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实施方案内容摘要:

,占 %;需要全面整治才能成为高标准基本农 田的基本农田 万亩,占%。 各类 基本农田 面积 见表 42。 表 42 各类 基本农田 面积 统计 表 单位: 万亩、 % 等别 面积 基本具备 稍加改造 全面整治 合 计 面积 占 100 潜力区域分布情况 ( 1) 基本具备高标准基本农田的 耕地 : 该类型以豫东平原、豫北山前平原、豫东北低洼平原、太行山前倾斜平原、淮河两岸和南阳盆地最多。 该区域 土地质量好,基本上无限 制因素,适宜性广,目前为粮、棉、油主要生产基地。 该类 耕地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及其河川谷地。 河南省平原主要由黄淮海平原的西部及南阳盆地组成。 黄淮海平原为黄河、淮海、海河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层深厚。 南阳部盆地平原 沉积 了从周围山地丘陵冲刷下来的大量有机物质,土壤肥沃。 因此平原和盆地历来就是国家的粮仓。 据调查,坡度在 6176。 以下的平原与倾斜平原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约为 92%。 这是耕地的主要分布区。 从利用类型来看,多为灌溉水田、水浇地,这说明人类活动极大地影响了土地的质量,更进一步说明土地的质量不仅与自然条件有 13 关、而 且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 从地区分布来看,水田主要分布在豫南的信阳地区和沿黄河两岸狭长地带;水浇地的分布与气候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水浇地面积占耕地面积比例较大的 省辖市 有濮阳市、焦作市、安阳市、新乡市、鹤壁市,其次有许昌市、漯河市、开封市、郑州市。 豫北地区年降水量在 600 毫米左右,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干旱较多,但豫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农田灌溉设施齐全,因而形成了一大批旱涝保收的高产稳定农田。 因此, 该类 耕地主要分布在豫北、南阳盆地、信阳地区。 主要类型有 :沟谷水田、河谷高滩水田、河川水田、平畈水田、倾斜 平原水田、 平原缓平地水田、平原低平地水田、平岗水田、倾斜平原黄棕壤水浇地、平原高平地黄棕壤水浇地 、平原高平地黑老土水浇地、平原缓平地黄棕壤水浇地、黄土台地水浇地、黄土塬水浇地、沟谷潮土水浇地、黄土沟台地水浇地、河谷高滩潮土水浇地、河川垆土水浇地、河川潮土水浇地、山间盆地垆土水浇地、平原褐土水浇地、平原垆土水浇地、平原低平地黄潮土水浇地、平原高平地褐土水浇地、平原缓平地黄潮土水浇地、潮土河川旱地、平原高平地黄棕壤旱地、平原缓平地黄棕壤旱地、平原低平地灰潮土旱地、沟谷潮土旱地、河川垆土早地、平原缓平地黄潮土 旱地、平原缓平地黑老土旱地。 ( 2) 稍加改造即可成高标准基本农田的 耕地 : 该类型主要分布在冲积平原碟形洼地和山地丘陵与平原过渡地带。 较 上一类型 耕地质量有所下降,限制性因察对土地的农业利用产生一些影响,从河南耕地 14 来看, 该类耕地 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为水分限制,其次是土壤质地限制。 该类 耕地包括的利用类型中主要是早地;土壤类型中沙姜黑土和黄土。 沙姜黑土主要分布在黄淮平原南部的易涝低洼地段,由于处于洼地中心部位,内外排水不良,地面没有新近沉物覆盖,黑土层裸露地表,平时地下水位 12 米,每逢雨季则形成内涝。 苦遇小旱则地表干裂 ,保水保肥能力较差,目前利用类型主要为旱地。 黄土主要分布在郑州以西至豫陕交界处,由于降水较少,加上地形限制,多形成黄土台地旱地和黄土塬地旱地和梯田旱地。 目前产量中等,只要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土地质量将会提高,农业增产的希望主要在于此。 主要类型有: 狭谷水田、倾斜平原沙姜黑土水浇地、平原缓平地沙姜黑土水浇地、黄棕壤沟谷旱地、河谷高滩旱地、倾斜平原缓坡粘盘黄棕壤旱地、平原低平地黑老土旱地、倾斜平原赞棕壤旱地、倾斜平原沙姜黑土旱地、平原低平地沙姜黑土旱地、黄土台地旱地、黄土塬旱地、河谷高滩潮土旱地、山 间盆地垆土旱地、倾斜平原褐土性土旱地、倾斜平原褐土旱地、平原高平地褐土旱地、平原缓平地黄潮土旱地、平原缓平地沙姜黑土旱地、倾斜平原高平地黄老土旱地、平原缓平地黄老土早地、平原平地黄老土旱地、黄土梯田旱地、狭谷潮土旱地、平原低平地沙姜黑土旱地、平原低洼湿潮土旱地。 ( 3) 需要全面整治才能成为高标准基本农田的 耕地 : 该类型以豫西和豫北山地丘陵区最多。 该类 耕地的土地质量较差,限制性因素较强,产量较低。 水分限制仍是主要限制因素,但较 稍加整治类耕地 15 更强和不易改变。 从地形分布上看多为丘陵岗地,或平原低洼的盐碱地。 丘岗旱坡 地,这些地段坡度较陡,不易灌溉,土壤中肥力也较差,因此,改造难度较大。 