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陈列内容设计方案内容摘要:

第一部分: 沧海桑田 展示要求: 以场景和文物陈列相结合的方式再现河姆渡文化分布地区的地貌环境、气候特征。 部题说明 : 七千年前的杭州湾南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 茂密的森林,为动物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大象、虎、熊、犀牛等大型哺乳动物出没其间;滨海泻湖形成的陆地,土质肥沃、水草茂盛,适合水生植物的生长,也是禽鸟们的天堂;临近的海洋、纵横交错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积聚了丰富的鱼类资源。 山地邱岗、平原沃野、河湖沼泽、海洋滩涂……,大自然赐予了河姆渡文化先民 美丽富饶的生存环境。 场景 :沧海桑田 16 展示要求: 本场景的展示目的是为了直观地再现河姆渡文化先民曾经生活的环境,力求将地貌、动物、植物等重要的环境要素表现出来,尽可能地利用投影、音效等科技手段让其间的内容“活”起来,有声有色,美观、生动、形象。 场景 创作 的参考内容: 山地邱岗、平原沃野、河湖沼泽、海洋滩涂„„,大自然赐予了河姆渡文化先民美丽而富饶的生存环境。 大约在七千年以前,河姆渡文化先民生活的杭州湾南岸地区,处于全新世气候最温暖的时期,当时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要高出 3— 4℃。 至今为止,这个地区再没 有出现过那样的气候环境。 在当时,这里生长着茂密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有蕈树、台湾枫香、栎、钩栲、青岗、山毛榉、桦木、榆树、松树 、柏树、橡子树 ,甚至还有杨梅树,杨梅已经成为了我们今日余姚的特产之一。 树林内蕨类植物繁茂,到处生长着石松、卷柏、水龙骨和瓶尔小草。 树上缠绕着狭叶海金沙和柳叶海金沙,这两种植物现今只生长于中国的广东、台湾,以及马来西亚群岛、泰国、印度、缅甸等低纬度地区。 茂密的森林,为动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亚洲象、虎、熊、犀牛等大型哺乳动物出没其间;半树栖、半岩栖 的猕猴、红面猴在林中游荡;山坡上有山桃、南酸枣、忍冬等灌木丛生,蒿子、蓼、茜草及伞形花科等草本植物茂盛,为梅花鹿、水鹿、麂等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 滨海泻湖形成的陆地,土质肥沃、水草茂盛,适合大量水生动植物的生长,芦苇在风中摇曳,菱角、芡实等在淡水沼泽池塘中开 17 花结实;龟、鳖和扬子鳄在此觅食;这里更是禽鸟们栖息的天堂,成群结队的大雁、野鸭、鹤穿梭其间。 临近的海洋、纵横交错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积聚了丰富的鱼类资源,这里既有体形庞大的鲸鱼、鲨鱼、金枪鱼等海洋鱼类,更有数量众多的青鱼、鲫鱼、鲤鱼等淡水鱼 类。 展品 : 展示要求: 用现实中的哺乳动物、植物、禽鸟、鱼类等相对应的图片作为展品的辅助资料,让观众有个直观的了解,但不可以喧宾夺主而抢了展品的风头,建议将图片压在说明牌上 哺乳动物遗骸 ( 11)、 亚洲象右上第二臼齿 ( 12)、 爪哇犀下颌骨 ( 13)、 红面猴头盖骨 ( 14)、 貉 左下颌 骨 ( 15)、 梅花鹿角 植物遗存 ( 16)、 樟科叶片 ( 17)、 葫芦籽 版面: 葫芦是自然界常见的植物,其嫩实和叶子可供食用,干燥的果实被剖开后可以作为碗、盘、杯、勺、瓢等各种生活用器,在古代遗址中常见。 这是迄今发现中国最早的葫芦实物。 图版: 出土时的葫芦 照片 ( 18)、 芦苇杆 禽鸟类 18 ( 19)、 鸦桡骨 ( 110)、 隼肱骨 ( 111)、 鹈鹕肱骨 ( 112)、 鹰肢骨 ( 113)、 雁骨 鱼类 ( 114)、 鲸鱼肋骨 ( 115)、 金枪鱼脊椎骨 ( 116)、 鲫鱼鳃盖骨 ( 117)、 鲤鱼鳃盖骨 第二部分: 日出而作 部题说明 当一轮红日从辽阔的海平面上喷薄而出,照耀在座落于四面环山的小盆地的一个个原始村落时,新一天的劳作开始了。 一群壮男或肩荷骨耜走向村外的田埂,或持桨拖网走向河边,或手持斧锛 、 身背弓箭;三五成群的女子手提藤条编织的篮筐隐现在山丘树丛,村子里 孩子与狗嬉戏,偶尔夹杂着几声猪的叫唤 ……,这是一幅可能发生在距今六、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村落中某一天的劳作生活场景图。 当时的人们 种植水稻、 采集 野 果、捕鱼狩猎、饲养家畜 , 凭藉集体的力量,丰衣足食。 场景: 日出而作 展示要求: 本场景展示的是 河姆渡 文化先民的劳作生活,可以参考上述部题说明的内容进行艺术创作。 此场景 突出的是人而不 19 是环境, 要避免与第一部分“沧海桑田”的内容雷同,尤其要重点突出稻作农业和渔猎。 要求以声、光、电为媒介,力求形象生动。 