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方案内容摘要:
成中、高职培养形式、课程体系的衔接。 构建“以培养岗位核心能力为导向,以项目化教学为载体“的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 根据课程体系的要求培养与之相适应的专业带头人,使其在模具行业和专业领域成为具有一定影响的领军人物。 建设一支由企业人员参与,专兼结合、结构合理,能探索模具专业教学改革和建设特色,能 为行业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优秀教学团队。 通过 2 年建设,将本专业建设成为在省内有一定影响的专业, 并辐射和带动我院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机械设计与制造和机电一体化等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群共同发展。 二、具体目标 (一) 推进校企对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紧密依托滁州市制造业企业群, 深化“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专业对接职业、课程对接技能、教师对接师傅、学历证书对接职业资格证书。 课堂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紧密结合,职业技能培养效果更加显著,学生就业 和 创业能力日趋增强,实现学校、企业、学生 三赢。 (二)探索系统培养人才 ,推动中高职协调发展 我院设置了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同时我院附属的技师学院也设置有中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 加强我院中高职模具专业的合作与交流,积极探索 模具专业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和“ 2+3”人才培养模式,逐步编制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 系统设计和统筹规划课程开发,探索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 (三) 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按照教学做一体要求,改善校内实训条件,扩建模具拆装实训室和模具制造车间,新建模具虚拟制造实训室、冲压成形加工实 训室、塑料成型加工实训室,以上实训室有机结合,构成我院模具实训中心,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实训需要,还可以对外承接加工项目,向生产性实习方向发展。 和企业合作,新增 4 家校外 实训基地和 2 个校外顶岗实训基地,让 60%以上的 学生 实现 工学交替、顶岗实习。 加强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编写《模具拆装》、《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塑料成型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三门课程的实训指导书,建设相关课程资源。 (四) 转变培养方式,实施教学方式改革 根据 对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涉及的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实施“任务驱动、项目 导向”的教学方式,开发项目化课程;以工作岗位核心能力为标准,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通过参加各种技能大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整合优势资源,充实模具专业教学资源库,多途径转变培养方式。 (五) 优化“双师 ”结构,建设优秀教学团队 为使模具专业师资队伍满足专业建设和发展的要求,经过建设, 培养 2 名专业带头人,培养 4 名专业骨干教师;建立 20 人以上的企业兼职教师资源库,引进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教师 2~ 3 人;专业教师达到 20 人,并且全部具备 “双师” 素质, 40 岁以下青年专业教师全部取得中级工以上 职业资格证书。 将本专业教学 团队 建设成为院级 优秀教学团队。 (六) 改革考核与评价方式,构建第三方质量评价体系 学院逐步完善和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 构建 科学合理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对 学 生毕业后至少五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 聘请社会机构对我院人才培养质量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通过评价分析,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及课程改革等提供科学依据,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搭建网络评价平台。 开发计算机网络 评价 系统 ,使评价 快捷准确,及时指导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 (七)发挥辐射作用,推动专业群建设与发展 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龙头,辐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机械设计与制造和机电一体化等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群。 在专业群里再 培养省级专业带头人 1名、院级专业带头人 3 名、骨干教师 6 名,建立与专业群规模相适应的兼职教师 资源库;建设项目化课程 8 门,以及课程标准、校本教材、教学软件、教学评价标准。 ( 八 )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 1)为滁州市装备制造业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服务, 2020~2020 年培训 100人 次以上。 ( 2)为安徽爱力特家电装备制造有限 公司提供技术服务,张信群教授在该公司挂职担任技术中心副主任。 ( 3)积极开展社会职业技能培训服务, 2020~2020 年 为滁州市各企业的技术工人和本院学生提供培训和职业工种技能鉴定 200 人次 以上。 