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通信交换技术课程设计--现代通信网h323与sip协议的比较内容摘要:

用来保证服务质量的。 这两个协议的详细情况请参看 RFC3550( RFC1889 是过期标准)和另一篇文章《 RTP 协议分析》。 . 的通信过程 图 典型的 的通信过程 可以看出这个通信过程分为 4 步。 1)建立 RAS 信令。 这主要完成认证、地址解析等功能。 2)建立呼叫信令。 这主要是通过 Setup, Alerting, Connect 等步骤来完成。 3)建立呼叫控制(即媒体控制)。 这主要完成协商 endpoint 的能力,打开或关闭媒体逻辑信道等。 4)传输音频或视频等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在快速连接( Fast Connect)模式下,并没建立单独的呼叫控制信道,所有的呼叫控制信息以“隧道”的方式在呼叫信令信道中传输。 建立呼叫 图。 图中的绿实线表示 RAS 信息,而黑虚线表示 呼叫信令信息。 图中的呼叫建立过程叙述如下。 1) T1 向 Gatekeeper 发送认可请求 ARQ( Admission Request)。 2) Gatekeeper 确认 T1 的 ARQ,向 T1 回送 ACF。 3) T1 发送“ Setup”信息给 T2。 4) T2 向 T1 回送一个“ Call Proceeding”响应,表明呼 叫正在建立中。 这个时候,如果 T2 已经向 Gatekeeper 注册,则转 6)。 5) T2 到 Gatekeeper 处注册。 6) T2 向 T1 发送“ Alerting”信息,表明 T2 正在建立呼叫。 7) T2 向 T1 发送“ Connect”信息,表明已经成功地在 T1 和 T2间建立了呼叫连接。 兰州交通大学课程设计 8 图 建立呼叫的过程 图 建立呼叫控制的过程 兰州交通大学课程设计 9 建立呼叫控制 图 给出了呼叫控制的建立过程。 整个建立过程就是 T1( T2)向 T2( T1)发送某个请求,然后 T2( T1)向 T1( T2)确认相应的请求。 传输媒体信息 图 媒体传输示意图 图。 RTP 用来提供端到端的实时运输功能,但并不保证服务质量,而配套的 RTCP 用来保证服务质量。 释放呼叫连接 图。 整个流程大致如下。 1) T1 和 T2 向对方发送 消息“ End Session Command”来建 议释放呼叫连接。 2) T2 向 T1 发送 信令消息“ Release Complete”来释放呼叫连接。 3) T1 和 T2 各自从 Gatekeeper 上登出。 兰州交通大学课程设计 10 图 释放呼叫连接的过程 2. SIP协议 发展背景 软交换 技术是实现新一代话音通信及 多媒体 和数据交互的核心技术。 软交换技术体现了控制 /业务与承载分离的思想,作为控制实体的软 交换机 ,完成呼叫接续、业务控制和用户管理等功能,而业务媒体流的传送由 IP 基础 网络 完成。 在整个软交换体系中,完成接续、控制功能的 信令 协议起到核心作用,决定了业务提供能力的强弱。 IETF 制订的新一代会话控制协议 SIP(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具有简单、开放、灵活、可扩展等多方面明显优点,成为 下一代 网络 软交换体系的重要技术。 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业界就曾对究竟是采用 还是采用 SIP 或 MGCP 作为基于分组网络的会话通信协议进行过激烈的争论。 由于简单、高效和可扩展性强, SIP 很快就被 IETF 的其他成员单位采纳。 最初, SIP 被认为是端到端 (或者用户到用户 )的通信协议。 该通信协议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现有的互联网协议,如 HTTP 和 SMTP。 端到端的 SIP 模式适用于 ISP 和刚开业的公司构建自己新的网络体系结构,同时也可应用于新兰州交通大学课程设计 11 型的大型服务提供商网络。 在 SIP 之前,通信服务提供商是用基于 的标准作 为话音网络和数据网络进行融合的标准。 由于 SIP 强调支持多方会议,包括对 IP 多播和请求分支的功能 (这两项功能在当今的电话网络中是不具备的 ),运营商通过 SIP 能够提供较 标准更为灵活的、互操作性更强的能力和新的服务特性。 于是,自 1998 年起,当新建大规模 VoIP 网络时,运营商开始考虑采用 SIP 协议,即使那些采用 的传统的互联网电话服务提供商也开始考虑向 SIP 过渡。 SIP 的基本内容 SIP 协议是 IETF 制订的会话控制协议,负责建立和管理两个或多个用户间的会话连接,它主要用于对等模式( Peer to Peer)的实时业务,如 VOIP、 视频会议 等应用,其功能类似于当前 VoIP 主要采用的信令协议。 SIP 充分借鉴了 HTTP、 SMTP(简单邮件传送协议)这两个 互联网 上最成功的应用层协议,其编码是文本方式的,继承了互联网协议简单、开放、灵活的特点。 . SIP体系的组成部件 SIP 协议虽然主要为 IP 网络设计的,但它并不关心 承载网 络,也可以在 ATM、 帧中继 等承载网中工作,它是应用层协议,可以运行于 TCP、 UDP、 SCTP 等各种传输层协议之上。 SIP 用 户 是 通 过 类 似 于 地 址 的 URL 标 识 的 , 例 如 :sip:,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用一个统一名字标识不同的终端和通信方式,为网络服务和用户使用提供充分的灵活性。 SIP 体系结构中,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部件: 用户代理 (User Agent)分为两个部分:客户端 (User Agent Client),负责发起呼叫;用户代理 服务器 ( User Agent Server),负责接受呼叫并做出响应。 二者组成用户代理存在于用户终端中。 代理服务器( Proxy Server),负责接收用户 代理发来的请求,根据网络策略将请求发给相应的服务器,并根据收到的应答对用户做出响应。 它可以根据需要对收到的消息改写后再发出。 重定向服务器( Redirect Server),在需要时,将用户新的位置返回给呼叫方。 呼叫方可根据得到的新位置重新呼叫。 兰州交通大学课程设计 12 注册服务器 (Registar):接收用户端的注册请求,完成用户地址的注册。 以上几种 Server 可共存于一个设备,也可以分布在不同的物理实体中。 SIP 服务器完全是纯软件实现,可以根据需要运行于各种工作站或专用设备中。 UAC、 UAS、 Proxy Server、 Redirect Server 都是根据在一个具体呼叫事件中各物理实体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而这样的角色不是固定不变的。 一个用户终端在会话建立时扮演 UAS,而在主动发起拆除连接时,则扮演 UAC。 一个服务器在正常呼叫时作为 Proxy Server,而如果其所管理的用户 移动 到了别处,或者网络对被呼叫地址有特别策略,则它将扮演 Redirect Server,告知呼叫发起者该用户新的位置。 除了以上部件,网络还需要提供位置目录服务,以便在呼叫接续过程中定位被叫方(服务器或用户端)的具体位置。 这部分协议不是 SIP协议的范畴,可选用 LDAP(轻量目录访问协议)等。 理论上, SIP 呼叫可以只有双方的用户代理参与,而不需要网络服务器。 设置服务器,主要是服务提供者运营的需要。 运营商 通过服务器可以实现用户认证、管理和计费等功能,并根据策略对用户呼叫进行有效的控制。 同时可以引入一系列应用服务器,提供丰富的智能业务。 SIP 的组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