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湖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方案内容摘要:

河道综合整治 整治方案效益分析与效果评估 实施整治方案及其保障措施 落实责任考核 建立财政保障 综合推动节水减排 强化环境管理监察 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流域联防联治 可行 不可行 图 惠州市潼湖流域污染综合整治方案编制技术路线 9 2 流域环境状况 自然环境概况 地形、地貌特征 惠州地区南北多丘陵、中部多台地和平原。 惠州全区属粤东山地丘陵平行岭谷区,自侏罗纪末期受燕山运动的影响,上升成为陆地,并为广泛的岩浆浸入,在隆起之间的地区发生凹陷和断裂。 隆起地区因水流的分选搬运作用造成大量的悬移泥沙冲积物在中、下游形成三角 洲平原。 从地质构造来说,本区属东江断裂构造单元。 该区主要岩性为紫红色或灰白色凝灰岩和深灰色泥质页岩夹流纹斑岩,凝灰砾岩及紫红色凝灰质砂岩。 岩层走向近东西向,河流两岸有少量第四系堆积。 构造简单,地面稳定性较好。 另外,该区土壤分布主要为砂页岩赤红壤,其次为砂页岩红泥田,土层较浅,多含砾石,保水保肥差,肥力不高。 水系与水文特征 潼湖流域位于东江下游潼湖盆地与东江支流石马河的交合处,横跨惠州、东莞两市。 潼湖盆地四周高中间低,百溪汇流,水网密集且流向多变。 流域内东南北三面环山,南面为海拔 400m以上的山 岭,与淡水河分界;东部和北部为 400m以下的丘陵,与惠州西湖和东江干流分水;西部与东江支流石马河相邻。 潼湖水系主河网发源于惠州惠阳区燕子岩山地,大致呈东西向横贯惠城区惠环、陈江、潼侨、潼湖镇及部队军垦场。 潼湖流域内有三和、陈江、 马过渡 、梧村、 甲子 、埔仔 等支流汇入潼湖干流,并经谢岗涌再排入石马河及由东岸涌注入珠江口和东江。 潼湖库区水面约有 ,水深约有 1~,潼湖库区的有效容积约为 1400 万 m3。 潼湖出水经两条干渠(谢岗涌和东岸涌),由 3 个排水闸(站)和 1 个橡皮坝所控制。 一是西北东岸涌经洲寮 、江头仔、长和圩分别经石马河邵岗头处的建塘 水闸 进东莞东引运河和经东岸涌排水闸入东江;二是西南谢岗涌经陈屋边排水闸汇入石马河,通过建塘橡皮坝阻挡而由堤下反虹涵进东莞东引运河。 值得一提的是,东岸涌排水闸和陈屋边排水闸两个排水闸(站)在一般情况下都不开启,以保证潼湖地区的农业用水,只有在排涝时开启。 开启时,则东岸排涝站直接排入东江,陈屋边排水闸则排入石马河,再到建塘由橡皮坝溢流入东江。 当陈屋边潼湖排水闸关闭时,则水体自 10 陈屋边逆流,经谢岗镇后入潼湖。 石马河发源于深圳市宝安区大脑壳山,是东江的一级支流,河长 88km,河床总落差约 70m,平均比降 ‰ ,流域总集雨面积 1249km2。 石马河自南向北流经潼湖围的西边,于桥头镇的建塘处注入东江。 东江是珠江主要支流之一,经惠州向西绕潼湖镇永平村流经桥头镇东江村和邵岗头村,再流向企石、石排、石龙,后注入狮子洋。 在桥头镇东江左岸有东深供水工程太园泵站。 潼湖流域水系分布情况见 附 图。 11 水资源现状 供水现状 目前潼湖流域水源主要是现状各镇区水厂和河南岸水厂,潼湖流域内有 5个小型水厂,水厂及其规模分别为:潼湖镇水厂,规模 1 万 m3/d;观洞水厂,规 模 万 m3/d;沥林水厂,规模 2 万 m3/d;黄沙水厂,规模 万 m3/d;长龙水厂,规模 万 m3/d;碗窑水厂,规模 万 m3/d。 目前规划在观洞水库新建一个潼湖水厂,近期供水规模 20 万 m3/d;远期规划逐步淘汰或部分保留改造扩建各镇区水厂。 潼湖流域水厂近期及规划情况见附图。 饮用水水源地现状 潼湖流域内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包括观洞水库、石鼓水库、碗窑水库和黄沙水库 等 ,具体 基本信息 见表 ,具体位置见附图。 表 潼湖流域饮用水水源地基本信息 序号 水源地 名称 水源地点位 所在 乡镇 服务人口 (万人 ) 实际取水量(万 m3/a) 保护区 划分 标志 设置 1 观洞水库 114176。 1439。 39。 E 23176。 0439。 39。 39。 N 潼湖镇 3 3 2 磨刀坑水库 114176。 1039。 39。 E 23176。 0439。 39。 39。 N 潼湖镇 3 2 3 石鼓水库 114176。 1239。 1039。 39。 E 22176。 5539。 39。 39。 N 沥林镇 1 1 4 碗窑水库 114176。 1739。 39。 39。 E 22176。 5539。 39。 39。 N 镇隆镇 3 2 5 黄沙水库 114176。 2239。 39。 39。 