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绘画鉴赏论文内容摘要:

中国古代绘画鉴赏论文 北宋山水画的辉煌与中国山水画的特点宋朝前后延续了 300 多年,其绘画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发展。 山水画发展到宋代,出现前所未有的兴旺景象,达到了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顶峰水平。 无论从题材内容还是从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都更加的多样化,出现了一批有杰出成就的画家,他们以古人为师,以自然为师,以吾心为师,创作了具有丰富审美特色,面貌各异的山水画杰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典范,在美术史上树立了一块重要的里程碑。 北宋山水画坛在五代的基础上人才辈出,风格技法多彩纷呈,成就突出,这一时期宫廷美术全盛,画院规模齐备,名家层出不穷,佳作硕果累累。 画坛上山水画最为突出,水墨格法空前发展,出现了讲究笔墨韵味的皴、擦、点、染等技法程式,山水画造景重造化、重理性,审美特色由政教、宗教精神逐渐转向人文精神,这一时期美学著述独到、艺术思潮活跃、绘画作品精湛,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发展源头。 下面就两幅名画作说明。 情恋萧寺图是流传在国外一幅影响较大的传为李成的作品。 此图作为高山峻岭,深沟巨壑,前景突兀巨石,以边平缓,一边峭拔,产生一种体积感和重量感。 岩石的轮廓线,用笔坚实有力,所组成的表面结构具有质感。 中景山涧瀑布飞流直下前景深潭,与远景处一悬瀑形成互相呼应之势。 途中造型曲尽变化的“蟹爪树” ,树干枝杈笔法稳健有力,树态展枝摇曳,显得生动活泼。 亭台楼阁的飞檐很有特色,是李成山水画的特点。 纵观全图,笔法娴熟老健,用墨层次分明,浑厚苍劲。 构图呈自然开合状,节奏明快,气势雄逸,使观者犹如身临其境。 溪山春晓图作者惠崇此图画江南平远山水景色。 画面前后始终以重山叠岭为背景在这山溪河流中间,岗峦起伏,平渚相牵,其上林木葱郁,花开烂漫,竹林深幽,垂柳依依。 画中布局取平远之势,但崇山叠岭,云气蒸腾,亦显境界深幽,而萦绕于山间的河流、湖水与云气融为一片,又使其境空灵渺远。 画中笔法温和平淡,近山、林木等勾皴外,山石多以染法,随形变化,浓淡相宜。 其敷色简淡,醒目异常,增强了画面春日融融的明丽气氛。 在这些平凡的景物里,画家感受到万物复苏的欢欣。 苏轼咏惠崇春江晓景诗,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在欣赏诸多山水画名作时,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有不少的经典之作都是以寒林、雪景为题材,而这种情景较集中地出现在北宋时期,在其他时期则比较少见。 只有北宋时期稳定的文化氛围才能使得一种绘画题材稳定化、持久化。 毫无疑问,北宋山水画的艺术水平及成就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的顶峰。 南宋山水的“ 一角半边” 似乎是当时残山剩水的真实写照,作品的完整性无法与之比拟。 元代由于汉族文人士大夫没有进入仕途的机会,所以并没有太多展示他们艺术才华的机会,他们的艺术也只是“在野” 的。 明清时期更是趋向于笔墨技巧自身而渐渐忽略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技法和艺术内涵本末倒置是无法使他们的作品达到最高水平的。 只有在北宋时期,统治者崇文抑武,使得文化和艺术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正因为如此,画家们才有宽松的环境来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雪景寒林山水画的空旷之美也正是北宋文化博大空间的体现。 中国山水画不讲究形似,而是讲究意境,以简洁飘逸的笔法给欣赏者带去精神上的享受。 中国山水画让人看上去就感到宽广,气魄非凡,有“ 方寸之间见万里 ”“气象万千”的气度。 “奇” ;中国山水画既强调多样性又强调统一性,反对平铺直叙,反对景物雷同。 “远” ;具体说就是散点透视。 "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 中国山水画不采用西方那种平视静观构图“所见不周 ”的焦点透视观察景物的方法,而是采取了视点活动的“三远” 表现法,打破了光阴和时间的限制。 重视立意构思的重要作用,提倡艺术形象是为了表达内心与外界之间的交流, “敢于使用程式化、装饰化与夸张变形的手法,为对象传神,为作者达意” ;创造了独特的“ 计白当黑 ”审美观念,色彩是以墨为主,以色为辅的,这种化繁为简的创作方法更符合中国儒道思想所追求的那种平淡中庸、清心寡欲的境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