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有企业如何落实三项制度改革内容摘要:
要求 ,实行 以岗定薪 .岗 变薪变 .岗位工资标准要与企业经济效益 相联系 ,随之上下浮动 .允许企业采取形 式多样 ,自主灵活的其他分配形式 .无论 哪一种形式 ,都应该坚持与职工的岗位职 责 ,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直接挂钩 .真正 形成重实绩 ,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 . (2)调整职工收入分配结构 .把工资 总额中的部分补贴 ,津贴纳入岗位工资 , 提高岗位工资的比重 .通过调整收入结 构 ,提高工资占人工成本的比重 ,充分发 挥工资的激励功能 .按照企业效益和职 工的实际贡献 ,确定职工工资收入 ,做到 奖勤罚懒 ,奖优罚劣 . (3)实行适合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特点 的激励和分配制度 .对企业专业技术人 员实行按岗位定酬 ,按任务定酬 ,按业绩 定酬的分配办法 .对有贡献的专业技术 人员可实行项目成果奖励 ,技术创新和 新产品商品化的新增净利润提成 . (4)完善对营销人员的分配办法 .企 业根据产品的市场状况和销售特点 ,确 定营销人员的任务 ,责任和分配办法 .营 销人员的收入除了依据其完成的销售收 入量而定外 ,还可与其销售经营的实际 回款 额挂钩 .对推销新产品 ,库存 1年以 上积压产品或回收逾期 1年以上货款效 果显着的人员应给予奖励 .营销人员的 奖励可在销售费用中据实列支 . 最后 ,学习推进并落实改革的成功 企业 ,得出其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可概括 为以下三点 : 1,企业要有自身的切实的改革动力 有些企业推行改革是 ”人云亦云 ”, 为了装门面 ,为了体现政绩 ,企业领导人 从一开始就没有明确根本的改革动力 , 在遇到改革困难的问题时 ,很容易退缩 回到老路上去 .最终改革的效果仅仅流 于表面 .因此 ,找准合适的改革时机 ,明 确切实的改革动 力 ,尤其是领导层必须 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负责到底的责任 心 ,这是改革成功的根本 . 2,企业必须有一套依托科学方法论 的改革落实方案 ,且配以适当的外力协 助推进改革 很多企业在落实三项制度改革的时 候 ,对相关的理念和改革方向并非不了 解 ,但面对与变革理念相去甚远的现实 时却感到困难重重 ,无从下手 .其关键问 题就是缺少了一套具体。浅谈国有企业如何落实三项制度改革
相关推荐
的信贷压 力 .工程局目前只能开具几千万美元 合同额项目的履约保函 ,若是上亿美 元的项目 ,工程局就无能为力了 .随 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国家财力的 增强 ,国家多种形式的支持力度在不 断增强并适应对外承包工程发 展的需 要 ,而且条件逐步放宽 .工程局要会 利用国家政策 ,在保函 ,融资 ,信贷 等方面获得的应有支持 . 三 ,对工程局开拓国际承包 工程的几点建议
应结构工程设计的特点和需要,坚持“因地制宜,按需取材,刚柔结合,综合治理”的设计思路,认真贯彻“屋面工程技术规范”,同时应执行防水构造标准图集以及地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编写的地方规程,不断提高设计水平及标准化程度。 施工条件成熟与否直接关系到施工质量,防水工程大部分为露天作业,气候因素影响较大。 另外,防水层所用的材料必须有出厂合格证书和试验报告单,同时在现场使用前必 须再做复检,合格后方可使用。
下渗,需夯实回填土顶面和地表松土,如有需要可设铺砌层。 (3)对于路堑挡土墙趾前的边沟应予以铺砌加固,以防边沟水渗入基础。 墙身排水主要是为了排除墙后积水,通常布置一排或数排泄水孔在墙身的适当高度处,如图 2所示。 图 2泄水孔及排水层布置图 泄水孔的尺寸按泄水量大小分 5cm l0cm、 l0cm l0cm、 15cmX20cm的三种方孔或直径为 5~20cm的圆孔。 一般 2~3m的孔眼间距
对于不同性质、不同岗位的员工采用相同的激励措施,结果适得其反。 三、薪酬制度的改革措施 要解决国有企业薪酬管理上存在的缺陷,就必须进行改革,建立科学、有效的薪酬管理制度。 深化薪酬分配制度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国有企业薪酬管理的直接干预,彻底改变政企不分的现象。 政企分开后,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企业改革营造良好的环境,并督促企业要严格执行各项法律法规,保障员工的基本权益。
采用传统建安工程造价的组成。 建设工程全面实行工程量清单报价正是当前推进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必由之路。 2 二者价格形成的思想各异 量价合一的思想 量价合一 ,是指材料、人工、机械三种要素的消耗量的水平是统一的 ,它反映的是社会平均消费水平。 材料、人工、机械的单价是静态指令性的价格 ,各种费用的取费率带有一定的指令性。 采用的是指令性计价模式是传统报价 模式常用的方法。 长期以来
资建设其建材及其制品就占到了总投资额的60%左 右,可想而知建筑材料及制品的质量对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程度。 由于我国目前对建筑市场的管理正处于发展和完善时期,对建材市场的监管还有一定的漏洞和不足之处,使得一些不合格的劣质建筑材料流入建筑领域,而且某些施工企业管理者在建设过程中投工减料,并且大量使用一些不合格的建筑材 料,对建筑工程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由此可见如果不严把建材及制品质量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