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江苏-制冷与冷藏技术专业建设方案内容摘要:
到个性化的发展。 行动导向教学 法, 所谓行动导向,是指学习是个体的行动,学生是学习的行动者,教师是学习行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为了 “ 行动 ” 来学习并通过“ 行动 ” 来学习,从而达到 “ 手脑统一 ”。 行动导向的教学法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在教学中重视 “ 案例 ” 教学,重视 “ 解决实际问题 ” 及 “ 自我管理式的学习 ”。 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作用,在于既可使学生更快地掌握专业技能,又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能力、与人协作共事的社会能力和创新精神。 制冷专业在制冷专业 实训中推行行动导向教学训练法,取得了良好的训练效果。 专业将 进一步和企业专家共同开发建设课程,在实践 课程中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法,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校企共谋” —— 构建和完善“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实现专业和岗位的零对接 制冷专业一贯坚持“双证融通”的课程建设,在专业制冷工(中级)(高级)的认证考核中以多年 100%的通过率,受到劳动部门专家的肯定。 在专业的改革发展中,要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课程体系的研究,将职业标准分解的专业的课程标准中,构建和完善“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 开展职业能力分析,确定专业培养人才目标。 对从事岗位核心能力确定专业培养的职业类别;针对职业层次能力标准确定职业资格等 级;结合学历教育的综合素质要求,在满足学生普适性能力教育的基础上,按照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来确定专业教学内容。 制定“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方案。 制冷专业教学计划中将文化基础、专业基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知识点与本专业确定的职业资格证书所要求的应知应会逐一对应,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对应的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形成“双证融通”课程体系。 制冷专业在苏州市人力与资源保障局(原苏州市劳动局)的指导下,还将把“制冷空调作业”上岗证引入专业证书之列,使得专业毕业生不仅具备制冷工高级技能等级,而且完全适应制冷空调工作岗位的要求 ,使得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与工作岗位的零对接。 研究建设“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方法和路径是分析职业功能,工作内容,得出岗位需要的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把 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各个 “ 应知 ” 、“ 应会 ” 的鉴定点分解成若干专业模块 ,渗透到各相关章节的理论、知识和实训中去。 图 2 “双证融通”课程体系研究的方法 图 3 “双证融通”课程体系的架构 ( 1) 高职院校制冷空调专业“双证”课程体系的研究 ① 专业人才 规格要求 根据现行的有关职业标准,结合对各 企业所需要的制冷与空调职业岗位能力凋查的结果, 结合苏州地区的情况,以“制冷工”高级为认证标准。 按职业能 力要求对有关知识点系统化整理后,同时考虑到学历教育课 程的人本性要求,得到本 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要求 (包括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素质要求 ),可以用图4 来表示 图 4 知识,素质和能力的描述 ② 人才 培养方案框架体系 本专业的培养方案框架体系如图 4 所示。 其中,双证课程包含核心双证课程、辅助双证课程、综合操作技能实训,用不同。 图 5 人才 培养方案框架体系 确定 核心双证课程和辅助双证课程 根据以上对课程体系的分析,得出课程性质(核心 核心双证课程、辅助双证课程 )。 如图 6。 图 6 双证课程性质 根据课程 制冷专业“双证”课程 性质的研究 ,开发出职业教育与职业鉴定同一化的“双证 融通”课程体系就有了方向 ,我们还要进一步把职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结合起来开发系列“双证教材” 及课程资源库。 制冷职业标准和制冷空调专业课程标准的融通的研究 制冷 空调 专业课程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一体化教育模式要求我们将 《制冷工国家职业标准》 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 各个“应知”、“应会”的鉴定点分解成若干专业模块 ,渗透到各相关课程的教学、实验、工程实训中去,达到 职业标准和制冷空调专业课程标准的融通。 “双证融通”课程体系 研究结合苏州地区实 际情况,以 制冷工 (高级)职业标准进行对接课程。 制冷空调专业的培养从职业岗位入手,分析从业者应从事的工作内容,再根据工作内容提出应具备的能力目标,通过能力目标的分解整理,再落实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建设专业的课程标准。 图 7 职业标准和专业课程标准的融通 “校企共建” —— 建设高质量的制冷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双证融通”的课 程体系,要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其生产工艺、操作流程应类同于企业,或高于企业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企业所急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为此,我们要加强与苏州地区大型制冷企业的联系和沟通,到企业学习考察,也要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来院出谋划策,按照制冷空调生产工艺设计学生实训流程。 