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滨栈道工程勘察报告内容摘要:

5 孔隙度小 , 土壤 pH 较自然土壤明显增高,以微酸性和中性为主 ,一般分布在低山地带,赤红壤、红壤 土 土壤的酸性较大 ,土质粘重 ,有机质含量少,一般分布 在丘陵和山间盆地地带。 深圳是一个位于亚热带地区的沿海城市,地带性植被的代表类型为热带季雨林型的常绿季雨林 ,主要有榕树、假苹婆、水石梓、群落、香蒲桃、密花树、银柴、群落、浙江润楠、金叶树等,此外 ,大鹏半岛的植被类型还包括常绿阔叶林 ,主要有鸭脚木 、 降真香 、 大头茶 、 罗浮栲 、 厚壳桂 等。 5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地形地貌 深圳市全境属珠江三角洲, 总体 地势 东南高西北低。 工作区 场地位于深圳市盐田区 大鹏湾 沿海一带,地形起伏较大, 相对高差 介于 ~ 之间 , 地貌单元属 低山区 和 槽形海湾、陡峭海岸。 地层 岩性 项目区 出露地层按时代、成因和物质组成可划分为:第四 纪 堆积物( Qme )、第四 纪 冲洪积 相沉积物( Qal+pl) 、第四 纪 坡残积物( Qdl+el)和燕山期粗粒花岗岩( γ52(3))。 主要特征分述如下: ① 人工填土( Qme): 包括沿线附近建筑、路基和填海堆场等,为灰褐色、多含有植物根系、碎石、块石等, 局部见有生活垃圾,分布不连续, 厚 ~ 不等。 ② 1 含粘性土砂 ( Qal+pl) : 主要分布于线路的沟谷和海湾人工湖地段,土灰、土黄色, 饱和,松散 ~ 稍密状,主要成分为石英质中细砂组成,混有少量的粗砾砂,含量约占 5%~10%,分选性较好,颗粒级配较差,不均匀地含有淤泥质土,岩芯呈散砂状。 厚度 ~ 不等, ② 2 粉质粘土 ( Qal+pl) : 主要分布于线路的沟谷和海湾地段, 红褐色、灰黑色、土黄色, 软塑~ 可 塑状态,湿~饱和,以粉质粘土为主, 局部夹淤泥质 土薄层和少量砂、卵砾石, 刀切面稍光滑、稍具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厚 ~ 不 等。 ③ 含砂粘土 ( Qel+dl) :沿线 山坡地带 均有分布, 红 褐色、土黄色,以粉质粘土 、粘土为主,含碎石、砂砾石或强风化岩碎块, 厚 ~ 不等。 粉质粘土 、粘土 刀切面稍光滑、稍具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为 可~硬塑状。 ④ 燕山期 中细粒 花岗岩 ( γ52(3)) 主要由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物组成,中细粒结构,块状构造,场地经钻探揭出三个风化岩带: ④ 1 全风化中细粒花岗岩: 分布于线路局部地段。 灰白、土黄、黄褐、红褐色,硬塑 ~坚硬状,尚可见残余结构、构造特征,岩石已风化 成土状,浸水后手捏成团,与上下层位呈渐变关系,不均匀地夹风化岩块,岩芯呈土柱状。 厚 ~ 不等。 ④ 2 强风化中细粒花岗岩: 分布于整个工程区内。 黄 褐、灰白色, 中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 原岩结构、构造清晰可见,裂隙较发育,碎块用手可折断,岩芯呈碎块状。 ④ 3 中风化 中细粒 花岗岩: 分布于整个工程区内。 黄褐、灰白色, 粒状结构,盐田区海滨栈道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6 块状构造,主要矿物为长石、石英,次生矿物为绢云母、褐铁矿、粘土等,岩体节理较发育,结构面闲合,见有褐红色铁锰质侵 染,岩 芯呈块状和柱状,岩体多呈块状。 上述各层土的埋藏条件及分布规律详见钻孔柱状图、探坑柱状图及工程地质剖面图。 地质构造 区域地质构造 深圳地区目前揭露出最老的地层为震旦纪碎屑岩,其上依次为泥盆、石炭、三叠、侏罗纪岩石,表层为第四纪松散沉积物。 本区地质构造比较复杂,以断裂构造为主,褶皱构造与断裂相伴而生,由于受到多次断裂作用及岩浆侵入破坏多数不完整。 断裂构造常成组成带产出,可分为北东向、东西向和北西向三组。 其中北东向的莲花山断裂带是本区域内的主导构造,北西向断裂发育程度次于北东向,东西向断裂不 发育。 (1)北东向莲花山断裂带 莲花山断裂带属中国东南沿海的政和 —大埔断裂带的西南段。 其北东端从福建省进入广东省大埔、梅县,然后,沿着雄伟的莲花山山脉向西南延至海丰、惠东和深圳一带,分别于大亚湾和香港的元朗、屯门伸入南海,复又于万山群岛、高栏列岛附近出现。 广东境内延长约 500km,宽 20~40km,局部可达 60km。 莲花山断裂带由五华 —深圳、大埔 —海丰两个断裂亚带组成,位于北西一侧的为五华 — 深圳断裂亚带,该断裂亚带沿梅县向南西经五华、惠东至深圳,带中单个断裂呈雁行排列,走向 NE30176。 ~ 50176。 ,倾向 NW,倾角 40176。 ~ 85176。 ,该断裂亚带斜贯深圳地区;位于南东一侧的为大埔 —海丰断裂亚带,自大埔向南西经揭西、海丰、平海进入香港以南海域,其中的断裂也大致呈雁行排列,走向 NE40176。 ~ 50176。 ,倾向 SE,倾角 40176。 ~ 70176。 (2)东西向断裂带 区内东西向断裂不发育,属高要 —惠来断裂带南侧影响带的一部分,称宝安—大鹏断裂带,主要见于晚侏罗世火山岩和燕山期花岗岩类分布区,自北向南有暗山、小三洲和伯公坳三个断裂组。 由于受其它方向断裂的切割,断裂显示断续产出特征,一般倾向南,倾角 50176。 ~ 80176。 (3)北西向断裂带 北西向 断裂发育程度仅次于北东向断裂带,走向以 NW30176。 ~ 60176。 为主,自西往东有蛇口、杨柳岗、沙湾、太和圩及大鹏等诸断裂束,除大鹏断裂束倾向南西外,多倾向北东,倾角 45176。 ~ 80176。 北西向断裂构造对本区的微地貌、沟谷、溪流及泉群有较明显的控制作用。 深圳市地质构造详见图 2: 图 2:深圳区域地质构造图 盐田区海滨栈道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7 项目区内地质构造 据《深圳区域地质构造图》和有关区域地质构造资料及本次调查情况, 场地内主要的断裂构造是莲花山断裂带内北东向的深圳断裂带中的盐田断裂。 即场地“处于地质构造断裂区域 ”。 场地出露的岩石为燕山期花岗岩 , 地表广为较厚的第四纪沉积物覆盖, 但未发现第四系地层有被错动移位现象,所有断裂均属非全新活动断裂,区域地质稳定,适宜进行道路的建设。 新构造运动 与地震 本区位于珠江三角洲断陷区的东南侧,新构造期处于隆起状态,但隆起是间歇性的。 即可见罗浮山差异性隆起区的差异性特性,也可见莲花山掀斜隆起区的掀斜现象。 本区域新构造运动以差异断块升降为主要特征。 形成了多级河流阶地、海成阶地、水下岸坡、断陷盆地、断块三角洲、低山丘陵台地等一系列独特的地貌单元,断裂也有不同程度的活动,火山、地震、温泉的活动也与其有关。 深圳 位 于我国东南沿海地震带的中段, 近场区地震活动方面,历史上没有破坏性地震记载,自从 1970 年建立广东省地震台网以来,才能有效地监测近场区的小震活动状况。 19702020 年的记录表明,工程场地近场区的地震活动水平不高,共记录到 ML≥ 28 次,而 ML≥ 1 次。 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图象主要集中在北东向的深圳断裂上,其次也与北西向的断裂束有些对应关系。 近场区的断裂只在中更新世及其以前曾有过较明显的活动,没有全新世活动的迹象。 综合认为,近场区属地震活动水平不高的地区。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 GB18306- 202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20) , 场地抗震设防烈度 7 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岩 土体 工程地质类型及 工程地质 分区 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 ( 1)岩体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 岩体类型以岩石建造为基础,再根据岩体结构、岩性组合、岩石力学性质进行划分,将项目区岩体划分为一个工程地质岩组 ,为 块状坚硬花岗岩岩组( γ52(3)):分布于整个项目区内。 岩性为 黄 褐、灰白色 中细粒(斑状)花岗岩,块状结构,致密坚硬,结构面为构造裂缝,结 合好,表面强风化,坚硬。 基本质量级别属 Ⅰ级。 为良好工程地质岩组。 ( 2)土体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 依据调查区土体成因类型和土体结构特征,将土体分为以下二种类型: ① 碎石类土 碎石类土分布点多,面广,主要为人工填土和残坡土层。 人工填土包括沿线路基、路堤和填海堆场等。 路基、路堤填筑土主要为削坡、开山所挖的残坡积土,以粘性土为主,夹杂有块石、碎石、角砾,结构松散~中密,粘性土为可塑~硬塑状态,粗粒土为稍密状态,填筑土之下为较完整基岩花岗岩。 残坡积碎石土分布于沿线斜坡和坡脚地带,分布广泛,岩性为粉质粘土或粘土、碎块 和全、强风化岩碎块,结构松散~稍密,岩块之间为泥砂质充填,植物根系发育,抗水浸蚀能力较差 ,其物理力学性质变化较大。 上部 粉质粘土或粘土为可塑~硬塑状态。 ② 粘性土、砂土及碎石土 主要分布于沿线较大沟谷底部和海成堆积地带, 具二元或多元结构。 上部为粘性土、淤泥和淤泥质土 ,下部为砂土、碎石土, 或砂土、粘性土及碎石土等互层。 粉质粘土、粘土、淤泥质土为软塑~硬塑状态,砂性土、碎石土为稍密~中盐田区海滨栈道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8 密状态。 工程地质分区 根据 盐田区海滨栈道工程 线路走廊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构造运动等特征,各线路段划分为工程地 质条件较好区( Ⅰ )和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区( Ⅱ )。 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区( Ⅰ )划分为工程地质条件好的亚区( Ⅰ 1)、工程地质条件较好的亚区( Ⅰ 2)等两个工程地质亚区;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区( Ⅱ )划分为工程地质条件较差的亚区( Ⅱ 1)、工程地质条件差的亚区( Ⅱ 2)。 详见《工程地质平面图》。 各个工程地质分区叙述如下: ( 1)工程地质条件好的亚区( Ⅰ 1) 主要指基岩裸露和半裸露的路段。 路线穿越低山区,地形起伏较大。 出露岩性为燕山期中细粒花岗岩,灰白色、黄褐、灰白色,中细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为钾长石、石英,次生矿物为 水 云母 、 褐铁矿、粘土等,岩体节理较发育,结构面 闭 合,见有褐红色铁质侵染,表层强风化,新鲜花岗岩岩质坚硬,属较坚硬岩。 ( 2)工程地质条件较好的亚区( Ⅰ 2) 本亚区主要指残坡积土覆盖的路段。 路线穿越低山区,地形起伏较大。 上覆为坡残积土,呈可塑~硬塑状态,岩性为 粉质粘土和含砂粘性土,不均匀夹少量风化岩块,力学性质较好, 厚度 1~ 5m。 下伏基岩为燕山期中细粒花岗岩,灰白色、黄褐、灰白色,中细粒结构,块状构造,岩体节理较发育,表层强风化,新鲜花岗岩岩质坚硬,属较坚硬岩。 ( 3)工程地质条件较差的亚区( Ⅱ 1) 本亚区主要指现有 盐梅公路路基、路堤段,路基、路堤填筑 土 主要为削坡、开山所挖的残坡积土,以粘性土为主,夹杂有块石、碎石、角砾,粘性土为可塑~硬塑状态,粗粒土为稍密状态,填筑土之下为较完整 的 花岗岩。 ( 4)工程地质条件差的亚区( Ⅱ 2) 主要指较大的冲沟和海湾地段,地表水丰富,为软土路段,岩性一般为青灰色粉质粘土、砂、淤泥等,一般含水量大,为软塑~可塑状态,一般厚度 ~。 软土之下为第四系冲洪积层和残积层,为粉质粘土、砂性土、碎石层。 软土低强度、高压缩,具有蠕变性,其承载力基本容许值小于 100kPa, 工程地质性质差; 粉质粘土、砂性土、碎石层工程地质性质较好。 6 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类型 根据地下水的分布、赋存条件和含水介质性质,将区内地下水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二类。 ( 1)松散岩类孔隙水 主要由第四系冲洪积物组成,分布于较大冲沟中、下部一带,多为潜水,局部微承压,岩性、厚度变化较大,含水层厚度较小,一般为 2m~ 5m,水位埋深为 ~。 因含水层厚度较小,富水性相对较弱,据有关资料单井涌水量 80m3/d左右。 水质较好,属 HCO3Ca 及 CLHCO3CaNa 型水,矿化度小于。 ( 2)基岩裂隙水 分布在工作区的低山区,以 潜水为主,赋存于侵入岩体 的中细粒花岗岩等的裂隙中,由于经受多次构造运动和近期的剥蚀作用,构造及风化裂隙发育,为地下水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其分布、运动与沟谷的切割程度密切相关,埋深也明显盐田区海滨栈道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9 受地形影响,一般为 5- 20m, 区内沟谷切割较强烈,地下水的 径流途径较短, 富水性弱,各段差异较大,单泉流量为 - , 水质总体较好,矿化度多小于。 地下水补给、径流及排泄 第四系孔隙水主要由大气降水和 周边基岩裂隙水 补给,通过地下径流侧向流出,地下水渗流方向总 体呈南东向,基本与区域地势变化趋势吻合。 基岩裂隙水赋存于节理裂隙发育的全风化层与强风化层中,主要受上覆孔隙潜水垂直水头渗透补给, 裸露和半裸露的基岩分布区,风化 节理裂隙的发育及贯通程度较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