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 培养面向模具制造行业的生产和管理第一线,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精神,有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适应模具制造与维护等领域第一线需要,掌握专业必备的理论知识,具有熟练的模具加工设备操作、较强的模具装配和设备维护能力,能熟练进行模具产品检验和质量管理、模具产品工艺编制、生产技术实施、模具产品 售前及售后技术服务等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 第三部分 建设内容 一、 推进校企对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专业建设的核心, 本 专业 按 照 专业服从市场,课程服务于专业的原则,积极进行 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 , 实现专业与职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教师与师傅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一)专业与职业对接,校企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紧密依托滁州市制造业企业群的优势,针对装备制造业对模具专业的人才需求和岗位核心能力要求,加强校企深度合作,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实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零距离对接。 我院成立了由机电系主任、模具教研室主任、模具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企业和行业专家共同组成的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指导委员。 该委员会具体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在培养目标上更加强调实用性。 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制 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既注重专业知识的讲授,又注重素质的培养;既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又注重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要求学生既要有实用、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成为能够进行模具设计、模具数控加工和模具的维修及调试的 高端技能 型人才。 模具设计与制 造专业指导委员还负责根据 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信息,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和修订。 (二)课程与技能对接,校企共同建设优质核心课程 根据企业对模具专业高技能人 才职业能力的需求, 确立对实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聚合专业的人才优势和软、硬件优势,重点发展。 本专业五门优质核心课程为:《机械制图与 CAD》、《机械设计基础》、《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和《模具数控加工技术》。 核心课程的建设思路: ( 1)确定课程知识、能力目标。 根据职业岗位(群)对从业人员的职 业能力要求,确定学生通过核心课程学习应达到的主要能力,在工学融合的核心课程学习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有机地联系起来。 ( 2)围绕课程知识、能力目标确定学习内容。 整合知识点,设计训练项目,加强优质核心课程的内涵建设,着重培养学生模具设计能力、模具制造能力、模具安装与调试以及模具维修能力等专业核心能力,使其符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 3)开发教学资源库。 组织教师 完善《机械制图与 CAD》、《机械设计基础》、《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和《模具数控加工技术》 电子教案 和多媒体课件 ,开发其它 专业课程的课件、教学仪器等资源。 加强专业课程的网络化建设,争取专业所有 核心 课程上网,进入共享型教学资源库,为校内外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质服务。 ( 4)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 以企业真实产品为教学载体,推进项目化教学,将学习内容按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安排教学进程,按知识点设计学习情景,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有机结合,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主要学习领域的核心课程知识能力目标和项目负责人见表 2,项目负责人负责该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的制定工作。 表 2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主要学 习领域(核心课程)知识能力目标 序号 核心课程 知识、能力目标 负责人 1 机械制图与 CAD 该课程让学生掌握机械制图和计算机辅助绘图,公差配合和国家制图标准基本知识。 掌握机械零件配合关系,能查阅机械零件手册和有关国家标准,学会尺寸、公差配合与表面粗糙度等符号的标注方法。 具备测量零件精度的能力。 使学生具备正确的阅读和绘制机械零件图和中等复杂程度的装配图的能力。 具备熟练运用 AutoCAD 绘制机械二维图的能力。 达到AutoCAD(中级)职业技术资格要求。 该课程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对核心能力的培养起重要作用。 张信群 2 机械设计基础 该课程教学中将机械设计的训练融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步骤,设计参数的选择方法和确定的方法。 解决工程实际中的力学问题。 具备正确进行传动及动力参数的分配的能力。 掌握常用标准件的正确选用方法。 掌握机械零件强度、刚度及寿命的计算方法,学会机械传动机构中常用技术要求的确定与标注。 培养学生编写技术文件的基本能力,能用正确格式和内容要求编制设计计算说明书。 学会查阅机械设计技术资料和相关国家标准,培养信息收集与分析应用能力。 通过学习与设计训练结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该课程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对核心能力的培养起关键作用。 龚厚仙 3 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 该课程让学生掌握塑料特性及应用知识。 掌握塑料工艺性能;塑料制品的精度与结构工艺性;掌握塑料注射模塑、压缩模塑、挤出成型、中空吹塑等的成型工艺知识及其它塑料加工新工艺、新技术。 与模具设计程序;具备工艺设计能力。 掌握塑料注射机等成型设备的选用知识;具备设备操作技能。 掌握塑料模具零件的加工工艺方法,具备模具装配与调试能力; 使学生具备编制与实施塑料 成型工艺并设计塑料模的能力。 具有根据实际加工条件,正确确定模具零件加工工艺的能力。 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注射模设计的方法和步骤,能进行中等复杂程度的模具设计。 