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毕业论文内容摘要:
(论文) 7 四、信息技术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影响 (一)信息技术作为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一种有效的认知工具 人们感知事物是通过多重感官进行的,获取信息也是如此。 通过心理学实验研究发现 ,人类获取 的信息 83%来自视觉、 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 94%,还有%来自嗅觉, %来自触, 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再有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8]。 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比单一听老师讲课要获得的多,这样有利于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对数学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具有重要意义。 可见,信息技术可以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服务 ,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直观,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很好的合作交流的认知工具。 (二)信息技术作为高中数学教学过程的多媒体演示 工具,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在当前最普遍的形式就是利用其多媒体演示与交互功能。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与传统的数学教学形式相比,有许多优点。 传统数学教学使用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讲解、模型演示、教师和学生交谈、学生练习等,而多媒体数学教学使用的教学方式有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交互性强等特点。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因此,数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静态的教学内容变为动态的画面,激发学生兴趣;加上鲜艳的色彩引起学生的注意,充分吸收所学内容;用直观 的图形及和谐的声音使枯燥而又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又具体,使数学教学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从而使学生在愉快的状态下主动地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 当然,在使用的过程中教师也应注意演示过程中的节奏,速度要适中,让学生有思考、消化、吸收的过程。 这充分说明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多媒体演示工具,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信息技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优化数学学习环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学习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 网站上储存的大量学习资源,如:习题讲解、疑难解答等内容,每一位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有目的、有计划的选择学习,这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在今天信息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本科 毕业设计(论文) 8 化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传统的机械式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与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 [9]。 因此,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二者的结合 ,可以逐步培养学生进行 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优化了学生的学习环境,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本科 毕业设计(论文) 9 五、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几种主要应用 (一) 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促进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理解的原则 数学科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应用性与想象力于一身的学科,而这也正是数学被公认为“难”的地方,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应促进学生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和 严谨的数学证明的有效的、直观的认知。 数学课上使用信息技术不能只追求表面的生动、界面的美观,应更注重是否具有启发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过去有些内容只靠教师的“说”,学生不好理解,现在信息技术帮助教师“讲话”,将抽象与直观有机结合起来,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既能让学生容易理解、印象深刻,也能更好的吸引学生进行深层次探索,启发学生的兴趣。 信息技术的有效性与针对性原则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要恰到好处,针对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和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合理使用。 计算机在轨迹形成、精确计算、动态表现任意性以使学生在发现 规律等方面都存在极大的优势,数据和图形的处理能力、计算机的交互能力对数学教学都极有意义,这些都是在很多情况下传统教学方法所不能达到的,例如auto CAD、 Authorware、 Mathmatics、 Matlab 等教学软件的使用,都为数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条件,这是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比单纯的讲解,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授内容。 