主要类型有: 平岗黄棕壤旱地、丘陵黄棕壤坡旱地、垄岗黄棕壤旱地 、 平岗褐土旱地、坡岗褐土旱地、黄土丘陵旱地、黄土坡地旱地、黄土梁旱地 、 狭谷褐土旱地、河谷低滩沙土旱地、平原平沙地旱地、平原洼地盐碱地、平原低平地盐碱地、丘陵黄棕壤坡旱地、浅低山褐土旱地、低丘陵褐土旱地、垄岗褐土旱地、砂砾质平岗旱地、黄土山地旱地。 5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内容与技术要求 总体要求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 生态环境保持以及其他等五项工程。 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完善田间基础设施,提高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改善生态景观。 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应不高于 8%,基础设施使用年限一般不低于15 年。 建成后的耕地质量等级达到所在县的较高等级。 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是为满足农田耕作、灌排需要而进行的田块修筑和地力保持措施总称。 包括耕作田块修筑工程和耕作层地力保持工程。 通过实施土地平整工程,实现耕作田块集中,田面平整。 16 耕作层厚度应达到 30cm 以上,有效土层 厚度应达到 60cm 以上。 土壤理化指标应满足作物高产稳产要求。 田块规格和平整度应满足农业机械化生产要求,田块面积淮河以北平原区宜不低于 200 亩,淮河以南平原区宜不低于 100 亩;丘陵区水平梯田化率应不小于 90%。 灌溉与排水工程 灌溉与排水工程是为防治农田旱、涝、渍和盐碱等灾害而采取的各种措施总称。 包括水源工程、输水工程、排水工程、喷微灌工程、渠系建筑物工程和泵站及输配电工程。 通过实施灌溉与排水工程,合理利用水资源,形成“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的灌排体系,采取节水灌溉措施,增加有效灌溉面积。 完善灌排体系,充分利用水资源,灌溉水利用系数应不低于 ;灌溉保证率水浇地应不低于 50%,水田应不低于 75%; 满足灌溉设计保证率的农田面积比例应不低于 90%。 排涝标准应不低于 10 年一遇。 田间道路工程 田间道路工程是为满足农业物资运输、农业耕作和其它农业生产活动需要所采取的各种措施总称。 包括田间道和生产路。 通过实施田间道路工程,构建便捷高效的田间道路体系,使田块之间和田块与居民点保持便捷的交通联系,满足农业机械化生产、安全方便的生活需要。 道路通达度平原区应不低于 95%,丘陵区应不低 于 80%。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 17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是为保护项目区土地利用活动安全,保持和改善生态条件,减少污染、防止或减少自然灾害而采取的各种措施的总称。 包括农田林网工程、岸坡防护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和坡面防护工程。 通过实施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预防和减少农田的自然灾害,保持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保障农田生态系统安全。 农田防洪标准应不低于 20 年一遇。 技术要求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要符合 当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划,体现田、水、林、路综合治理和建设的要求 ,整体规划,配套实施。 实现耕地 平整,灌排设施配套 ,农田作业道路畅通 ,林网建设到位。 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应实现田块集中、耕作田面平整,耕作层土壤理化指标满足作物高产稳产要求。 平原区以修建水平条田(方田)为主,丘陵区以修建水平梯田为主,并配套坡面防护设施。 平原区条田长度以 200m~ 1000m为宜;条田宽度取决于机械作业宽度的倍数,以 50m~ 300m为宜。 梯田田面长边宜平行等高线布置,长度以 100m~ 200m为宜。 田面宽度便于中小型机械作业和田间管理。 应因地制宜进行田块布置,田块长边方向以南北 方向为宜;在水蚀较强的地区,田块长边宜与等高线平行布置;在风蚀地区,田 18 块长边与主害风向交角应大于 60176。 水田区耕作田块内部宜布置格田。 格田长度以 30m~ 120m为宜,宽度以 20m~ 40m为宜;格田之间以田埂为界,埂高 20cm~ 40cm,埂顶宽 15cm~ 30cm 为宜;水田区格田内田面高差应小于177。 3cm;旱地区畦田内田面高差应小于177。 5cm;当采用喷、微灌时,畦、格田内田面高差应不大于 15cm。 梯田区士坎高度不宜超过 2m,石坎高度不宜超过 3m。 