第一 单元 骨耜农耕 版面: 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生活在水网密布的河湖沼泽地附近。 这里非常适合野生稻谷的生长。 在年复一年的对野生稻谷的收获过程中,人们逐渐掌握了它们生长的自然属性,渐渐有意识地将野生稻谷改良成人工栽培稻。 他们使用简单的骨耜、木耜、石刀、骨镰等生产工具,开创了中国古代耜耕农业的先河。 展品: 稻谷遗物一组 ( 21) 、 稻谷 ( 22)、 稻秆 ( 23)、 稻叶 ( 24)、 稻根 版面: 在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的上部,发现了稻谷和碎木屑等有机物相混杂的厚达 米不等的堆积层。 出土时,有 的稻秆上保留有稻穗和稻叶,有的稻秆和稻叶呈鲜亮的金黄色。 稻谷有籼稻和粳稻两类,以籼稻为主。 河姆渡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稻谷遗存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遗址。 大量稻谷遗存的出土,足以说明长江流域是世界稻作农业的起源地之一。 当时的水稻生产已达到一定规模。 图版: ① 、 广西桂林雁山乡现生的野生稻 (照片 ) ② 、 田螺山遗址发现的稻田遗迹 (照片) 20 ③ 、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堆积 农耕工具一组( 展示要求: 展品数量要多,为了突出耜耕农业) ( 25)、 骨耜 ( 26)、 木耜 版面: 《国语周语》记载:“民无悬耜”,韦氏 解曰:“入土曰耜,耜柄曰耒”。 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骨耜是用哺乳动物的肩胛骨加工制成的,其外形基本保留着动物肩胛骨的自然形态,但对肩臼部位的顶端、脊椎缘和两侧都进行了削磨修平。 大多数骨耜凿有长方形或椭圆形孔,并留有绳子索勒的痕迹。 遗址还出土有不少造型类似骨耜的木耜。 这些骨耜、木耜是当时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是最早可以与中国古代文献资料记载的农业工具相对照的实物。 收割工具 一组 ( 27)、 骨镰 ( 28)、 石刀 版面: 学术界曾经有过争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镰是否为收割工具。 目前,东南亚一带的原始民族在收割水 稻时,收割的仅仅是稻穗部分,使用的收割工具也只是简单的骨角器。 由此可见,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镰当为收割工具无疑。 图版: 菲律宾潘特库族人割稻的情形 (照片) 加工工具 一组 ( 29)、 木杵 ( 210)、 石 研 磨 具 版面 :河姆渡文化的先民 是如何将稻谷去壳加工成米粒的呢。 也许上细下粗的木杵和表面光滑的石研磨具会 带 给我们一些启示 与想 21 象。 第二单元 采集 野 果 版面: 人类从其开始,就依赖大地的 恩赐而生存。 他们仔细辨认着自然界的各种植物,偶尔发现可供食用的新品无疑相当于一项伟大的发明。 在稻作农业 还不能 满足人类生存 需求的原始社会,人们依然采集 着 自然界的植物果实, 把它们加工成可以食用 或贮藏的补充食物。 河姆渡文化遗址中保存了诸如橡子、菱角、酸枣、芡实、槐树子、薏仁等诸多种类的植物果实。 展品: 果实一组 ( 211)、 橡子 (以复原橡子贮藏坑的形式展出) 版面: 橡树广为分布于亚热带地区。 橡子是橡树的果实,产量比较高,果籽营养丰富,含淀粉,既可以生吃,也可以磨成粉状用来煮粥,是世界范围内原始人普遍采集食用的对象。 图版: ① 、 田螺山遗址出土的橡子 ( 照片 ) ② 、 现生的橡子 ( 照片 ) ( 212)、 菱角 ( 213)、 酸枣 ( 214)、 芡实 第三单元 渔猎荒泽 版面: 人类虽然没有猛兽锋利的爪牙和强 壮 的体能,但可以用智慧巧妙地摆脱困境。 他们使用弓箭、套索、石球捕获猎物,或驾着独木舟穿行于 江河湖海 张网捕鱼。 定居的河姆渡文化先民为了 22 丰富饮食,依然从事着捕鱼狩猎的活动。 他们不但将猎物作为美味享受,更是利用动物骨骸的自然形状,加工成 可以 满足生产或生活需要的器具。 展品: 捕鱼工具一组 ( 215)、 骨鱼镖 ( 216)、 石网坠 图版: ① 、 澳大利亚土著人驾 独木 舟持叉捕鱼 ( 1932 年)(照片) ② 、 所罗门群岛猎首族驾独木舟用弓箭射鱼 ( 照片) 狩猎工具一组 ( 217)、 骨镞 ( 218)、 木镞 ( 219)、 木矛 ( 220)、 木矛 ( 221)、 石球 ( 222)、 石弹丸 ( 223)、 陶弹丸 各种动物骨头堆积 ( 224)、 动物 遗骸 ( 展示要求: 以骨头堆积的形式展出,数量要多) 版面: 河姆渡文化遗址中留存下来的有关狩猎的工具仅限于骨镞、木镞、木矛、石球、石弹丸 、陶弹丸 等,但遗址中保留的动物骨骸的多样性却令人震惊,有形体庞大的象、犀牛,残忍凶猛的虎、熊,机灵的猴和猫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