E 22176。 5939。 39。 39。 N 陈江街办 1 1 植被特征 本区植被由于受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等的综合影响,地带性代表植被常绿季雨林或季雨性常绿阔叶林等原始植被已荡然无存,只在局部谷地或村庄旁边的风水林等少量残存的次生林及丘陵台地分布的少量人工林,其它均以稀树灌丛和草灌丛为主并间以农田,条件较好的丘陵台地,多已开辟为农田和果园,种植水稻、旱田作物及多种果树。 植被类型总的来说以 马尾松为主,乔木主要有松科、杉科、樟科、木麻黄科等。 草被以芒萁为主,蕨类次之,常见芒萁群 12 和马尾松、岗松、小叶樟、大叶樟、鸭脚木、乌桕、荷木、桃金娘、野牡丹和算盘子等。 而主要的人工植被包括多种类型的果园、绿化植物和各种农作物等,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甘蔗、花生、蔬菜、荔枝、龙眼、橙柑桔等等。 气象气候特征 惠州市地处西南季风和东北季风交替影响的过渡区,受温带、热带天气系统的共同影响,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 ℃ ~ ℃。 热量丰富,日照时数 1741~ 2068 小时。 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夏季 受东南季风影响。 多年平均降雨量 1630mm,最大年降雨量 2490mm( 1983 年),最少年降雨量 ( 1963 年) ,且雨季集中在 4~9 月,雨季降雨量占全年的 80%。 多年平均气温℃ ,年内温差较小,极端最高气温为 ℃ ( 1953 年),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 ℃ ( 1963 年),一月平均气温为 ℃ ,七月平均气温为 ℃。 本地区相对湿度为 78%。 每年夏秋季节受台风影响很大。 多年主导风向为:冬半年( 9月至翌年 3 月)为 NNE 风向,夏半年( 4 月至 8 月)为 SE 风向。 历年平均最大风速 ,极大风速大于 33m/s,最大风力达到 12 级,历年平均风速为。 2020 年各季及年风玫瑰见图。 2020 年主导风向为 ENE,春季主导风向为 NE,夏季主导风向为 S,秋季主导风向为 S,冬季主导风向为 ENE。 13 图 2020 年各季及年风玫瑰图 湿地资源 潼湖湿地位于惠州市西部,地理位置为东经 114176。 10′ 15″ ~114176。 15′ 55″,北纬 22176。 59′ 54″ ~23176。 02′ 04″,距惠州市中心 22 公里,紧靠沥林镇、东莞的谢岗镇、桥头镇,交通便利,地理 位置十分优越。 湿地面积 公顷,分别位于广州军区潼湖生产基地、潼湖镇、潼侨镇、陈江镇及沥林镇。 潼湖湿地是广东省极少的典型内陆淡水湖泊湿地之一,潼湖湿地包含了 3个湿地类型:湖泊湿地、河流湿地和水产池塘湿地。 其中湖泊湿地主要指湿地内宽 800~1200 米,长约 7 公里的防洪堤内的湖泊,面积 公顷,占总湿地面积 %;河流湿地主要指经潼湖的河流两岸地带,河流全厂共 公里,河流面积 公顷,占总湿地面积的 %;水产池塘湿地主要指位于湖岸大堤外的小型鱼塘,总面积 公顷,占总湿地面积的 %。 潼湖湿地共有维管植物 64 科 155 属 203 种,当中包括栽培植物 8 科 19 属 24 种。 其中蕨类植物 6 科 6 属 9 种(全为野生);裸子植物 3 科 4 属 4 种(全为人工栽培引种);被子植物 55 科 145 属 190 中,其中人工栽培引种 5 科 15 属 20 种。 在科级水平上,潼湖湿地野生植物包含种类较多的几个科为:禾本科( 20 属 26 种)、蝶形花科( 10 属 12 种)、菊科( 11 属 12 种)、莎草科( 4 属 12 种)和大戟科( 5 属 6 种),他们都是自然界中种类较多的大科,当中一部分种类更是适应力较强的杂草型种类。 在 40 个野生 的本地种子植物科中,热带分布的科为 22 个(占 %);其次为世界性分布的科 13 个(占 %)和温带分布的科 5 个(占 %)。 在属级水平上,该处 95 个野生本地种子植物属中,热带分布的属为 75 个(占 %);其次为世界性分布的属 13 个(占 %)和温带分布的属 7 个(占 %)。 湿 14 地植物群落可以分为陆生植物群落和水生植物群落两类,其中陆生植物群落可分为旱生植物与湿生植物,水生植物群落可分为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旱生植物在本区分布最为广泛,现有陆地植物群落大多为常见的杂草,分布于堤岸、路旁、荒地 以及农田,仅在宝塔山残留着极少数的天然植被,主要为潺槁树 Litsea glutinosa、笔管榕 Ficus superba 、玉叶金花 Mussaenda pubescens、山菅兰 Dianella ensifolia 组成的稀疏的次生林,面积极小。 