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宁城际铁路线下工程沉降观测监理实施细则内容摘要:

沉降变形进行平行观测。 平行观测的数量,一般地段应不少于其沉降变形监测工作总量 10%,对于地质复杂、沉降变化大以及过渡段等区段,平行观测的数量不应少于 20%,以确保线下工程沉降变形监测工作质量满足无砟轨道评估技术要求。 第四章 专业要求 一、路基工程 (一)路基沉降变形观测 1. 路基沉降控制标准 有砟轨道路基工后沉降量不应大于 5cm,年沉降速率应小于 2cm/年。 桥台台尾过渡段路基工后沉降量不应大于 3cm。 16 无砟轨道地段路基可压缩性地基均进行沉降分析。 按照《客支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 :路基在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的工后沉降,应满足扣件调整和线路竖曲线圆顺的要求。 工后沉降一般不应超过扣件允许的沉降调高量 15mm;沉降比较均匀、长度大于 20m的路基,允许的最大工后沉降量为 30mm,并且调整轨面高程后的竖曲线半径应能满足下列要求: Rsh ≥ 式中: Rsh—— 轨面圆顺的竖曲线半径( m) Vsj—— 设计最高速度( km/h) 2. 一般规定 ( 1)观测的目的是通过沉降观测,利用沉降观测资料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指导进行信息化施工,必要时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确定无砟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砟轨道结构的安全。 ( 2)路基上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路基沉降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路基的工后沉降和沉降变形满足无砟轨道铺设要求。 ( 3)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 6 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 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时间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 4)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要进行必要的检查。 3. 路基地段沉降观测技术要求 17 ( 1)沉降观测内容 1)路基面的沉降变形观测 2)路基基底沉降观测 3)过渡段沉降观测 4)路基稳定性观测 5)地基土深层沉降监测 ( 2)沉降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 埋设的观测设施有效性以及对其保护是否得力是决定整个观测工作成败的关键。 因此沉 降观测装置必须埋设稳定,观测期间必须对观测装置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为有利于没点看护,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各部位观测点须设在同一横断面上。 路基沉降观测断面及观测断面的观测点的布置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处理方法、路堤高度、地形地势的起伏情况、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结合沉降预测方法和工期要求具体确定,同时还应根据施工核对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 1)观测断面布置原则 ① 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 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交良好的路堑、高度小于 5m 的路堤、对于 CFG 桩加固至岩 石的地段可放宽到 100m。 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适当加密。 ② 对地形横向坡度大或地层横向厚度变化的地段应布设不少于 1个机向观测断面。 18 ③ 一个沉降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应不少于 2 个观测断面。 ④ 路堤与不同结构物的连接处应设置沉降观测断面,每个路桥过渡段设置距离桥头 5∽ 10m、 20∽ 30m、 50m 处分别设置一个沉降观测断面,每个横向结构物每侧各设置一个观测断面。 2)观测点的布置原则 ① 一般路堤地段观测断面包括沉降观测桩和沉降板,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 3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左右线中心两 侧各 2m处;沉降板每断面设置 1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 ② 软土、松软土路堤地段观测断面包括剖面沉降管、沉降观测桩、沉降板和位称观测桩,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 3 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两侧各 2m 处,沉降板位于路堤中心,底板埋设于原始地面处,随填土增高而逐渐接高测杆及保护套管。 位移观测边桩分别位于两侧坡角处 2m、 12(或 10) m 处,并与沉降观测桩及沉降板位于同一断面上。 ③ 预压地段,预压期因基床表层尚未施工,路基顶面沉降观测应在预压土方底部(基床底层顶面)布置沉降元件进行,即在基床底层顶面临时布置沉降板,位移观测 以及基底沉降观测布置与无预压段完全一致,预压土方卸除时临时沉降板随之拆除,基床表层施工后,于路基面上设置正式沉降观测桩。 ④ 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于横向结构物项部沿横向结构物地对角线方向铺设剖面沉降管。 横向结构物两侧边缘外设置一个观测断 19 面,包括沉降观测桩、位移观测桩和沉降板。 ⑤ 路暂地段观测断面分别于路基中心,左右中心线以外 2m 的路基面处各设 1 根沉降观测桩,观测路基面的沉降。 ( 3)观测元件埋设说明 1)沉降观测桩:选择 Ф 20mm钢筋,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底部焊接弯钩,待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工队完成后,在 观测断面通过测量埋置在设计位置,埋置深度不小于 ,桩周 用 C15 混凝土浇筑固定,完成埋设后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 2)沉降板:由底板、金属测杆( Ф 20 镀锌铁管)及保护套管( Ф 49PVC管)组成。 钢筋混凝土底板尺寸为 50cm 50cm,厚 3cm 或钢底板尺寸为 30*30cm,厚。 ① 沉降板埋设位置应按设计测量确定,埋设位置处可垫 10cm 砂垫层找平,埋设时确保测杆与地面垂直。 ② 放好沉降板后,回填一定厚度的垫层,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 应填料稳定套管,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 ③ 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读数作为初始读数,随着路基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每次接长高度以 为宜,接长前后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 金属测杆用内接头连接,保护套管用 PVC管外接头连接。 3)位移边桩:在两侧路堤坡脚外 2m 及 12(或 10) m 处各设一个位移观测边桩。 位移观测边桩采用 C15 钢筋混凝土预制,断面采用 20 15cm 15cm 正方形,长度不小于。 并在桩顶预埋 Ф 20mm 钢筋,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 边桩埋置深度在地表以下不小于 ,桩顶露出地面不应大于 10cm。 埋置方法采用洛阳铲或开挖埋设,桩周以 C15 混凝土浇筑固定,确保边桩埋置稳定。 完成埋设后采用经纬仪(或全站仪)测量边桩标高及距基桩的距离作为初始读数。 ( 4)观测方法、精度与要求 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沉降板测杆顶面测点高程。 沉降板观测时应在测杆头上套一个专用的测量帽。 测量帽下部以刚好套入测杆为宜,测量帽上部以中心为一半球型的测点。 在沉降板测杆接高时应同时测量接高前后的测杆高程。 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按测量精 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路肩观测桩顶面测点高程。 采用水平位移观测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位移观测边桩水平位移。 1)观测测量业及其及频次 ① 观测精度 路基沉降观测水准没量的精度为 177。 ,读数取位至 ;剖面沉降观测的精度应不低于 4mm/30m。 位移观测测距误差 177。 3mm;方向观测水平角误差为 177。 21 ② 观测频次 路基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下表的规定。 实际工作进行时,观测时间的间隔还要看地基的沉降值和沉降速率,两次连续观测的沉降差值大于 4mm 时应加密观测频次。 当 出现沉降突变、地下水变化及降雨等外部环境变化时应增加观测频次。 路基施工各节点时间(包括路基堆载预压土前后、卸载预压土前后、运梁车架桥机通过前后、基床表层施工队、轨道板底座施工队、铺板、轨道板精调以及铺轨时间)应具有沉降观测数据。 观测过程中及时整理绘制“填土 时间 沉降”曲线图,观测应持续到工程验收交由运营管理部门继续观测。 观测阶段 观测频次 填筑或堆载 一般 1 次 /天 每天填筑量超过 3 层时 1 次 /每填筑 3 层 沉降量突变 2∽ 3 次 /天 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 1 次 /3 天 填载预压或路基施工完毕 第 1 个月 1 次 /周 第 2∽ 3 个月 1 次 /2 周 3 个月以后 1 次 /月 无砟轨道铺设后 第 1 个月 1 次 /2 周 第 2∽ 3 个月 1 次 /月 3 个月以后 1 次 /3 月 3)沉降观测要求 ① 为了观测到各部位的沉降,从路基填土开始,沉降观测也随即进行。 预压地段按照相关要求在基床底层顶面设置临时沉降观测桩,非预压地段,此时机床表层的级配碎石也未填筑,在路基中心及两侧各 2m 范围内设置临时沉降观测桩,临时沉降观测桩的材质,埋置要求及观测标准与正式的沉降观测完全相同,待预压土卸载时,临时沉降观测桩随之拆除或废弃 沉降板测杆随之降低,待基床表层的级配碎 22 石铺设完成后,按照相关要求埋设正式的沉降观测桩,开始观测路基沉降。 ② 没降板随着预压土的填筑而接高,随预压土的卸载而降低,观测连续进行,剖面沉降管和位移观测桩不受预压土的影响。 ③ 沉降设备的埋设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施工单位的填筑施工要与设备的埋设做好协调,做到互不干扰、影响。 观测设施的埋设及沉降观测工作应按要求进行,不能影响路基填筑质量。 ④ 观测过程中发现异常必须及时查明原因,尽快妥善处理。 ⑤ 路基填筑过程中应及时整理路堤边桩位移及中心沉降观测点的沉降量,当边桩水平位 移大于 5mm/天,垂直位移大于 10mm/天,路堤中心地基处沉降观测点沉降量大于 10mm/天时,应及时通知项目部,并要求停目填筑施工,待沉降稳定后再恢复填土,必要时采用卸载措施。 ⑥ 元件保护要求 Ⅰ .各工程项目部应成立专门小组,进行元器件的埋设、测量和保护工作,小组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Ⅱ .元件埋设时应根据现场情况进行编号,有导线的元件应将导线引出至路基坡脚观测箱内。 Ⅲ .凡沉降板附近一米范围内土方应采用人工摊平及小型机具碾压,不得采用大型机械推土及碾压,并配备专人负责指导,以确保元器件不受损坏。 Ⅳ .各 施工队应制定稳妥的保护措施并认真执行,确保元器件不 23 因人为、自然等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