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建设方案内容摘要:

培养的思想,深化教材内容改革,促进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互衔接。 在两年时间内,编写适合濮阳农艺生产需要的配套校本特色教材 3本、校级课程标准 4个。 并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作用大、对提高教学质量影响深、覆盖面广、学时多的专业核心课建立多媒体库,引入生产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信息,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到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推动教师对教学内容深入、系统的研究,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扩大本专业在省内外的影响。 与国内农类职业院校建立交流合作关系,共同推进农艺技术专业建设,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库, 完成《种子生产与经营》、《现代农艺基础》《种子生产与经营》《现代农艺基础》等课程的信息化资源建设。 ④改革教学评价模式 本专业将改变以往以成绩作为唯一评价依据的不足,实现以贡献和能力为主要依据,按照农业企业用人标准构建学校、行业、企业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主要根据实践操作结果来评价学生掌握技能的水平。 可采用项目评价、学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评价模式。 关注评价的多元性。 在以实际操作能力为主的前提下,结合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成绩、实验实训、技能竞赛、考试等方式来综合评价学生成绩,要 突出阶段评价和过程评价。 应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以特别鼓励,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⑤实践教学环境建设 与当地农类企业及 10 多家农业合作社(瓜果、蔬菜生产基地)建立联系,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场地;进一步加强校内实训室建设。 学生生产性实训比例达 80%以上。 学生就业实习时间不少于 8个月。 ⑥师资队伍建设 A.专业带头人的培养 通过各级培训,提升专业带头人把握专业发展方向的能力,具备专业建设项目及专业领域工程项目开发管理 的综合能力,引领专业改革与发展。 在此基础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洞察行业发展趋势、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具备专业建设能力及农业项目开发管理综合能力的专业带头人 2 名。 B.骨干教师的培养 培养骨干教师 5人,并通过课程建设、项目开发、校本教材编写、课件制作、信息收集、专业培训、企业实践等措施进一步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 C.“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实施教师教学能力培训计划与行业职业技能培训项目,使“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 100%,努力使“双师”的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争取在两年内,能够让所有的任课教师都具备 技师或高级技师资格。 D.聘请兼职教师 通过行业协会以及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 4名农类行业资深专家担任顾问 ,跟踪农业产业发展,帮助提高专任教师的素质,使其在校企合作共建专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运行 机制建设 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结合,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探索与完善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A. 完善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运行机制。 由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组建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校企合作委员会指导下,具体负责本专业的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标准、进行专业调整 、开发工 学结合课程、创新教学模式 等工作;下设联络组、实训组、技术组。 其 中,联络组负责校企双方的联络沟通协调及顶岗实相相关工作;实训组 负责本专业的教学与实训规划、运行、管理等,努力发挥践学一体的教学、实训及技术指导等功能;技术组负责技术传授、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和辅导等 ,为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提供保障。 B.实训基地共建机制 根据校企双方创新发展需要,本着优势互补、共建共享、互惠共赢的原则,将着力探索以下合作机制: 一是 双赢机制。 充分发挥河南省农业职教集团副理事长学校、濮阳县职教集团龙头学校的 优势和濮阳市神农种业等现代设施农业骨干企业的场地和设备优势, 利用校企合作委 员会机制平台,利用企业现有生产环境与设施设备,建立 校外实训基地,为学 校实训教学、顶岗实习、教师技能实践提供支持; 同时 学校为企业技术更新与员工培训提供服务,并推荐优秀学生入企就业,从而达到校企合作优势互补的目的。 二是租赁合作 机制。 学校通过租赁形式,在农业企业或专业合作社的生产场地上自建实训基地。 企业提供土地、基础设施、安全保障等;学校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生产经营项目,为实训教学、顶岗实习提供保障。 C.顶岗实习共管机制 在 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基础上,成立由企业人员与校内专任教师组成的双向管理团队(实训组),协调管理学生顶岗实习。 在广泛征求企业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并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守则》、《学生顶岗实习指导手册》、《学生顶岗实习安全保障与风险 校 企 合 作 委 员 会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联络组 实训组 技术组 负责 校企双方的联络沟通协调 及顶岗实习相关事项。 负责 本专业的教学与实训规划、运行、管理等,努力发挥践学一体的教学、实训 及技术指导等职能。 参与技术传授、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和辅导等。 管理办法》等相关管理制度。 学校成立顶岗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和专业顶岗实习工作组两级管理机构。 其中,顶岗实习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和完善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代表学校对顶岗实习工作进行检查、评价,通过有效的制度规范和管理模 式保障 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的实效性;专业顶岗实习工作组负责确定 本专业学 生顶岗实习工作任务,全面负责本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的具体实施。 顶岗实习期间,专业顶岗实习工作组加强与企业沟通协调,组织实习指导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答疑解惑。 学校顶岗实习领导小组加强对顶岗实习管理工作的督察、考核,及时收集企业、学生、教师的反馈信息,持续改进顶岗实习教学管理机制,形成校企一体、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保证顶岗实习效果。 基本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D.技术服务 利用本专业优越的实训和师资资源,配合行业主管部门,为濮阳地区培 训农作物、蔬菜、花卉、园林绿化、植保等方面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利用科技小分队,大力推广农艺新技术、新品种。 重点做好设施果树、设施蔬菜、设施花卉等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 E. 专业文化建设 针对专业特色及岗位特点,进行教室、实训场所、寝室、办公室、公共场馆的标准化管理实践,营造浓厚且具本专业特色的文化氛围。 如把实训室的管理制度、安全规程、工作流程、注意事项等制成图表悬挂在显著位置,以时刻提醒参加学习的学生,使他们深切认识专业的性质及内涵;把学生作品展示在作品墙上,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用一些现代农艺前 沿技术资料的挂图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 聘请企业专家到学校作报告,举行优秀企业文化展,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 5)建设进度 建设内容 2020 年 12 月 (预期目标、验收要点) 2020 年 12 月 (预期目标、验收要点) 人才 培养 模式 与课程 体系 改革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预期目标: 积极探索“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 运行机制,构建“产教结合、践学一体、通专并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初见成效,制订 人才培养模式方案。 验收要点: ( 1)市场调研报告、人才需求、职业岗位分布调研报告; ( 2)校企合作培养协议; ( 3)人才培养模式方案、培养计划; ( 4)学生在企业实习、工作的有关照片、总结等资料; ( 5)企业参与实践 教学的安排、内容和记录、教学评价及有关资料。 预期目标: 建立健全“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完善“产教结合、践学一体、通专并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明显成效,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验收要点: (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企业调研报告; ( 2)校企合作培养协议; (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阶段性成果、培养方案、计划; ( 4)学生在企业实习、工作的有关照片、总结等资料; ( 5)企业 参与实践教学的安排、内容和记 录、教学评价及有关资料。 2.课程体系建设及改革创新 预期目标: 依据人才培养模式方案完成《种子生产与经营课程标准》、《现代农艺基础课程标准》校级课程标准的编写。 验收要点: ( 1)企业专家参与课程标准建设会议记录; ( 2)课程改革方案、计划、总结; ( 3)课程标准编写论证材料; ( 4)《种子生产与经营课程标准》、《现代农艺基础课程标准》样稿。 预期目标: 依据人才培养模式方案完成《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园艺植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校级课程标准的编写。 验收要点: ( 1)企业专家参与课程标准建设会议记录 ; ( 2)课程改革阶段性成果; ( 3)课程标准编写论证材料; ( 4)《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园艺植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样稿。 3.教材建设应用及更新 预期目标: 开发完成与现代农艺技术专业职业技能标准对接的《现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