湿生植物主要分布于河滩、湖滩、沟渠河涌的边缘地带,群落面积不大,分布范围受水位、滩地高程、水质以及人为活动限制,常见的植物有铺地黍 Panicum repens、高杆莎草 Cyperus exaltatus、水龙 Ludwigia adscendens、萤蔺 Scirpus juncoides 等。 浮水植物在本区水域有着广泛分布,面积较大,主要有雍菜、凤眼莲、空心莲子草组成。 挺水植物主要分布在河湖滩地周边,水流平缓、水深较小的地段。 主要有高杆莎草、象草数量和面积均较小。 另有鱼类、爬行类、两栖类、水生植物等野生动植物资源 , 潼湖湿地常见鱼类有 30 多种。 目前掌握定名的鸟类共有 7 目 23 科 81 种,国家 Ⅱ 级保护动物有褐翅鸦鹃、虎纹蛙,广东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有 10 种,分别是黑水鸡、白翅浮鸥、苍鹭、大白鹭、中白鹭、牛背鹭、夜鹭、黄苇鳽、栗苇鳽、大麻鳽。 其中。 社会经济概况 潼湖流域属惠州市惠城区管辖的有潼湖镇、沥林镇、潼侨镇、陈江街办、惠环街办、 原 仲恺高新区和部队军垦场以及惠阳区管辖的镇隆镇部分, 详细见附图。 根据 2020 年统计年鉴, 各行政区域社会经济概况如下: ( 1) 潼湖镇 潼湖镇位于东莞、仲恺、博罗三地交界处,地处东江中下游南岸,东接陈江街道,南连广州军区潼湖生产基地和沥林镇,西邻东莞市桥头镇,北部与博罗县龙溪镇隔江相望,东北部与博罗县罗阳镇接壤,是承接高新区和深莞地区产业辐射和转移最有利的地区之一。 全镇面积 113km2,占了整个仲恺高新区三分 之一的土地,土地资源相当丰富。 省道 S120 线自东向西贯穿全镇,建设中的博(罗)深(圳)高速公路和规划中的惠(州)桥(头)城市快速干线穿镇而过。 珠江三大支流之一的东江在镇北蜿蜒流过,绵延 15km。 镇内库容达 6500 万 m3 的观洞 15 水库为中型水库,库区植被 10000 多亩,集雨面积达 ,灌溉水田面积 5500亩,水资源相当丰富;全镇现有水田 14370 多亩,优质荔枝、龙眼等 20200 多亩,鱼塘 6500 多亩,盛产粮食、果蔬、水产等农副产品,为惠州重要的农业生产养殖基地,是个典型农业镇,素有 “鱼米之乡 ”的美誉。 潼湖镇户籍总人口为 45221 人,另有外来务工人员 万人,分布在镇辖下的永平、赤岗、黄屋、五村、三和、新光、红光、岗里、琥珀、玳瑁、广和等11 条行政村和 1 个广和社区居委会;全镇现有中学 1 所、小学 14 所;在职教师218 人,在校学生 3668 人,全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潼湖的经济发展迅速。 目前共有集体、民营、外资等各种形式工业企业 122 家,涉及建材、化工、五金、染织、工艺品加工等多个行业,产品行销国内外。 其中,外资企业 13 家,实际利用外资 2400 多万美元,主要生产灯饰、化妆品、涂料、丝花、圣诞饰品 等。 另外,镇内有砖厂 18 家、石场 12间,年产红砖 2 亿多块、石仔 280 多万 m3,产品主要销往珠江三角洲地区。 农业也稳步发展,已形成水果、蔬菜、水产、 “三鸟 ”等大型生产基地 5 个,大部分产品出口香港和东南亚各国。 潼湖镇投资环境优良,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后发优势,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永平、三和、广和三个经济开发区初见规模。 现有建设用地面积 1300 多亩,仍有大量的土地尚未开发,土地资源十分丰富,具有极强后发优势。 潼湖水陆交通便利,镇内村村通公路。 省道 S120 线自东向西穿境而过,往东出陈江可直达惠州、深圳、淡水等地,往西 12km 可达东莞市的桥头镇。 水路沿东江上航可直达博罗、惠州、河源,下航可达石龙,广州,入珠江。 镇内拥有日供水量 150 吨的自来水厂 3 座,生产生活用水充足。 镇内电力供应充裕,现有 35KV 的变电站 1 座,另有 1 座 110KV 的变电站正在兴建当中。 全镇现已开通程控电话 4100 多门,开通了宽带网,并有移动通迅发射站多个,通讯发达。 ( 2) 沥林镇 沥林镇位于广东省 惠州 市 惠城区 西南部,距市区 22km,东连陈江,西接东莞、南临惠阳,北依潼湖,总面积 49km2,总人口有 45401。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