在易造成冲刷的土石山区,应结合石块、砾石的清理,就地取材修筑石坎;在 土质粘性较好的区域,宜采用土质埂坎;在土质稳定较差、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地区,宜采用石质或土石混合埂坎。 灌溉与排水工程 根据不同地形条件、水源特点等,合理配置各种水源;水资源利用应以地表水为主,地下水为辅,严格控制开采深层水和承压水,做到蓄、引、提、集相结合,中、小、微型工程并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灌溉水质应符合现行《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规定。 按照整治规模、地形条件、交通与耕作要求,合理布局各级输配水渠道。 各级渠道应配套完善的渠系建筑物,做到引水有门、分水有闸、过路有 桥、运行安全、管理方便。 积极开展用水计量、控制等自动化工作。 应采取多种节水措施减少输水损失。 采用灌排合一渠沟时,宜采取全断面硬化;排水沟位于山地丘陵区及土质松软地区时,应根据土质、受力和地下水作用等进行基础处理。 灌溉设计保证率应根据水文气象、水土资源、作物类型、灌溉规 19 模、灌水方法及经济效益等因素确定。 旱作区农田排水宜采用 10 年一遇 1d~ 3d暴雨从作物受淹起 1d~ 3d排至田面无积水;水稻区农田排水宜采用 10年一遇 1d~ 3d暴雨 3d~ 5d排至作物耐淹水深。 在干旱、半干旱或其他少雨地区,农田防洪采用 20 年一遇 3h~6h最大暴雨。 与防洪堤或挡潮堤相关的建筑物,其防洪标准应不低于堤防的防洪标准。 季节性冻土深度大于 10cm 的衬砌渠道以及标准冻深大干 30cm 的建筑物工程应进行抗冻胀设计。 暗渠(管)的埋置深度不应小于设计冻深,管道系统末端应布置泄水井,支渠以上渠道系统的末端应根据需要设置排水闸。 在水源地势低无自流灌溉条件或采用自流灌溉不经济时,可修建泵站。 泵站、机井等工程宜采用专用直配输电线路供电。 灌排渠系建筑物布置应选在地形条件适宜和地质条件良好的地区,满足灌排系统水位、流量、泥沙处理、运行、管理的要求,适应交通和群 众生产、生活的需要,并尽量采用联合建筑和装配式结构。 建筑物基础底面应埋设在设计洪水冲刷线 50cm 以下。 田间道路工程 田间道路工程的布局应力求使居民点、生产经营中心、各轮作区和田块之间保持便捷的交通联系,力求线路笔直且往返路程最短,道路面积与路网密度达到合理的水平,确保农机具到达每一个耕作田块,促进田间生产作业效率的提高和耕作成本的降低。 田间道路工程在确定合理田间道路面积与田间道路密度情况下, 20 应尽量减少道路占地面积,与沟渠、林带结合布置,避免或者减少道路跨越沟渠,减少桥涵闸等交叉工程,提高土地 集约化利用率。 田间道路面宽度以 3m~ 6m为宜,具有农产品运输和生产生活功能的田间 主 道路面宜硬化;田间道路基高度以 20cm~ 30cm 为宜,常年积水区可适当提高;在暴雨集中区域,田间道应采用硬化路肩,路肩宽以 25cm~ 50cm 为宜。 生产路路面宽度宜为 3m 以下,生产路宜采用砂石、泥结石类路面 和 素土路面。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 结合整治区实际情况,应布置必要的农田防洪、防风、防沙、水土流失控制等农田防护措施,优化农田生态景观,配置生态廊道,维护农田生态系统安全。 根据因害设防原则,合理设置农 田防护林。 农田防护林走向应与田、路、渠、沟有机结合,采取以渠、路定林,渠、路、林平行;树种的选择和配置,应选择表现良好的乡土品种和适合当地条件的配置方式。 丘陵山区 以小流域为单元,采用谷坊、淤地坝、沟头防护等工程措施,进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 坡面防护工程布局要根据“高水、高蓄、高用”和“蓄、引、用、排”相结合原则。 合理布设截水沟、排水沟、沉沙池等坡面水系工程,系统拦蓄和排泄坡面径流,构成完整的坡面灌排体系。 6 建设任务 和区域 21 目标任务 按照国土资源部 2020 年 全国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计划, 河南省2020 年完成 842 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任务 , 分解下达各省辖市计划完成 指标 844 万亩。 各省辖市及 省 直管 试点 县 2020 年河南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任务 计划 指标 分解 见表 6— 1。 建设条件 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要坚持规划引导,统筹安排,规模整治,优先在基本农田范围内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差别化整治,采取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措施;坚持数量、质量、生态并重;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鼓励农民采取多种形式参与工程建设;以土地整治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