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实施方案内容摘要:
20 年 1 月 ——2020 年 5 月 : 补充调查、数据修正以及调查效果评估等。 数据汇总阶段 2020 年 1 月至 8 月,资料整理,完成调查总结报告并报省林业局; 2020 年 9 月至 12 月,全省汇总,完成调查总结报告,组织调查验收和评审,并报国家林业局。 注:本次调查过程中国家林业局和省林业局每年确定的年度调查项目,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要求制定调查计划和进展时间表,在报国家和省林业局批准后,在相应年度内完成。 调查成果严格按国家要求一年一验收,并须由专家委员会评审通过。 (二 )任务安排 常规调查 根据国家和省统一安排确定的调查项目,按地理单元设立子项目,由省林业局牵头组织有关 高校、 科研机构 、 调查区域所在地林业主管部门 和 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共同组建调查队伍实施。 实施办法:( 1)根据调查单元大小和难度,省林业局每年确定设置 23 个地理单元调查,在 2 年内完成全部 5 个地理单元调查;( 2)调查由省内专家和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站共同提出调查项目建议书,经 省林业局批准 后 安排经费后实施。 专项调查和 同步调查 根据国家林业局统一安排,由国家林业局、省林业局组织国内和省内专家、技术人员和调查队伍实施。 圈养种群和市场调查 根据国家林业局统一安排,采取逐级统计上报的形式,由省林业局统一组织 13 个 地级 市林业 主管 部门 实施和汇总上报。 以上各项调查工作,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和自然保护区应积极主动配合开展,做好 行政支持和安全、后勤保障以及资料收集等工作。 (三)人员培训 通过加大对全省各级林业 主管 部门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基层林业员工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分省、地级市、县(市、区)不同层次,培养和建立一支技术过硬、手 9 段先进、专业齐全的野生动物调查、监测、保护和管理队伍,为我省现代林业和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培养和储备人力资源。 培训主要由省林业局负责集中组织实施培训,各地级市、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可根据自身需要自行组织开展。 培训对象 ( 1) 国家和省项目承担单位人员(含科研院所、高校等); ( 2) 各 级林业主管部门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办公 站、林业站 以及各 级 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 ( 3) 其他需要培训的人员。 培训内容 ( 1) 调查方案、技术规程和技术细则; ( 2) 目的物种分类特征、生态生物学特性、分布栖息地等; ( 3) 调查方法、操作程序、精度要求和新技术应用等; ( 4) 数据资料录入、处理、统计分析和调查报告的撰写; ( 5) 文字、图面、影像、电子文档材料和成果的报送; ( 6) 野外实习、仪器设备使用等其他需要培训的内容。 培训计划 ( 1) 2020 年 12 月 31 日前,项目承担人员、省内专家队伍和省、市、县级调查人员集中培训一次; ( 2) 2020 年 1 月 ——2020 年 12 月,每年安排 2 次针对全省各地专业人员的专项培训,达到轮训效果。 六 、组织领导 省林业局成立江苏省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专家组、省调查队,各地级市、县(市、区)林业部门成立领导小组、调查队,负责组织开展全省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工作。 (一)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组织、协调和指挥江苏省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工作,包括:研究决定陆生野生动物 资源调查有关重大问题;部门间协作;落实调查资金;审定调查方案、上报调查成果等。 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由各参与单位确定,具体如下: 组 长:夏春胜(江苏省林业局,局长) 10 副组长: 葛 明宏 (江苏省林业局,副局长) 成员单位:包括省林业局办公室、发展规划与资金管理处、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站、造林绿化管理处、森林资源管理处、 省 森林资源监测中心 、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具体人员名单如下: 吴小巧(省林业局办公室,主任) 王晓南(省林业局发展规划与资金管理处,处长) 徐惠强(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站长) 郑阿宝(省 林业局造林绿化 管理处 , 处长 ) 吕祥生(省 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处 , 处长 ) 徐国钰 (省 森林资源监测中心 , 主任 ) 陈庆生(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野生 动植物保护站 ,主要负责本次调查的组织、协调、督促、检查、验收等日常工作,包括:管理和协调日常事务;调查项目申报和管理;研究提出重大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向领导小组报告;组织开展人员培训和工作会议;协调组织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和审定;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工作。 