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内容摘要:

西气东输 天然气资源, 科学稳妥 推进兰州石化 乙烷制 乙烯技术改造项目相关工作。 加快陇东国家重要的传统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建设, 稳步发展煤制烯烃等煤炭深加工产业, 加快建设平凉华泓汇金煤炭深加工升级示范项目 ,促进煤炭资源就地转化加工。 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引领传统矿山转型升级。 加快推进金川、窑街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 ,大幅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在落实产能等量或减量方案的前提下, 支持冶金企业 技术 改造升级, 实施酒钢循环经济和结构调整项目,推进金昌 12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加快金川公司铜材加工、 白银公司锌冶炼废渣资源综合利用、 兰铝技术改造等项目建设, 大力发展镍铜钴等精深加工业。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充分利用甘肃现有产业基础优势,通过完善要素市场、创新项目机制、扶持龙头企业等措施,重点培育发展 新能源 、 新材料、生物 医药 、 新一代 信息技术和 高端 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积极推进河西新能源基地 建 设 ,在具备送出和消纳条件后, 加快建设酒泉风电二期第一批 300 万千瓦项目,抓好武威、金昌、张掖、白银等光伏发电和风电项目建设,在酒泉、嘉峪关等地开展新能源直供试点工作, 积极 推进 404 核能基地 建设和 核燃料及核能利用,做好核污染治理和预防工作。 加快 新型有色金属 材料 、稀土 功能材料 、新型化工 材料 等新材料产业化发展, 加快金昌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白银有色金属新材料基地建设。 以兰州国 家 生物产业基地 为载体, 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现代中药和生物创新服务领域。 加快发展兰州 、天水、敦煌 软件及信息服务产业, 发展壮大天水华天微电子、星火数控机床、长城电工,提升 信息 技术和先进装备 制造业 发展水平。 加快兰州 、 金昌、白银 等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创业示范建设。 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推进服务领域各项改革,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工业化、城镇化有机融合和互动发展。 以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创新机制,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 加快构建现代物流 13 体系, 依托兰州、酒嘉、天水、张掖、平凉等综合运输枢纽 以及临夏等民族商贸物流集散中心 ,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 和服务外包集聚区 ,建设支持新疆、西藏发展和面向中亚西亚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发展现代金融业, 加强 地方金融机构和 农村金融体系建设 ,加快推进金融改革创新,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 ,努力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加 快宽带网络 建设,积极推进三网融合, 大力 发展 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 ,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 加快培育面向区域、行业和中小企业的第三方信息服务,发展面向消费者的新兴电子商务。 抓住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 的机遇 ,建设一批重点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做大做强民族艺术、工艺美术 和影视动漫 等文化产业。 充分发挥 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优势,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景区内外基础设施和公共 服务设施, 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民族 风情 旅游和生态旅游,打造精品景区和旅游线路, 重点支持丝绸之路、敦煌、麦积山、黄河风情带等精品旅游线路和夏河拉卜楞寺、和政古生物化石等一批精品旅游景区建设,积极推进南梁、会宁、高台等红色旅游发展,加快白龙江、小陇山、祁连山和子午岭等林区森林生态旅游发展,支持敦煌鸣沙山 — 月牙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景区创建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 支持崆峒山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等重点景区 研究 申报世界自然 文化 遗产。 发展循环经济。 积极推进甘肃 国家级 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 根据各区域产业发展现状、资源禀赋及生 态环境状况,打造以 14 石油化工、冶金、有色为主的兰(州)白(银)循环经济基地,以煤电化工、石油化工为主的平(凉)庆(阳)循环经济基地,以有色金属新材料为主的金昌循环经济基地,以清洁能源和冶金新材料为主的酒(泉)嘉(峪关)循环经济基地,以加工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天水装备制造循环经济基地,工农业复合节水型张(掖)武(威)定(西)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循环经济基地,以林业、草食畜牧业和中药材等生态经济为主的甘(南)临(夏)陇(南)生态农牧业循环经济基地。 改造建设各类产业园区, 重点 推进 金昌 经济技术开发区 、白银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陇西 经济开发区 、华亭 工业园区 、武威黄羊 镇工业园区等 循环化改造 示范试点, 实现园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能量梯级利用和资源循环利用, 打造产业特色鲜明、资源高效循环、园区辐射带动的园区循环经济模式。 推广 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资源循环利用 企业 模式 , 重点培育 以金川公司、酒钢公司、白银公司等龙头企业为代表的 百户示范企业。 将循环经济指标纳入新型工业化统计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循环经济政策支撑体系和发展促进机制,强化循环经济实地监督检查和评价考核工作。 积极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培育一批资源产 出效率高、污染物排放少、企业效益好、创新能力强的先进典型,形成两型发展模式。 在资源相对富集,矿山分布相对集中,矿业发展水平总体较高,矿业秩序良好,管理创新能力强的地区,择优建设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集中连片推进绿色矿业建设,努力将示 15 范区建设成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生态优良、矿地和谐、区域经济良性发展的绿色矿业建设先行区,通过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引领传统矿业转型升级。 加快推进金川、窑街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大幅提高铜镍矿、煤矿及共伴生油页矿等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和水平,显著增加资源供给能力 ,将其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原材料生产基地,促进地方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三)推进扶贫攻坚和 城乡协调发展 加 强 集中连片 特困地区扶贫攻坚 ,夯实农业 和 农村发展基础,合理配置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资源,探索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化 发展的体制机制, 有效解决重点生态功能区和贫困地区的 发展问题。 扶贫 开发 攻坚。 探索集中攻坚和整体推进的扶贫开发机制,加快甘南、临夏、定西、陇南两州两市扶贫攻坚,全面实施秦巴山片区、六盘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全面落实支持藏区发展的各项政策,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 展。 加大易地扶贫 (生态移民) 搬迁力度 ,加大资金投入 ,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深入持久开展“联村联户”行 动,发展绿色富民产业, 探索扶贫开发的多种模式 , 加大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促进等扶贫开发力度。 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健全对征地农牧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创建生态建设与保护岗位,有序引导当地贫困农牧民加入 森林、草原 保护队伍。 加强少数民族 地区 、 贫困地区基础教育 和职业教育工作力度。 加大对藏区教育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加快建设现代 16 职业教育体系,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 继续实施 “阳光工程”、 “雨露计划 ”、“西部农民创业促进工程 ”、“职业教育和培训转移就业工程” 等工程,加快推进 面向“两后生”(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的职业教育和职业 技能培训 , 全面提高劳动力人口素质 、就业技能和环保意识 ,促进共同富裕。 鼓励生态脆弱地区与重点开发区域合作建立“飞地经济”,实现共同发展。 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河西 地区 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和设施农业 ,推广应用高效节水技术,加快灌区节水改造,启动实施河西走廊高效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大力 发展酿酒、肉奶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业, 建设 玉米制种基地 ,发展 专用马铃薯 、脱水蔬菜 和酿酒原料,培育发展沙产业 ,利用非耕地发展设施农业。 中部沿 黄地区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 优质高效农业,加快建设沿黄灌区粮食基地,稳定粮、油、肉、蛋等农产品生产,打造高原夏菜等优势品牌,提高农产品加工和供给保障能力。 陇东陇中 地区 依托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加快发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