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蚬养殖实用技术内容摘要:

有卵膜保护,出膜后双壳还没长出时,胚体完全是裸露在水中,稍不慎担轮幼虫就解体死亡。 我们是搞了几百次试验才摸索到使之成活变态为面盆幼虫,培育技术措施是: 6. 1 水需通过沉淀,并用密网筛绢过滤,滤去大型动物、鱼、虾卵等敌害生物和污物; 6. 2 经常用石灰杀灭水中的细菌病害; 6. 3,用流水补充培育池中的氧气,进水时注意温差不大于 2℃; 6. 4.坚持每天投饵三次,以供幼体成长的需要,见表 3。 表 3:饵料对幼虫变态为蚬苗的影响 组别 幼 虫变态情况 温度 (℃ ) 担轮幼虫出膜后不投饵 18 解体 22~ 24 担轮幼虫出膜后投高等植物汁液 28 解体 22~ 24 担轮幼虫出膜后投自育人工活饵 5~ 7 完成变态成蚬苗 22~ 24 6. 5 每天要对池底进行排污。 即用手轻轻搅拌池底。 用微流水冲去浮在水中的污物,以免池底沉积过多污物闷死幼体及蚬苗。 6. 6 及时补充河泥,在面盆幼虫变态达蚬苗营底栖生活时,即由游泳生活改底栖爬行生活时要适当加些泥,以供蚬苗底埋栖息.补充矿物质的需求,又可躲避敌害的伤害。 河蚬的移植及养殖技术 (一) 河蚬的移植 异地移植河蚬: 出口的黑壳蚬与野生黄壳蚬均属同一种,即河蚬 (Cobicula flaminca),与黄蚬(Cyrena aurea)、圆锥蚬 (Corbicula ioa)是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同物异名。 交通便利的苏锡常地区,作为江苏省外贸河蚬出口基地,经多年高强度捕捞,出现河蚬、黑蚬规格偏小,产量满足不了出口需要。 而将苏北地区资源丰富的河蚬向苏南移殖,定向培育黑蚬,是十分有意义的。 春秋两季气候适宜,运输死亡率低,为移殖河蚬的最佳时机,应尽可能就地取材。 初始蚬色对将来的定向培育影响不大,亦不必考虑个体大小。 常用吸螺蚬船可在一、二个小时内采得数吨河蚬。 通常勿需挑选,直接装车。 以湿麻袋片或草席遮盖,避免阳光直射。 河蚬起水时间宜控制在二昼夜内。 选择养殖场地: 河蚬最适在水流畅通、流势缓慢的水域繁殖和生长,水质偏向碱性,透明度 1米左右,水速 0. 1~ 0. 6 米/秒范围。 水流过急,增殖的幼苗不宜附着,大蚬也容易随急流冲走。 水流过缓,浮泥易于沉淀,由水流带入的食料也比较少。 一般可在江河的支流和缓处或上流有沙洲、草滩,其下埕地宽阔、平坦处。 亦可选江河靠岸边弧形地带。 选择质软泥底或泥沙底,泥质灰黑,富含有机质的底床水域,有助于定向培育出高品质的黑壳蚬。 水面从几百平方米到几公顷,水深 0. 5 至 3. 0 米,以管理方便为宜。 根据地形以竹栏在进出水口处拦截鲤鱼等敌害侵入。 饲养管理: 从异地移殖运来的河蚬,应及时、均匀地播撒入养殖水域中。 入水前特别注意清除鲤鱼和青鱼。 河蚬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