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育德实施方案内容摘要:

等途径提高教师队伍的育德水平。 把课程育德纳入新教师职初培训和教师职后培训系统,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培训提高全体教师课程育德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制度和表彰奖励制度,促进各学科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 五、学科操作 (一) 品德与生活(社会) 1.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在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中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优势,它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荣辱观和价值观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品德与生活课程重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强调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亲近大自然、参与社会生活、认识和发展自我,适应学习生活,学会过健康、快乐、充满探究精神和创造乐趣的、富有意义的童年生活。 要通过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强化德育课程主阵地的地位,不断探索和总结德育课程育德的经验和做法,将提高德育课程的教学质量摆到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地位。 2.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教学要重视突出体验性和情感性,要善于将课堂生活化、社会化。 采用学生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以使教学成为学 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 突出对话、互动、活动、实践、体验、探索等学习方式,创设引导学生参与的教学情景,使品德教育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 3.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实施应注重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实现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活动,使课内与课外经验、学校与家庭教育、学校与社会教育共同发挥效益。 要注重与班队活动相结合,课程中的重点教育目标,可作为班队活动主题,引导学生自主活动,使教育目标得到深化。 注重与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相结合,将课内学习和课后行为有机联系起来。 教师可结合课程内容,布置一定的家庭和社会实践作业,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道德认知和行为方式在实践中得到演练,使品德学科的教学得到有效的延伸和拓展,使德育课程 教学的实效性得到增强。 (二) 语文 1.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2.引导学生体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品质和道德修养,促进学生健康美好的情感取向、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 3.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类、关注社会,培养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生活、发现和探究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教育学生学会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 (三) 数学 1.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