本课程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尽量在理实一体化教室里进行学习。 该课程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核心专业课程,对核心能力的培养起关键作用。 江雪峰 4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 该课程让学生了解冲压成形基本原理知识。 掌握冲裁、弯曲、拉深、成形等冲压基本工序和模具设计知识。 具备设计冲压模具的能力。 掌握冲压工艺规程编制方法,具有编制与实施冲压工艺规程并设计冲模 的能力。 掌握冲压成形设备类型、特点、技术参数与选用知识。 初步具备操作维护冲压成形设备的能力。 掌握冲压模具零件加工工艺知识;具有根据实际条件,正确确定模具零件加工工艺的能力。 具备冲压模具装配与调试能力。 本课程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尽量在理实一体化教室里进行学习。 张信群 该课程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核心专业课程,决定着核心能力的培养。 5 模具 数控加工技 术 熟悉普通机床和数控机床的结构,具备机床维护知识。 了解数控的基本原理知识。 具备设备操作技能。 熟悉数控加工工艺特点、初步掌握数控加工程序的 编制方法。 掌握对模具零件的数控加工工序的合理安排知识,具备对较复杂零件进行数控加工工艺处理的能力。 熟悉编程前数学处理的目的和基本方法;具有对轮廓加工,简单型面加工的数控程序手工编制能力。 并初步掌握计算机自动编程软件的使用方法,初步具备实施模具的数控加工的能力。 廖玉松 (三)教师 与 师傅 对接 ,构建“双师”双向交流机制 校企共同制订《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实施办法》、《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管理办法 》、《教师参加专业实践锻炼实施办法》、《企业兼职教师实施与管理办法》、《校企岗位互换管理办法》、《学院“双师”结构教学 团队建设管理办法》,发挥各自优势构建“责任明确、管理规范、成果共享”的“双师”双向交流机制,努力实现教师与企业人员之间的身份互换,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以结对子的方式共同开展教学,共同开展教研活动,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企业管理能力。 (四) 学历证书 与 职业资格证书 对接 ,推进实施“双证书”制度 基于学生就业和岗位准入的要求, 实行 “ 双证书 ” 制度, 使教学计划同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相衔接,把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正式纳入教学计划之中。 通过调查毕业生就业情况,听取企业专家的意见,确定本专业学生可获取的职业资格证书种类,确定不同 职业 (工种 )培训和技能鉴定时间。 学生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或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参加鉴定的职业 (工种 ),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就业上岗创造必要的条件。 学生毕业时必须通过全国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应用水平一级考试、通过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并取得表 3中一种省 人力资源 和劳动社会保障厅颁发的相应工种的中级或高级技能证书。 表 3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应取得的资格证书及等级要求 证书种类 证书名称。安徽-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方案
相关推荐
,自我评价,教师验收,当场考评,核定成绩。 ( 2)强调知识、技能、态度,按学生个体表现实施教学,提高学生总体素质。 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改变了常规教学以班级为单位,按固定时间(学制)固定学时实施教学,统一考试的做法。 学生可以自行调整学习时间,教学反馈及时,允许学生达标有先有后,不搞一刀切。 突出实践技能的培训,并非是传统的实践教学。
”专业数 4 在校生中参加自考本科教育人数 0 在 校生中参加远程本科教育人数 0 自考或远程教育主要组织形式 1 若同时使用两个以上院校名的请一并填写 2 指院校独立设置具有举办高等职业教育资格的时间 3 指院校成为独立设置高等职业院校前的办学基础,例如学校合并升格前的一所或多所学校名称 4 请具体说明学生类型 5 仅指从行业企业一线聘请的专业教师 2 (续 1) 12 基本状态
教师操作室 2 间:共 120m2用于教师科研实验准备。 消毒室 1 间:共 30m2,用于消毒物品。 资料室 2 间:共 40m2,用于保存资料。 通过教师科研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准室的新、改建,设备的更新与添置,增强专业实践教学的硬件条件建设,建成一个符合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体现职教特色,满足专业设置要求,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发展相适应,集教学、科研、临床、岗位培训、资质认定于一体
最关心的问 题是保证学员在接受过相关的培训后,迅速进入并融入企业,找到自己所能胜任的岗位。 企业接受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的实践中,拓宽就业渠道,建立稳定可靠的校企合作网络,获得更多的企业支持, 总结 建立一 套 运行保障的管理办法。 表 1 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制定与实施资金预算表 序号 项目 建设内容 负责人 预算(万元) 完成时间 1 人才培养模式 制定与实施
臣 ( 6) 《企业网组建与管理(第 1 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王竹林 17 1 毕业论文 (设计 )学生工作手册 院 (系): 专业班级: 学 号: 姓 名: 指导教师: ~ 学年 年 月至 年 月 教 务 处 编 制 1 2 目 录 一、 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二、毕业论文 (设计 )规范化要求 三、毕业论文 (设计 )任务书 四、毕业论文 (设计 )封面 五、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封面 六
3.基本审计文书的撰写等。 (2)课程体系分解表课程体系分解表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课程)1. 办理现金收付; 2. 办理银行结算;3. 利用网上银行结算;4. 审核原始凭证、填制收付款凭证并登记日记账;5. 保管库存现金、有价证券、票据、以及有关印章; 6. 清查货币资金。 资金核算与管理出纳操作实务1.审查采购计划,控制采购成本;2.制定计划成本,编制成本目录;3.计算和核算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