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内容摘要:

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 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实际上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也成步骤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并不等同于智慧技能。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程序性知识。 元认知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 元认识策略是个体调节和控制认知行为的方法和规则,他是个体在学习中随经验增长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是一种调节和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 区别于程序性知识,心智技能是一种动作经验。 心智活动的执行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 头脑内默默地进行的。 随着心智技能形成的进展程度,要不断改变言语形式,如由出声到不出声,由展开到简缩,由外部语言转向内部语言。 问题就是疑难或称“难题”,是个人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而感到疑难的情境。 问题解决的实质与特点: 1. 问题情境性 2. 目的指向性 3. 操作序列性 4. 认知操作性 问题解决有两种类型:一是常规性问题解决,指解决的是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只需使用现成的方法来解决;二是创造性问题解决。 桑代克的尝试 — 错误模型认为问题解决是一个尝试错误性质的渐进过程。 苛勒的顿悟模型认为问题解决 要求看 出问题情境中的各种关系,而对这种关系的理解是突然产生的,是一个顿悟过程。 问题解决的一般认知过程: 1. 发现问题 2. 明确问题 3. 提出假设 4. 检验假设 问题解决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 有关的知识经验 二. 定势与功能固着 (定势是在先前的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动能固着是一种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三. 问题情境 四. 酝酿效应 五. 原型启发 六. 情绪和动机状态 (在一定的限度内,情绪和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的效率成正比,但动机太强或太弱,情绪过于高昂或过于低沉,都会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 中等程度的动机和相对平和的心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七. 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不仅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动力,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问题解决能力训练的基本步骤: 1. 建立接纳意见的气候 2. 鼓励学生仔细地界定问题 3. 教育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4.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5. 评价每个假设的优缺点 6. 考虑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7. 提供问题解决的机会并给予反馈 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 具体而言: 1. 低智商者不可能有高创造性 2. 高智商者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3. 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低,也可能高 4. 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发散思维有三个基本特征:流畅性、灵活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 发散思维不是一种独立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以发散思维为核心、聚合思维为支持性因素的,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有机结合的操作方式。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一. 创造性思维的构成 1. 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相结合 2. 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相结合 3.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 4. 再造想象基础上的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比再造想象具有更多的创造成分,是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最主动、积极的因素) 二. 创造性思维的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