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和现实性内容摘要:

毕业论文--论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和现实性 1内容摘要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 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冲淡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他的文学创作,在诗歌、散文、辞赋诸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诗歌。 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田园诗。 这种田园诗艺术魅力,与其说在于它是 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如说在于其中寄托陶渊明的人生理想。 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形式高度纯化了,美化了,变成痛苦现实世界的一座精神避难所,或摆脱生存尴尬的一种精神独处方式。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 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 “夫耕于前,妻锄于后” ,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 退居田园,陶渊明自耕自食,劳动固然艰辛,生活固然艰苦,但拥有独立的精神人格,面对大自然的真实、静穆,诗人或躬耕,或读书,或饮酒,或采菊,无不表现出陶然自乐的生活情趣;更可以尽情书写自己的生活感受,追求对人生的哲理思考,歌咏理想。 因此,陶渊明的田园诗读来浑厚、韵味无穷,其中是投注了诗人的个性与精神追求。 其诗不同于东晋玄言诗,也不同于东晋以后的山水诗。 因为陶渊明把田园诗的本质建立在精神的坐标上,它的魅力在于体现了人的生命的美,人与宇宙自然和谐的美。 这不仅在思想内容方面得以表现,在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方面同样得到了体现。 下面就着重从田园诗艺术特色和现实性两方面来探寻陶渊明独特的个性美。 关键词 陶渊明 田园诗 艺术 2田园诗情浑厚,艺术韵味无穷浅谈陶渊明田园诗歌的艺术特色内容摘要 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 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冲淡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他的文学创作,在诗歌、散文、辞赋诸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诗歌。 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田园诗。 这种田园诗艺术魅力,与其说在于它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如说在于其中寄托陶渊明的人生理想。 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形式高度纯化了,美化了,变成痛苦现实世界的一座精神避难所,或摆脱生存尴尬的一种精神独处方式。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 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 “夫耕于前,妻锄于后” ,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 退居田园,陶渊明自耕自食,劳动固然艰辛,生活固然艰苦,但拥有独立的精神人格,面对大自然的真实、静穆,诗人或躬耕,或读书,或饮酒,或采菊,无不表现出陶然自乐的生活情趣;更可以尽情书写自己的生活感受,追求对人生的哲理思考,歌咏理想。 因此,陶渊明的田园诗读来浑厚、韵味无穷,其中是投注了诗人的个性与精神追求。 其诗不同于东晋玄言诗,也不同于东晋以后的山水诗。 因为陶渊明把田园诗的本质建立在精神的坐标上,它的魅力在于体现了人的生命的美,人与宇宙自然和谐的美。 这不仅在思想内容方面得以表现,在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方面同样得到了体现。 关键词 陶渊明 田园诗 诗情 韵味 艺术 一、 陶渊明的生活背景 陶渊明(公元 356名陶潜、字元亮,是东晋末年的田园诗人。 据史书记载,东至县东流镇东晋时期属浔阳柴桑(今属九江彭泽县) ,陶渊明在彭泽做县令,经常到东流种菊。 留下千古佳话,后人敬羡先生,建祠以祀。 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的陶渊明,本来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但同时,东晋士族文人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在他身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他是抱着两种彼此矛盾的愿望走上人生道路的。 开始时前一种愿望占据了主导地位。 但那是一个动乱的年代: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拼。 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感。 这使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得不有所削减。 另外,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这让秉性真淳的陶渊明也难以忍受。 最终“爱丘山”的夙愿就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 他开始身在仕途,心在田园了。 所以说,他的归隐,实际是自己的思想与当时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 二、 回归自然、质朴平淡的艺术特色自然平淡是陶渊明的人生情趣,也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色,陶渊明多用内心独白式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真诚地记录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诗句没有魅奇的语言,诗文没有曲折的结构,更没有雄辩不可一世的气势,却如春雨“润物细无声” ,字字句句,润进读者的心里。 另外因其人格清高超逸,生活体验真切深刻,所以当他原原本本不雕一笔不刻一画地写出时,就很有感染力,毫不做作,一如生活的本来样子。 在他之前很多诗人都非常关心国家大事,诗歌字句中也是表达了重大题材。 唯独陶渊明看重选取大家常见的“俗物” ,细小、普通、平凡之事,描写普通人的生活。 他还重点写心境,对人生对仕途透悟的心境。 比如诗文中常常出现的意象,青松、秋菊、孤云、飞鸟等都已太平常,他们既是客观物象,又是诗人主观情感的载体。 饮酒其五:“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既是回答别人的发问,也是自己处事经验的总结。 这是因为他断绝世俗交往,不受外界干扰,心情自然平静。 诗的后半部,通过采菊时所见景物,表达了自己找到人生真谛的快慰心情。 举手投足,心与山悠然相会,那种日归的景物图与心情和谐统一,平淡、自然中寄寓深意,语言平实无华,然而平淡之中可见绮丽。 又如拟古其三诗中描述:春天来了,燕子双双回到自己的草庐。 