的共享,这三大国际标准化组织已经由分散走向联合,以避免工作上的交叉和竞争。 1987年ISO和IEC成立了第一联合技术委员会 —— ISO/IEC-JTC 1。 目前该技术委员会已发布信息技术标准 1200 项,占ISO 50 年来发布标准总数的 %。 国外跨国公司一般都是技术或产品标准的制定者,他们按 “ 技术创新—— 规模经济 —— 跨国经营 ” 的模式发展,在创新、生产和经营的过程中提出标准,完善标准,并从标准的锁定中获取了高额利润。 这一点我们已从英特尔、微软的发展中得到证实。 国际化与渗透性 信息产业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出现信息产业国际化潮流的背景主要有两方面:第一,由于世界经济相互依赖增强,市场国际化以及世界贸易中保护主义倾向存在,发达国家信息产业的大企业为打破贸易壁垒、开辟新市场和综合利用资源优 势,开始全面实行国际化经营战略。 第二,由于发达国家的信息技术市场已经饱和、经济增长缓慢、消费需求多样化、新产品开发竞争日趋激烈、各企业实行跨行业经营,以及发展中国家普遍推行用市场换技术的技术引进战略等,迫使发达国家企业对生产经营进行重大调整。 国际化趋势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 ( 1)技术开发的国际化。 信息产业领域的众多企业通过许可证贸易、技术合作等途径将企业已发展成熟的技术输出到国外企业中,或通过企业集团内部技术流动方式将国内母公司的技术输出到在国外设立的子公司(合资或独资)中。 许多有一定研究开发实力的企 业还开始在国外设立研究开发据点,如微软在世界各地建立的研究院。 7 ( 2)生产销售的国际化。 各企业在海外设立销售和生产据点,以当地市场为目标市场进行销售。 ( 3)人才流动的国际化。 各国在信息产业领域需要大量训练有素的专业技术人才,而本国的人才资源又无法满足信息产业急剧增长的需要,所以,各企业都将眼光放在国际人才市场上,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流动越来越频繁和国际化。 渗透性也是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一个潮流,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设备制造业之间、信息服务业之间的相互渗透,信息技术设备制造业与信息服务业之间也在互相融合。 具体来说,就是通过企业之间的重组和合并来实现业务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尤其表现在全球电信业界并购合作之风盛行。 美国 1996 年新电信法的出台,更加剧了这种趋势。 高倍增与高带动性 信息技术的高倍增化主要取决于信息产品生产过程的低消耗与高产出、高附加值等特点。 在信息产品的生产、流通及利用中,大量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会直接或间接地减少生产中的物质与能源消耗。 虽然在信 息产品生产和服务中又增加了信息资源的投入,但由于信息资源是一种非消耗性资源,可多次重复使用,因而其边际成本是比较低的。 同时,信息劳动是智力劳动,而智力劳动是一种高效率、高效益的劳动,有些信息劳动能在一段时间内创造出超过其本身价值多倍的价值。 国际电联统计,一个国家对通信建设的投资每增加 1%,其人均国民收入可提高 3%。 信息技术对信息产业及其他产业都有很强的带动性。 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可使之重现辉煌。 高投入与高创新性 信息技术的高投入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资金的高强度投入。 在信息产业领域,技 术开发、产品制造的难度日益加大,因而相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