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江苏-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建设方案内容摘要:
践的教学工作。 在 23 年内, 我们 将 不断深入“ 2+1”教学改革, 更加科学规范顶岗实践管理条例,开展以企业文化教育为核心内容的职前教育,改善顶岗实习期间的学生德育工作,规范自主落实学生实习过程的监控,研究顶岗实践期间学生毕业论文的有效指导。 全面提高“顶岗实践”的教育教学质量。 校企共同 开发项目课程 ,推动“教学做”一体 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职业课程重视应用性教学,强调知识的应用,适当降低理论的深度,在教学中贯穿项目的开发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考核,这对于学生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充分发挥校内外实习基地的人员、技术和设备优势,团结合作共同开发工学结合的项目化优质核心课程。 以典型纺织产品生产加工为主线,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式,围绕工作任务重新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制定科学与规范的课程整体设计方案。 按“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模式进行教材和讲义开发和建设,编 写 不追求原理系统 的 严格,但 要 有技术实际背景,编 写 从问题出发,从例子出发,从直观出发, 强调“做中学”,形成特色化教材。 在项目化课程的开发过程中 ,本专业深入进行市场调研、总结近几年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创建 “ 多元化培养目标、模块化课程体系 ”。 以职业分析为依据,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科学规划,注重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形成适应性强、综合性适度、宽泛的特点,在专业课程层 11 面对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采用体现时代的特征。 在培养目标上,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和学生个体发展的特点, 建立多元化的培养目标,使每一个学生有所侧重地发展,满足学生要求。 除了选用国家高职高专教材外,本专业教师依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并听取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的意见,积极参与教材、实验、实训指导书的编写。 这些教材或指导书注重实践性、应用性,较好地满足了本专业的教学需要,同时又体现了本专业的教学特色。 目前已有多本自编教材出版 (详见 )。 计划用三到五年时间再建二门院级精品课程、一门市级精品课程、争取一门省级精品课程。 融通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突出实践课程体系 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的“ 2+1”教学实施方案中 ,本着理论以必 需、够用为度,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为重点;实践在与理论教学融于一体的同时,由基本技能实验、专业技能实验、综合应用技能训练和顶岗实践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也自成一体。 突出纺织材料检测、纺织品分析与设计和纺织品贸易等核心职业技能培养,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人才培养特点,实现高技能实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遵循职业技术优先、动手能力优先,技术教育与职业认证结合,人文与科技的修养 相通 等原则 ,及时调整课程体系, 构 建 以核心技术课和职业技能课为核心层的模块结构。 融通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学生实行“ 双证”毕业。 在纺织材料检测、纺织品设计、纺织贸易等职业课程的教学中将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和资格证书的考核融合进去,用职业证书教育推动学历教育改革,使两者有机结合,良性互动,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择业能力。 强化 校外 实践基地建设,深化顶岗实践教学 构建由校内实验、校内实训及顶岗实习组成的实践教学系统,把课堂延伸到企业,把生产车间引入到学校,实现教室与实训室的一体化;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一体化;学生身份与员工身份一体化的“三一化” ,把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 统一起来, 使学生实践工作过程完全模拟职业环境, 形成实战性职场氛围,满足本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生产性实训培养需求。 本专业 目前有江阴启新纺织有限公司、江阴福斯特纺织有限公司、国家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江阴)等多家企事业单位作为校外实践基地, 结合学生顶岗实践的工作岗位安排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一方面加强了与学生的沟通和联系,另一方面能做到真题真做,强化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今后,计划以结合工作岗位的专题形式推动毕业设计的改革,强化学生解决问题,制作、设计产品方案的能力,弱化对论文的格式、字数等的要求,提高论文的实用价值,更好协调顶岗实践与毕业论 文这两项工作。 探讨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和综合训练等毕业环节,深化顶岗实践的教学改革。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积极采取“内部培养”和“合理引进”相结合的建设机制,不断充实师资力量,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使专任专业教师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不断合理,发展趋势良好。 以实施专业教师“联 12 一企、做一项、结一师、带一批”的“四个一”工程为基础,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职业教育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通过培养、引进和聘用相结合的方式,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理念先进、技术过硬 、“双结构、双素质”的高水平的专业教学团队。 