一年来自己的门庭日见荒芜,但是仍然坚持着贫穷的隐居生活。 燕子却不嫌弃它们的旧巢以及自己这个贫士。 在这首诗中寄予作者对归隐生活做出的坚定选择。 陶渊明的诗歌虽然平淡,却不浅薄,相反只使人感到淳厚有味。 他的诗歌语言虽然只是极普通的“田家语” ,却是经过高度艺术提炼的。 而在这十分精粹的语言中又都含有丰富的形象,这些形象无论是自然风光,或是社会生活,都有着深厚的现实生活基础。 如“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 ,这是写诗人的生活环境。 “贮”字虽只是一个平常的字眼,但用到这里却很形3象很新鲜,中夏清幽凉爽的林荫好像是可以贮存、可以掬取的一瓮清泉。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一个普通的“翼”字,同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那和煦的南风温存抚爱着欣欣向荣的禾苗的景象,生意盎然。 他所喜爱的生活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意趣的乡村。 这是诗人在避离世俗的喧闹,精神相对自由独立时,对生活、人生充满诗意的哲理的向往,在美好、永恒的自然中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人生的真谛。 由于这些,使陶渊明的大多数田园诗呈现出恬淡平和,旷洁悠远的风貌。 因而我们探寻田园诗所蕴含的魅力时,不能忽视诗人追求精神自由的个性。 以下我们就从三个方面来探讨,领略字里行间诗人不乏个性的美,生命的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 首先陶渊明的田园诗用语质朴无华,萧散冲淡,但也不乏色彩绚丽。 陶诗语言的朴素早有定论。 但他的朴素并不是随口而道,毫无加工,而是高度精炼,洗净了一切芜杂粘滞的成分,才呈现出明净的单纯。 他对自然的美,无疑有十分敏锐的感受,因而能够用准确而朴实的语言将其再造为诗的形象。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等诗句看似质朴简练, “殆无长语” ,但是仔细玩味,不仅韵味绵长,而且形象鲜明生动,给人以强烈的立体感。 陶诗的朴素还表现为深沉的思想感情和哲理的底蕴,绝不炫耀外在的美饰、语言、意境。 主题达到高度的统一,用语浅而含义深,多为自身的人生情趣。 短短的抒情之作,绝少冗长的描写,更少空泛的议论,但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 陶渊明的篇章也有富丽华美的一面,正因为如此,钟蝾说“世叹其质直,至如: 欢言酌春酒。 日暮天无华。 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 ”萧统也说:“渊明文章不群,辞采精抜,跌宕昭彰,独超众类。 ”(文选 序 )这说明在陶诗浑然一体的朴素风格中,还蕴含着丰富多彩。 其次,陶渊明的田园诗是情、景、理的统一,既有意境,又饶有情趣、理趣。 诗人常常将自己的感情,人生理想融化在景物中,在形似与神似高度统一的前提下,以写意为主,往往达到人格化的境界,含有深厚的理趣。 正如苏轼所说:“初视如散缓,熟视之有奇趣。 ”(冷斋夜话 ) ,将情、景、理融为一体,不仅以景悦人,以情感人,而且以理警人,给读者丰富而深刻的审美感受。 如归园田居五首第一首。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诗人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 作者正是以此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所谓“樊笼”的对立面,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观念,而结尾句中的“自然”既指自然的环境,也指自然的生活。 平凡的事物一旦摄入诗人笔下,便融入了作家浓郁的主观色彩,使之成为“人化的自然”。 (马克思语)在这里,诗人那种不愿同流合污的志趣与情操给自然界平添了生气。 个性美与自然美完美结合。 另外同是写景,但诗人往往突破景物外在形象的局限,不着意外形的摹拟,而是以神写形,着重反映诗人的气质和神韵。 诗中所选景物只是诗人借以抒情的一种手段。 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 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 他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似与不似,只是写出他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 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 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不嫌他门庭荒芜重返旧巢的春燕,在中夏贮满了清阴的堂前林,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在他笔下常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抽象的又是理念的。 且看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前四句讲了“心”与“地”也就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只要 “心远” ,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不会受尘俗喧嚣的干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偶一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 那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在自己心里构成一片美妙的风景,其中蕴藏着人生的真谛。 这种心与境的瞬间感应,以及通向无限的愉悦,是不可落于言筌的。 正如古学千金谱所说:“篱有菊则采之,采过而已,吾心无菊。 忽悠然而见南山,日夕而见山气之佳,以悦鸟性,与之往还。 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生机,天真自具。 既无名象,不落言诠,其谁辨之。 ”拟挽歌辞其三也是情景事理四者浑融的佳作:“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不仅这样,陶诗的意境充满了情趣。 清温汝能说:“陶诗都有真趣。 ”(陶诗汇评 )真趣标志着陶诗意境的重要美学特征。 陶诗中的“真趣”产生于诗人心中的“真意”。 庄子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如前面提到的归园田居其一,就是表现“真趣”的代表作之一。 侧重表现田园生活的意趣,寄托自己的性情,这一点和唐代王维的重在表现刻画山水景观外在特征的表现手法是迥然有别的。 再次, 陶渊明的田园诗是自然平淡与醇美浑厚的统一。 是既平淡自然,又醇厚有味。 他的这一艺术特点和他的生活经历、个性、心境是分不开的。 平淡的田园风光和平凡的日常生活,使他养成了恬静的性格。 另一方面,由于他的“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虽然“结庐在人境”而“心远地自偏”。 随后,诗人通过朴素4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将这些平淡的内容和自己的感受抒写出来,诗人真正感到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毫无雕琢痕迹”。 这与当时精巧的雕琢和富丽的文采盛行的六朝文风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