制冷专业要与艾默生环境优化有限公司,苏州英格索兰设备有限公司等世界 500 强企业进行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 使得专业学生的培养在世界一流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工作环境下得到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并且在校内实训基地中 感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把专业作为大型制冷企业的人才培养输出基地。 立足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也为老师的研究和企业培训提供设备和场所的保证。 “企业模式,校企共赢”是营造一种公司的生产、开发环境,日常管理机制完全按照企业的运营管理模式进行。 一方面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企业的氛围和企业的管理方式,缩短学生与企业的差距,实现零距离就业;另一方 面,学生通过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在实训基地完成一个或多个真实的工程 项目,加强其技能和工程经验。 生产性实训结束后,学生可以 零适应进入企业 就业。 通过与合作企业合作办学,本专业无论在教 学、实践、实训基地建设等都获得了大量的宝贵的经验。 按照高质量的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新建企业实训室 2 个, 四 大 实训中心。 大力发展生产性实训和企业模式实训,确保该类实训比例达到 80%以上。 确保每一届学生在这些校内外实训基地里面有 8 周以上的企业顶岗工作经历。 学习世界 500 强企业开发生产性项目的经验,创建生产性实训项目库,为学生提供大量真实环境下的充足的实训项目资源。 建立实习实训评价体系,实现对生产性实训和企业顶岗工作组织实施的全过程管理。 校内生产性 实验实训室 序号 实训室名称 预期功能 完成时间 1. 世界 500 强制冷企业( Emerson)联合实训室 学生校内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基地,企业培训基地,校企产学研基地 . 2 世界 500 强制冷企业( Ingersoll Rand) )联合实训室 学生校内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基地,企业培训基地,校企产学研基地 . 3. 制冷空调设计中心 学生校内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基地,工学结合基地,考工考证鉴定中心,校企产学研基地。 3. 压缩机及设备中心 学生校内 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基地 ,工学结合基地,考工考证鉴定中心,校企产学研基地。 4 制冷实训中心 学生校内项目式教学 基地 ,工学结合基地,考工考证鉴定中心,校企产学研基地。 5. 中央空调实训中心 学生校内项目式教学 基地 ,工学结合基地,考工考证鉴定中心,校企产学研基地。 “校企共培” —— 打造高素质的“双师”教学团队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 ,对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急需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结合的 双师型 教师队伍 ,这就要求高素质的企 业技术人员加入高职教育的师资中来。 制冷专业师资队伍是“省级优秀教学院队”重要 组成,教学团队按照“双师型”素质建设。 在今后发展中,本专业要与企业联合培养打造高素质的“双师”教学团队,定期地输送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中接受锻炼,与企业达成互兼互聘制度,使制冷专业的师资“双师型”比例达到100%,并且要真正具有“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内涵。 师资的培养,还要定期和500 强企业合作进行“海外计划”的深造,让专业教师真正感受和学习到先进企业的文化,职业的发展,专业的先进技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1 培养专业有影响的专业带头人 专业带头人是排头雁,他决定着专业发展的方向,为专业发展提供动力。 未来 二 年 中 , 增大和企业合作力度, 将 着力培养专业带头人 ,通过“海外计划”“访问学者”等方式,培养校内专业带头人 1 名。 在苏州制冷空调行业内,培养校外专业带头 1 人, 本专业校外专业带头人是苏州地区制冷空调行业的技术权威,教授级高工,制冷学会理事长,苏州建筑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校外专业带头人 指导专业的建设,扩大专业在苏州地区的影响。 ( 2) 培育 以“骨干”为中坚的教学主力 教学骨干是教师中的中坚力量。 通过校企合作,选派优秀教师到企业顶岗挂职锻炼,时间不少于半年,积累企业项目开发经验;选派并引进业务骨干到校参与专业教学和课程改革,培 养教学技能。 同时派教师或业务骨干到国 内 外知名企业或高校学习先进技术,增强教师国际视野。 建设期内 ,引进和培养骨干教师达到 4 人。 ( 3) 打造 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 计划 两 年内让本专业相关的专业教师通过参加 行业学会 或 多方校企合作平台 、 知名企业挂职 学习和参与技术研究等实践活动,提高实践教学和技术研发能力。 2020 年底“双师”素质教师所占比例达到 100%。 兼职教师参加不少于一周教育相关理论方法手段培训。 “校企共赢” —— 增强专业服务能力和示范作用 制冷专业要通过多方位的校企合作,对在职人员的等级培训,对企业 的技术服务和中西部的专业对口援助,提升专业的服务能力。 根据学院的专业发展部 署,在“一区二园三地”的战略发展中,增强为苏州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 将建设专业网站“苏州冷暖空调网”,为苏州地区的制冷空调企业提供服务信息平台。 为企业提供工程技术咨询,员工培训。 制冷专业和苏州制冷学会联合,推进“走进社区”的技术培训,为基层培训专业技术人才。 制冷专业还要为专业技术工人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提高苏州地区制冷空调专业从业人员的素质。 六 、专业建设保障措施: ( 1) 组织保障: 学院成立院级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冷专业邀请政府、行业 、企业专家成立校企合作专业委员会,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教学实践教学指出指导,校内生产性实验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人员保障。 ( 2) 人员保障: 学院教务处负责重点专业的建设方向,系部领导对专业建设负责,制冷专业负责人由校内校外负责各 1 人全面负责和实施专业建设工作,骨干教师负责专业课程资源建设,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一起参与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 3) 经费保障: 学院将配套经费建设重点专业,专业积极和行业企业积极争取共建经费,以保证重点专业的建设。 七 .质量控制: 学院对重点专业进行机制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的开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专业的服务能力各方面建立评价指标,建设期内 进行 过程管理,过程监控,过程考核,以保证重点专业的建设质量。 八 、专业建设进度及 2020 年、 2020 年预期绩效: 制冷专业在重点专业建设期内将围绕以下六方面的建设内容:办学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改革、双师结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教学实实验训基地建设、提升社会服务建设。 具体进度及 2020/2020 年预期 绩效如下表: 建设内容 2020 年预期绩效 2020 年预期绩效 办学机制创新 健全校企合 作办学体制机制 完善多方合作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运行机制,健全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培养机制、经费保障机制。 进一步深化多方合作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运行机制,并对校企合作体制机制进行总结,形成经验进行示范推广。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启动实施 “ 工学交替 ”“ 订单培养 ” 等, “ 双证制 ” 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进行 “ 工商融合 ” 培养模式的探索。 实施启动实施 “ 工学交替 ”“ 订单培养 ” 等, “ 双证制 ” 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 工商融合 ” 培养模式取得成果。 课程体系改革 改革并实施“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 以实现职业标准和课程标准融通。 完善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以实现职业标准和课程标准融通。 教学资源建设 启动并推进教学资源库建设,专业主干核心课程,进行资源库建设,完成 1 门主干核心课程的资源库建设。 继续推进教学资源库建设,专业主干核心课程,进行资源库建设,完成 3 门主干核心课程的资源库建设。 建设 1 门“省级精品课程”。 双证教材建设 根据“双证融通”课程体系,结合“工学结合”岗位能力标准,校企合建校本“双证教材” 1 部。 继续根据“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校企合建校本“双证教材” 1 部。 建设 1 部“省级精品教材 ” 双师结构队伍建设 专业带头人培养 培养制冷专业。高职高专:江苏-制冷与冷藏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相关推荐
⑶ 积极参与国内外的专题培训、学术或 师资队伍建设 见习 2 个月以上。 ⑶ 与 2 家以上知名企业建立紧密联系,拓展校企合作领域,承接企业委托项目 12 项。 ⑷ 参与国外短期培训,了解专业和行业发展的国际动态,启发专业建设与改革,提高双 语教学能力。 ⑸ 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论文 1 篇以上。 ⑹ 指导青年教师在营养配餐专业课程开发和实验实训室建设方面取得新进展。 技术交流
门级;生产管理员,第三次轮岗为新手级。 通过三次轮岗,学生的能力逐步提高,也为其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建设内容 资金预算及来源 中央财政投入 (单位:万元) 2020 年度 2020 年度 小计 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 建设理事会及运行制度 3 3 6 预期成效:完成体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电焊工职业资格标准和特种设备制造行业标准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毕业生人才质量达到
(4)(图 4)安装冷缩管:套入冷缩管,与三指套搭接 15mm 以上,逆时针抽掉支撑条,使其收缩。 注:切除冷缩管时,应用 PVC 胶带固定,然后环切,严禁轴向切割。 切剥电缆 按图 5 切剥电缆,切剥中切勿划伤芯绝缘表面,对芯绝缘表面可见痕迹一定要用细砂布抛光至无痕,半导电层与芯绝缘处做 3mm 锥面。 削半导电层锥面时,一定从芯绝缘向半导电层方向削,否 则易划伤芯绝缘。 配
工程造价课程 朱 剑 荣 男 硕士 副教授 国际贸易 建筑工程经济 王颖 女 硕士 高 级工程师 国家注册造价师 /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 工程造价 土木工程 工程造价课程 林秀华 女 学士 高级工程师 国家注册造价师 工程造价、煤化工 工程造价课程 熊森 男 硕士 副教授 土木工程 工程造价课程 刘冬梅 女 硕士 副教授 土木工程 工程造价课程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工程造价专业建设方案 11
ox))发送到增值服务网络( van)或直接传送给对方用户,最后成为用户应用系统能够接收的文件格式。 5) gps 技术。 gps,即全球定位系统(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在物流领域可以应用于铁路运输管理,跟踪调度、汽车自定位, 军事物流等等,具有在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定位的能力和实时三维导航的能力。 6) gis 技 术。 gis(
6 号)中,重点提到了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 通知中要求:“大力发展购物中心、超市、便利店和社区商业,完善多层次流通网络,构筑便利实惠的居民商贸服务体系。 到 2020 年,批发零售业增加值力争达到 5500 亿元,年均增长 16%以上。 ”因此在江苏省乃至无锡市的产业转型升级中生产性服务业和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而上述产业的发展均需要大量的市场营销人才支撑。 近几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