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作用,积极为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指导及培训工作,该专业已为多家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岗位培训和技能鉴定。 利用纺织纤维物理性能检验和染色技能这两个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站的平台,积极为行业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力争在近年获得面料设计师鉴定资质,并开展该培训项目。 现代纺织专业积极鼓励教师通过“学历提升”、“短期培训”和“下企业锻炼”等途径提升个人业务水平,目前,本专业一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二位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 近 两 年师资队伍建设 工作的主要内容 如下: 1) 从企业或科研 院校 引进既有理论,又有本专业实践工作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或 优秀博士毕业生 充实教师队伍,按双师型标准引进和培养 ,对于专业急需的高级人才将并给予科研启动基金、住房补贴和特数岗位津贴。 2)有计划地安排 本 专业教师到对口企、事业单位(包括校内外实验、实训室、实习、实训基地)锻炼和实践,并做好考核鉴定工作。 督促教师在下企业阶段能多学技能、多出成果、多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个人要充分利用寒暑假、节假日,积极创造条件到企事业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实习或参与工作。 专业教师每年到企事业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参加实践锻炼的时间 不少于一个月。 3)有计划地安排本专业教师到国内外高校研修或访问,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 鼓励教师通过自学、进修等手段,获取与本专业相同或相近的专业技术职务或资格 ,鼓励教师提升自己的职称 和学历 4) 加强 校外 兼 课 教师与在校教师之问的交流和学习,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在合作企业中主要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的校外兼课教师,是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力量,但是他们普遍对学生所在的岗位情况非常熟悉,但是教育教学水平相对有所欠缺, 为此,在不影响他们正常工作的条件下, 对校外兼课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方法 的 培训 ,以提高他们的教育水 平,同时积极支持他们参与行业交流活动,更新他们的专业知识,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对热爱高职教育且有贡献的兼职教师要给予表扬和奖励。 5) 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了解生产第一线的发展情况,在校企合作中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与实际工作能力。 6)开展教师知识更新与拓宽的培训。 为使专业教师了解本学科发展前沿信息,进一步提高学术和教学水平, 分阶段地抽调专业教师进行在职培训, 即参加短期研讨班、单科培训、学术交流。 可选派骨干教师参加以科研课题为内容的国内外访问学者培训。 建设高起点的 校内实验、实训软硬件条件,服务学院与 企业 实验实训条件好坏是影响学生专业操作技能是重要因素,改善实验实训条件的工作,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专业已具备常规纺织品检测,初步具备了机织、针织物小样设计与生产、棉型纱线小样设计与生产、纺织品染色与印花的能力。 今后将在改善实验条件,加强功能纺织品检测,以及纺织品配套生产上进行建设。 1)实验条件规范 为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设备为教、科研服务,并确保纺织品检验数据的科学性、 13 有效性,合理利用好现有的标准恒温恒湿室,改善普通检测室检测条件。 2)完善检测设备 在现有基础上,增加常规检测仪器台套数,减少学 生实验分批次数,提高教学效率。 添置纺织品刺痒感测试、纺织品透湿性能检测等仪器,完善检测设备,突出功能性检测能力。 添置小样整经机、小样提花机、花式纱线机等实训设备,具备纺织品研发的条件,争取在国内高职院校中建出特色,在省内高职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3)扩大生产型实训基地 在原有剑杆织机、电脑横机的基础上,扩大生产型实训基地,增添纺、织、染设备,满足面料大生产的要求,形成实战性职场氛围,引进企业化管理机制,满足本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生产性实训培养需求。 4)建立教师工作室 为推进本专业产学研合作,提升 教师新产品开发,提升学生参赛设计水平,组建专业教师工作室。 5)实验室管理到位 争取学院支持,设立专职或兼职实验管理人员,引进企业化管理机制,使实验室的管理更加规范。 通过两年左右的建设,本专业的检测实验室除了能够培养学生 技能、 服务教师科研外,能够跨出校门,为江阴的 纺织 企业 服务 ,为其在生产工艺革新和新品开发过程中提供 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 ;希望本专业的毕业生或经过我们培训的企业员工的实践技能得到质的提升,成为引领 江阴 纺织行业的主力军。 提升职业社团活动,创新学生思维 现代纺织技术专业自 2020 年 3 月正式 成立了“织布坊”学生职业社团。 该社团作为本专业学生技能与素质拓展的载体,大大提升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纺织品设计与制作技能。 该社团的活动曾多次受到江阴福斯特纺织有限公司、江阴华富纺织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大力支持,社团成员的一些优秀作品也被上述公司相中,作为其产品推向市场。 今后,将继续以纺织新材料的应用、纺织新产品的开发为导向,提升职业社团活动,创新学生思维。 14 制定高质量的 人才培养方案 ,为企业输送实用 型 人才 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按照“四双化”的途径和方法构建“ 2+1” 工学结合、顶岗实践教学 模式 ,为纺织行业、企业及相关领域,培养具有纺织材料检验、纺织品分析与设计、纺织染工艺设计、生产质量控制、纺织品贸易以及班组管理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具有良好的人品和开拓技能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 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积极探索“定向招生、双向培养”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 对有长远的用人计划的企业,通过协商签约,企业委托等方式招收“定向班”,实施“ 2+1”工学结合、顶岗实践教学模式。 