据调查,香港一项对中三和中四(即高一和高二) 13 名学生进行的使用动态几何软件( CarbiGeometre)进行殴几里德几何教学的质的研究发现 [10]。 虽然学生感觉使用计算机画图不如用 纸笔一样方便,但是他们认识到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实验和猜测方面的优越性。 因此,信息技术针对某些数学教学是很是帮助的。 有利于学生参与的原则 把信息技术引入到数学教学中不应满足于教师的充分使用以及对数学现象的演示,更重要的是改变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方式。 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学生的学习获得 最优化的效果 ,因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因此让学生参与到数学的活动中,可以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 [11]。 这样把信息技术作为认识数学、理解数学的工具与环境,能改善学生的数学学 习活动,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动手能力,而且更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本科 毕业设计(论文) 10 (二)信息技术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具体、形象 任何事物的学习都是从概念入手的,通过对事物的感性知觉过渡到理性的理解。 数学教学中特别强调对概念的学习。 例如:数、方程、函数、点、线、面、三角形、四边形、垂直、平行、变换等等,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包含了许多个概念。 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前提条件,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及其形成过程 ,并培养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具体数学问题的动手 能力。 过去遇到一些难懂的概念,教师总是设法把它讲解透彻,尽量让学生听得明白,但是学生的参与是十分有限的,多数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 因此,丰富直观、展示概念内涵的数学材料显得尤为重要。 而计算机教学这种新颖的手段,提供丰富而动感的图像、图形,展现出一个异彩纷呈的数学世界,恍如变数学为游戏天地,生动、直观、形象,改变学生心目中的对于数学的形象定位:抽象、枯燥、缺少人情味。 计算机帮助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向学生展示各种数学现象与数学应用,展现数学概念的内涵,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变抽象复杂为具体简单,让学生借此进入数学思维状态,这与过去单凭教师口头上来调度学生的联想,引导学生思路,无疑是增添了一个形象的教学助手 [12]。 因此,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概念教学其作用十分明显,信息技术可以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具体、形象。 例如:在讲解平行直线系 y=x+b 或中心直线系 y=kx+2 数学概念时,如下图所示,分别拖动图 51 中的点 A和图 52 中的点 B时,可以相应的看到一组斜率为 1的平行直线和过定点( 0, 2)的一组直线(不包括 y轴)。 经过这个从抽象到直观的演示过程,学生不仅能够深刻地掌握直线系的概念,也会对数学概念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图 51平行直线系 y=x+b 图 52中心直线系 y=kx+2 又如:在讲解棱台的概念时,可以演示由棱锥分割成棱台的过程(如图 53),使学生直观地掌握棱台的定义,并通过棱台与棱锥的关系由棱锥的性质得出棱台的性质,同时让学生欣赏到数学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爱好。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本科 毕业设计(论文) 11 图 53 棱锥分割成棱台。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毕业论文
相关推荐
3。 16 恒比码 16 汉明码 17 循环码( CRC) 19 里德 索罗门码 (ReadSolomon) 21 卷积码 (Convolutioncodes) 23 5. 在 MATLAB 软件或 VC 中的仿真实现 25 汉明编码 25 VC 编写 25 奇偶校验码 27 VC 编写 27 循环码 CRC 29 MATLAB 编写 29 RS 29 MATLAB 编写 29 总结 32 致
件的开关时间比。 全桥功率变换器的简化电路,它是大功率DC/DC变换器的理想拓扑之一图中高压开关管SSSS4组成了全桥的四臂,高频变压器T1接在它的中间。 相对于桥臂上的一对晶体管SS4和另一对开关管上SS3分别由驱动电路以脉宽调制方式PWM方式交替导通与断开。 也就是说,当对角线晶体管SS4在开关脉冲驱动下同时导通饱和的正半周期时,另一对角线晶体管SS3均处于截止状态,反之
技术发展越来越快,芯片的运算能力和性能价格比呈几何级数增长,功能日益强大。 软件技术迅猛发展,成倍地扩大了信息技术的应用范 围和功能。 宽带移动通信、卫星通信技术等也取得突破性进展。 IP技术及其他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网上信息流量的增长每 9 个月就翻一番。 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促使数字化电子信息产品不断涌现,传统电信网也开始向新一代综合信息网演进。
设立自己的形象展位,介绍品牌历史、服饰风格,营造时装周的氛围; b) 活动期间,让观众 、消费者投票选出我最喜爱的品牌服装,观众可有机会参加抽奖。 奖品为 扑克牌等小奖品; (五)五一商品打折促销 1.限时抢购 a) 活动时间: 200X年 5月 1日 —5月 7日 b) 活动内容: 每天不定时,部分穿着类、床品举行 5—6 折限时抢购,每次抢购时间限定一个小时。 品牌由各商场联系厂家,与 4
虑风力附加,只对建筑在不避风的高地、河边、海岸、旷野上的建筑物,以及城镇、厂区内特别高出的建筑物,垂直的外围护结构附加 5%~ 10%。 风力附加率,是指在采暖耗热量计算中,基于较大的室外风速会引起围护结构外表面换热系数增大即大于 23w/(㎡. ℃ )而增加的附加系数。 由于我国大部份地区冬季平均风速不大, 15 一般为 2~3m/s,仅个别地区大于 5m/s,影响不大,为简化计算起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