主 任:徐惠强(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站长) 副主任:钟育谦(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站,副站长) 成 员:姚志刚( 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站,副站长) 鲁长虎(南京林业大学,教授) 翟飞飞(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站, 科长) (二) 专家组 专家组主要负责 本次调查过程中的技术指导、技术咨询和人员培训等,包括:制定《江苏 省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物种名录》及有关技术文件;承担技术咨询、技术研究、物种鉴定;参与调查项目审议、人员培训和检查验收;负责本省调查成果的评审;承办领导小组办公室提议需由专家组研究审定的事项。 总顾问:马建章(东北林业大学,院士) 组 长 : 鲁长虎(南京林业大学,教授) 副 组长 : 常 青(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成 员: 吴孝兵(安徽师范大学,教授) 11 黄 成(南京大学,教授) 孙大明 (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主任 /研究员) 吴其江 (盐城沿海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任) 温小荣(南京林业大学,教授) 冯照军( 徐州 师范大学 ,教授) 吴生才( 盐城 师范学院 ,教授) (三)调查队伍 省、市、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分别成立调查队伍。 主要负责全省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的相关工作,包括常规调查、专项调查、同步调查等。 其中,涉及每年每个地理单元常规调查时,组织 14 人的专业调查队伍进行野外作业(其中专家 4 人,技术人员 6 人,市县人 员 4 人),一天调查两条样线;涉及圈养种群和市场调查时,组织8 人调查队伍(其中专家 2 人,技术人员 2 人,市县人员 4 人)进行现场调查。 省林业局成立省调查队,由 江苏 省野生动植物保护 站 负责牵头组织实施,具体日常调查工作和培训由 专家组成员 承担。 主要职责包括:组建并培训全省野生动物调查队伍;负责资料收集、开展资源调查的外业任务; 3S 技术支持及二次开发应用;内业工作、汇总和提交野生动物调查成果(包括样地调查原始记录、统计表、图面资料、数据库和调查报告等);及时上报发现的问题;质量检查与成果验收;其他事项。 各地级市、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成立市县调查队,主要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资源调查项目实施所需行政支持和安全、后勤保障以及资料收集,并参加和协助国家和省组织开展的本行政区域内的野外种群、圈养种群和市场调查工作。 在开展样区常规调查、同步调查和专项调查时,由所在市县选派 4 人参加;开展圈养种群和市场调查时选派 4 人参加;选派人员主要负责向导和后勤工作。 因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涉及专业较多且技术性强,为了保证调查工作质量,各级调查队以及自然保护区可适当吸收科研院所、高校、社会团体等单位的野生动物专家、技术骨干参与调查,确 保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工作按时完成。 七、经费来源和估算 (一)经费来源 本次资源 调查所需资金主要由省财政承担,市县财政给予一定 的 财力、物力和人力 12 支持。 (二)经费估算 全省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总经费预算 1060 万元 (详见附表) , 具体年度安排如下: ( 1) 2020 年度,经费 万元; ( 2) 2020 年度,经费 万元; ( 3) 2020 年度,经费 55 万元。 八 、数据汇总分析 (一)汇总主要内容 根据调查基础数据,对我省调查物种栖息地类型、各栖息地类型中种群数量、分布区域、分布区域所属县、保护区 及级别、圈养物种种类、数量、饲养单位情况、野生动物利用情况及管理机构等情况进行分别统计,并结合 RS、 GIS 及调查基础数据建立野生动物信息库,形成省内二调报告。 (二) 汇总基本要求 数据计算与成图采用统一要求的数据处理软件; 数据汇总严格执行《技术规程》中的各项要求。 (三) 汇总基本方法 密度计算 、 各层统计量、总体统计量 等 参考 《技术细则》 中的各项计算公式。 九 、 调查成果和质量控制 (一)调查成果 通过本次资源调查工作,全面掌握我省陆生野生动物资源现状,形成一系列的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成果,包括数据表 格材料、图面材料、文字材料、影像材料以及上述材料的电子文档等。 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全省陆生野生动物资源数据库、开发全省陆生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基于 3S 技术的全省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信息管理系统等。 13 (二)成果报送 成果内容 ( 1)调查单元、省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报告; ( 2)调查单元、省陆生野生动物资源分布图; ( 3)调查单元、省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统计表; ( 4)调查单元、省陆生野生动物资源数据库; ( 5)调查单元、省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 6)省圈养种群和动物利用报 告和统计表。 详见《技术规程》。 成果要求 ( 1)调查报告 由省组织专家统一进行汇总,并按照全国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技术规程的要求编写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应包括野生动物调查区基本情况、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方法、野生动物资源状况、野生动物栖息地现状及评价、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现状、野生动物饲养繁殖状况、野生动物经营利用状况及合理开发利用建议等。 ( 2)统计表 按照《技术规定》中的要求填制统计表。 ( 3)图件 按照《技术规定》中的要求进行成图。 数据与成果报送要求 成果报送采取远程报送和书面材料报送两种方式。 建 立远程报送管理信息系统,按系统要求即时报送,服务器设于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 ( 三 )质量控制 本次资源调查的数据汇总分析、调查成果内容、检查验收(包括人员培训内容)、质量管理、成果与报送严格按照《全国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技术规程》要求执行。 未经国家林业局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本次资源调查的任何相关信息、数据和结果擅自对外发布。 14 附 件 Ⅰ :调查经费测算依据 一、常规调查 经 费 全省 5 个地理单元, 调查以样区为单位,面积为 10km10km,全省 共抽取103 个 调查样区。 按照国家技术规程要求, 调查强度 为 3%,每个调查样区共需布设约 20 条样线;每条样线调查需一天时间,需要调查人员至少 7 人,其中专家 2 人,技术人员 3 人,基层调查队员 2 人;一天完成两条样线,共需 14 人;完成一个样区调查需要 10天。 根据国家林业局 2020年开展试点调查工作的结果,完成一个样区调查实际费用约为 万元。 具体见下表: 序号 项目 单价 主要内容 经费(单位:元) 1 人员补助 专家 200 元 /天 /人 技术人员 100 元 /天 /人 调查队员 100 元 /元 /人 专家 4 人,技术人员 6人,调查队员 4 人, 10天 18000 2 车辆 400 元 /天 /辆 调查车辆 4 辆, 10 天 16000 3 食宿 150 元 /天 /人 14 人, 10 天 21000 4 其他 按以上总额 5%计 2750 合计 57750 二、专项调查、同步调查经费按常规调查 50%工作量确定。 三、圈养种群调查和市场调查按照全省 13 个地级市,每个市 2 万元标准完成现场调查、资料和档案汇总。 四、技术装备及 GIS 开发核算 (一)技术装备 组建省级专业调查队伍,每个地理单元 调查人数按 2 个调查组 14 人计。 每个 调查组 配备 2 台 便携式计算机、 3 台 数码相机、 4 台 双筒望远镜 、 4 台 GPS和 1 台 单筒望远镜。 每年 同时 调查两个地理单元,共 4 组仪器装备。 野外调查装备主要。江苏省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实施方案
相关推荐
撤离,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 基坑边坡纵向 失稳事故在地铁建设史上曾经多次发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应绝对避免此类事故发生,只要措施到位,责任到位,这种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保证基坑纵坡稳定的措施: 本标段基坑比较长,属于典型的的长条形基坑,因此在开挖过程中保证纵向土坡稳定是至关重要的,一旦土坡坍塌,就可能冲断横向支撑并导致基坑挡墙失稳,酿成灾害性事故。 尤其是雨季施工,更会因排水不畅
J 1162020; 3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 50300; 4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04; 5 《砌体工程施工质量及验收规范》 GB 50203; 6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05。 中小学校舍地基和基础抗震加固方法主要为现有的施工方法,已有相应的 规程和标准可参照执行,本规则没有编入。
是 图 72 施工质量监理程序图 开工准备 承包商提交开工申请表 批准。 施工 工序完工承包商自检 承包商填报《质量验收通知单》 监理人员检查质量 质量合格 监理工程师签署质量验收单 单项工程或分部、分项工程完工 承包商提交中间核验申请表 监理工程师检查 合格 监理工程师审查开工申请 验收、确认、签署分项分部工程核验 处理 进行下道工序 建筑之家 7 申报 否 可 再次申报 可 否 图 73
施管表 5 年 8 月 1 日 工程名称 市路桥梁工程 分部工程 桥面及附属工程 分项工程名称 变形装置 交底内容: 构造及宽度必须符合设计规定;伸缩缝面 应平整,伸缩性能必须有效;不得有堵塞、渗漏、变形和开裂等现象 沉降装置必须垂直,接触面平整;混凝土基础、压顶与挡墙墙身的沉降装置须在同一垂直线上,并使其缝在基桩间隙中通过 止水装置缝面应垂直、平整,填充料必须嵌填密实,不得有渗漏
(以动物细胞为例) 第 39页 第五单元 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进化 (包括遗传的物质基础、遗传规律、伴性遗传、细胞质遗传、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现代进化理论 ) 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 1)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第 41页 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 2) ——T2 噬菌体感染细菌实验 R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 ——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实验 第 42页
目 录 1 学校图书室、阅览室装备情况登记表 2 学校图书分类表 3 教师阅览室杂志一览表 4 学校图书借阅安排 江南实验小学 学校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督导评估考核材料 督导评价内容 评价要点 分 价 自 评 分 备 注 馆室建设及使 用 ( 9) 每年生均购书经费按照《江苏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相关要求予以保证。 每年生均新增图书按照《江苏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相关要求配备。 8 8 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