即用二年时间构建专业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平台,一年或接近一年时间开展“工学结合,顶岗实践”。 校企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 商定教学计划、课程大纲、实践性环节,共同制定培养方案。 本专业于 2020 年与江阴福汇集团联合,从 64 名本专业学生中筛选出 31 名,开办了“福汇”定向班,最后经企业培训考核录用了 29 名学员。 04 年继续与福汇合作,应企业要求加大了染整课程的调整。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校企合作不断推进。 2020 年应利用集团的要求,成立“利用”定向班,为利用集团定向培养30 名左右的车间值班长、工段长。 利用集团为吸引优质生源,不仅在该班设立了“利用奖学金”,而且为最终经考核进入利用集团的学生支付在校期间 1/3 的学费。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本专 业的友好合作单位还有启新、福斯特、东达、 国家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阳光、海澜等多家知名纺织相关单位。 目前,本专业又与无锡天然纺织有限公司初步达成了“订单式培养”印染 方向 的合作意向。 本专业目前招生对象是高中毕业生,今后将加强与中职的对接,吸纳优秀的中职毕业来校晋升学历或进行高技能等级资格培训和考核。 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以岗位能力为导向,确定职业岗位人才的 知识 、 能力 要求,其知识能力结构如图 41 所示。 图 41 现代纺织技术专业 知识能力结构 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知识能力结构 职业基本能力 1. 英文应用能力 2. 计算机应用能力 3. 纺织原料检测 4. 纺织染工艺设计 5. 职业基础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体育》、《形势与政策》、《就业指导与职业道德教育》等 《实用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纺织材料及实验》、《纺纱技术》、《机织技术》等 《机织物结构与设计》、《 纺织品设计》、《纺织贸易与单证》、《染整技术》、《技能训练》等 政治思想素质 身体素质 人文素质 班组管理能力等 面料分析与制作 单证、 营销 与跟单 染色打样 生产 质量管理 等 人品及开拓技能 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技术课、实践课 公共基础课、选修课 15 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以 及对已毕业学生的追踪分析,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和灵活性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便于我们及时根据企业用人需求调整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加大 课程与教材建设 力度,提供优质教育服务 1) 主干课程精品化。 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尤其突出纺织材料检测、纺织品分析与设计和纺织品贸易等核心职业技能培养,在职业基础课程与职业技术课 程的设计与教学中逐步形成了“拓宽口径、理论够用、突出技能”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设。高职高专:江苏-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相关推荐
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0 年度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二等奖 2020 年 C.教学改革项目: 表 5:教改项目一览表 项目名称 经费 项目来源 起止时间 “电子组装工艺 ”课程, 2020 年度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王应海) 20 万 教育部 /财政部 2020—2020 微电子实训基地的建设及其对微电子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 ”, 2020
设备、推拿手法测定仪、针灸手法测定仪、多功能电脑牵引机、手动颈椎牵引机、人体经络腧穴模型等。 完善中医诊断实训室建设,新增脉诊仪、舌诊仪等设备开设中医望、闻、问、切四 诊三十五项训练,完善针灸推拿实训室建设,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于一体,开设中医针、灸、推拿、刮痧、拔罐等四十五项训练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针灸推拿专业,临床医学专业(精神卫生)(乡村医生),护理专业
桥位处搭设支架,在支架上浇筑梁体混凝土,达到强度后拆除模板、支架。 就地浇筑施工不需预制场地,而且不需要大型起吊、运输设备,梁体的主筋可不中断,桥梁整体性好。 它的缺点主要是工期长,施工质量不容易控制;对预应力混凝上梁由于混凝土的收缩、徐变引起的应力损失比较大;施工中的支架、模板耗用量大,施工费用高;搭设支架影响排洪、通航,施工期间可能受到洪水和漂流物的威胁。
论证的基础上与地方和生产企业合作,制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使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突出真实的职业环境和职业氛围 ,引入企业文化,创新实训基地教学运行模式,规范校内生产性实训管理,扩大社会服务功能。 建立科学完善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与企业合作开发实训指导手册和实训项目考核标准,制订生产操作技术规程,开展实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外 实训基地建设 在巩固
(4)(图 4)安装冷缩管:套入冷缩管,与三指套搭接 15mm 以上,逆时针抽掉支撑条,使其收缩。 注:切除冷缩管时,应用 PVC 胶带固定,然后环切,严禁轴向切割。 切剥电缆 按图 5 切剥电缆,切剥中切勿划伤芯绝缘表面,对芯绝缘表面可见痕迹一定要用细砂布抛光至无痕,半导电层与芯绝缘处做 3mm 锥面。 削半导电层锥面时,一定从芯绝缘向半导电层方向削,否 则易划伤芯绝缘。 配
门级;生产管理员,第三次轮岗为新手级。 通过三次轮岗,学生的能力逐步提高,也为其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建设内容 资金预算及来源 中央财政投入 (单位:万元) 2020 年度 2020 年度 小计 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 建设理事会及运行制度 3 3 6 预期成效:完成体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电焊工职业资格标准和特种设备制造行业标准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毕业生人才质量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