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产城融合示范区总体方案内容摘要:

园区,生态化开发水系湿地,构建休闲产业链条。 加强 组团 多元化居住业 态供给,建设一批包含国际社区、南京与滁州市民第二居所、高校社区、老年公寓、蓝白领公寓在内的 社区 项目。 加强公共服务 设施建设,引导中高端商业服务业态入驻。 (二) 强化区域联动发展 主动承接产业转移。 顺应国内外产业转移的趋势, 按照 “强化大工程引领、推进系统配套、形成区域特色 ”的原则,推动跨梯度、突破常规的产业转移。 聚焦 高端 装备制造、 电子信息 、营养健康、生物医药 等区域配套产业,延伸 、 加粗产业链 , 重点 引进产业链 短板 的项目 、 研发力量, 打造新兴产业集群。 加强与南京的产业合作,推进区域 产业 分工 、 产业集群 共建 , 实现错位发展。 促进交通 互联互通。 规划建设 合滁宁城际、 北沿江铁路、沪汉蓉客专、 蚌 滁 宁 城际,构建以轨道交通为主导的立体综合交通网络,提升区域交通枢纽地位。 推进马滁扬高速、 滁淮 高速建设,强化滁州与南京、 合肥、 扬州等周边 城 市之间的快速高效连接。 推进滁州港建设,提升滁河航道等级,完善港口集疏运系统,建立与南京港之间的多式联运体系。 协调区域路网对接,加快 与南京江北新区 联络通道建设, 建设 12 来安至六合、全椒至浦口、滁宁快速通道改扩建等, 科学有序推动滁宁城际 轻 轨北线及南线建设,织补通道空白,提升整体通行能力。 推进区域协同创新。 加强以南京 市为重点的科教合作,以承接南京的高教资源为重点,打造创新高地,加快推进滁宁高教城建设。 围绕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苏滁现代产业园科技孵化平台、创新创业平台和 产业园区建设。 支持企业 建立研发平台,开展产学研合作,提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支撑能力,建设一批具有自主创新特色的科研中心、创新平台。 深入推进校政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共同保育生态环境。 顺应自然地理条件,加大对自然资源环境、城乡人居环境保护的力度,与南京江北新区 共同加强 老山 滁河流域 的生态 保育, 健全 以主要河流水库湿地为 支撑的多样化生态系统。 实施生态功能分区控制, 明确禁止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 严格划定湿地保护红线,结合湖荡湿地保护共建区域绿地,维护生态廊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形成系统性的、连贯性的生态格局架构。 (三) 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培育 战略性新兴产业。 深入实施 “中国制造 2025”,顺应 “互联网 +”的发展趋势, 借助南京科技资源优势,聚焦 智能装备、 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的科学引导和统筹布局,推动产学研 13 的建设,努力占领产业制高点。 发挥 中新集团的平台优势,大力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以引进 世界 500 强企业和外资为主,在 引进国际资本和生产能力 的同时 , 大力 引进先进技术和研发力量,突破常规的产业梯度转移模式。 坚持 走 “两化融合 ”的道路 ,推进 传统产业新兴化。 发展壮大 主导产业。 加快提升电子信息、 营养健康 、 装备制造 、智能家电四 大主导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 突出五大领域 ,一是 发展 4C 融合(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内容)的 数字视听 产业 ; 二是发展 整机产品 和 低成本计算机等产品等计算机产业;三是 发展 无污染、环保型基础元器件和关键材料 为主的 电子元器件 产业;四是 推动与芯片设计企业及整机制造企业上下游合作 ,发展集成 电路;五是发展 整机模组一体化设计与制造、玻璃基板制造 等 新型显示 产业。 营养健康 产业 重点 依托 农 业产业基础,引入国际食品及食品添加剂加工企业,重点发展休闲食品 、 饮料 、 营养 、 保健食品 和医药等。 装备制造产业 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 、 模具 、 通用设备。 其中 汽车零部件 主要为周边的 汽车整车企业配套,逐步实现汽车零部件系统供货;模具行业重点培育、引进和发展大型精密塑料模具、大型薄壁精密压铸模具、多功能复合模具、热流道模具、精密模具标准件、汽车模具等领域,实现模具产业的高端化发展; 通用设备 重点发展大型、精密、高效(速)、高性能数控金属 切削与成形机床、多轴联动加工中心和柔性制造单元及系统等。 智能家电产业 依托现有的产业 14 基础, 以创新为驱动,坚持集群化发展,不断集聚科技创新活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品线多元化发展,实现智能家电产业的多层次、全方位发展,加速形成区域特色鲜 明、群体优势突出、梯度格局合理的现代化家电产业体系。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依托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重点发展 现代物流、现代 商贸、 现代金融、 科技服务 、 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等 现代 服务业。 强化园区的物流服务配套能力, 发展 货物运输、仓储、联托运、装卸、快递、国际货代等物流服务业务 ,加快建 设担子综合物流园区 和经开区电子商务园。 建设 国际商务中心等商业性配套工程,逐步提升园区商业、金融、娱乐等城市功能,带动商业集聚,加速产城一体化。 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热点需求创新产业融资,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融资、低碳融资等新型金融服务。 依托南京科教资源,推进区域协同创新,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在示范区设立各类研发平台 ,不断集聚优势资源提升整个园区的 科技服务水平。 以清流河、明湖滨水绿化等为重点,将自然环境引入城市空间,打造集生态、游憩、养老等为一体的绿色园区。 ( 四 ) 提升城镇发展质量 建立多层 次住房供应体系。 建设蓝白领公寓等服务园区产业工人的基本住所,建设人才公寓、公租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 积极引导服务南京 及其周边 主要城市居住人群的高端商业性房产开发。 形成 “低端有保障,中端 15 有支持,高端有引导 ”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 创新棚户区改造、房屋征收和进城务工人员购房政策。 完善廉租住房、公共租赁房住房并轨运行机制,有序将农村转移人口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通过公共租赁住房或发放住房租赁补贴方式,推进城镇稳定就业且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的住房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全面推进住房公积金建制扩面,实现住房 公积金政策全覆盖。 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保障。 重点推进产业园区工业邻里建设, 充分借鉴新加坡和苏州工业园区社区商业服务中心模式,结合公园、广场等开敞空间集中打造 12 个邻里中心,其中社区邻里中心 9 个、工业邻里中心 3 个,集成社区服务、商业、医疗、文化、娱乐等十二项服务功能,为园区居民提供便捷的生活配套服务和社区服务。 高水平规划建设苏滁 、乌衣服务核心 , 强化行政、经济、文化功能,提升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功能,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资源,高水平发展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 推进 南京琅琊路小学苏滁分校 、 南京鼓楼 医院 苏滁分院建设, 全面 提升教育卫生设施配套 水平。 强化研发创新配套设施 建设 ,加快高教和科研机构引进。 强化基础设施支撑。 健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 织补 协同区内的 道路网络, 建设 汊河 乌衣、乌衣 相官、乌衣 水口等联 系通道,提高 示范区与周边地区 出行效率。 实施公交优先战略,积极发展中运量地面公共交通系统,促进内外交通 16 便利衔接 和 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 完善城际公交枢纽站点建设,加快推进城东公交换乘中心、乌衣公交换乘中心建设。 做好 能源输送通道 预留 , 加强 电力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 燃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