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材料复习题内容摘要:
进行退火处理的目的是什么。 (1)降低钢的硬度以便于进行切削加工; (2)消除 残余 应力, 以稳定钢件尺寸,并 防止 其 变形和开裂; (3)使化学成分均匀, 细化晶粒,改善组织,提高 钢的 力学性能。 (4)改善组织,为最终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 淬火钢中的残余奥氏体对工件性能有何影响。 如何防止。 残余奥氏体降低钢的硬度和耐磨性;工件使用 过程中,由于残余奥氏体发生转变,使工件尺寸发生变化,从而降低工件的尺寸精度。 将淬火工件冷却到室温后,随即放到零下温度的冷却介质中冷却,即进行冷处理; 回火处理。 为什么亚共析钢经正火后,可获得比退火高的强度和硬度。 亚共析钢退火后的组织为大量的 F+少量 P,而亚共析钢经正火后的组织是数量较多且细小的珠光体组织。 由于珠光体的强度和硬度比铁素体高,因此亚共析钢正火后可获得比退火 高的强度和硬度。 亚共析钢、过共析钢正火加热温度范围是什么。 低碳钢切削加工前和高碳钢球化退火前正火的目的是什么。 亚共析钢正 火加热温度: Ac3+50~ 70℃。 过共析钢正火加热温度: Accm+50~ 70℃。 低碳钢切削加工前正火目的:增加珠光体含量,使钢的硬度提高,便于切削加工。 高碳钢球化退火前正火目的:消除过共析钢中的网状二次渗碳体。 1亚共析钢的淬火加热温度是什么。 加热温度过高或过低会产生哪些问题。 加热温度为 AC3+( 30~ 70)℃ 加热温度过高: A 晶粒粗化,使淬火后 M 组织粗大;且氧化脱碳严重。 加热温度过低:淬火组织中将有 F,使淬火硬度下降。 1共析钢淬火加热温度范围是什么。 如加热温度过高会产生哪些 有害影响。 应为 727 +( 30~ 70)℃。 如加热温度过高,有下列危害: ( 1)、奥氏体晶粒粗化,淬火后 M 粗大,脆性增大。 ( 2)、氧化、脱碳倾向增大,表面质量降低。 ( 3)、淬火应力大,工件变形、裂纹倾向增大。 1 过共析钢淬火加热温度范围是什么。 如加热温度过高会产生哪些有害影响。 应为 Ac1 +( 30~ 70)℃。 如加热温度过高,超过 Acm,有下列危害: ( 1)、 Fe3C 完全溶入奥氏体,使奥氏体含碳量增加, Ms 降低。 淬火后残余奥氏体量增加,降低钢的硬度和耐磨性。 ( 2)、奥氏体晶粒粗化,淬火后 M 粗大,脆性增大。 ( 3)、氧化、脱碳倾向增大,钢的表面质量降低。 ( 4)、淬火应力大,增加了工件变形、裂纹的倾向。 1 水作为淬火介质有何优缺点。 水作为淬火介质的优点是具有较强的冷却能力,价格低廉。 其主要缺点是: ①在需要快冷的 650~ 500℃范围内(碳钢过冷奥氏体最不稳定区域),它的冷却能力低; ②在 300~ 200℃需要慢冷时,它的冷却能力太强,易使零件产生变形,甚至开裂; ③水温对水的冷却能力影响大。 1为什么通常碳钢在水中淬火,而合金钢在油中淬火。 若合金钢在水中淬火会怎样。 碳钢件淬 火时难以使马氏体转变充分,而水的冷却能力强,使钢易于获得马氏体。 合金钢淬透较好,在油中冷却能获得马氏体。 合金刚导热能力差,若在水中淬火,会使工件产生裂纹和变形。 1淬火钢进行回火的目的是什么。 得到所需要的组织与性能 通过适当回火可改变淬火组织,调整和改善钢的性能。 稳定工件尺寸 回火使不稳定的淬火组织转变为稳定组织。 消除或减少淬火内应力 1 钢经淬火后为何一定要回火。 钢的性能与回火温度有何关系。 钢经淬火后回火有如下目的: (1)获得工件所需的组织和性能 (2)稳 定组织,稳定工件尺寸 (3)消除、减少淬火应力 随着回火温度的提高,钢的强度指标 (σ b、σ s)和硬度逐渐下降 ,塑性指标(Ψ、δ)与韧性指标逐渐提高。 而回火温度在 300~ 400℃附近,弹性极限出现峰值。 1 什么是钢的回火脆性。 如何避免。 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通常强度、硬度下降,而塑性、韧性提高。 但某些温度范围内回火,钢的韧性不但没有提高,反而显著下降,这种脆化现象称回火脆性。 300℃左右回火产生的回火脆性是第一类回火脆性,它是不可逆的。 一般不在此温度范围内回火。 含有 Cr、 Ni、 Mn 等合 金元素的合金钢,在 450~ 650℃回火或经更高温度回火后缓慢冷却通过该温度区间时,产生第二类回火脆性。 它是可逆的。 防止办法:尽量减少钢中杂质元素含量;加入 W 或 Mo 等能抑制晶界偏析的元素;对中小件,可通过回火后快冷来抑制回火脆性。 1 为什么高频淬火零件的表面硬度、耐磨性及疲劳强度均高于一般淬火。 由于高频感应加热速度快、时间短,使得加热后所获得的 A 晶粒细小而均匀,淬火后可在表层获得极细的马氏体或隐针马氏体,因而表面硬度、耐磨性高于一般淬火。 一般淬火工件的表面存在残余拉应力,而高频淬火后工件表层存在残余压 应力。 残余压应力能抵消在变动载荷作用下产生的拉应力,因此高频淬火零件的疲劳强度均高于一般 淬火。 四、工艺分析题 汽车半轴 要求具有良好的强韧性,且杆部、花键处硬度要求≥ 52HRC。 现选用 40Cr 钢制造,其工艺路线如下:下料(棒料)→锻造毛坯→热处理①→校直→粗加工→热处理②→精加工→热处理③、④→磨削。 指出其工艺过程路线中应选用的热处理 方法 及目的,并说明杆部、花键处的最终热处理组织。 热处理①:正火。 其目的为:消除锻造应力; 调整锻后的硬度, 改善切削性能; 细化晶粒,为淬火作好组织准备。 热处理②: 调质。 其 目的为:获得良好的强韧性,即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热处理③ : 表面 淬火。 其目的是: 获得 M, 提高杆部、花键处表面硬度。 热处理③:低温回火。 其目的为:消除 表面 淬火应力及脆性,得到高的硬度和耐磨性 表层为回火 M,心部为索氏体( S) 一般精度的 GCr15滚动轴承套圈,硬度 6065HRC。 (1)压力加工成形后、切削加工之前应进行什么预备热处理。 其作用是什么。 (2)该零件应采用何种最终热处理。 有何作用。 P162 ( 1)球化退火 降低硬度,球化 Fe3C,以利于切削,并为淬火作好组织准备。 ( 2) 淬火 +低温退火 淬火:获得高硬度 M 低温退火:去除脆性、应力,稳定组织。 用 W18Cr4V W6Mo5Cr4V2Al 钢制造 铣刀 ,其加工工艺路线为:下料→锻造毛坯→热处理①→机械加工→ 去应力退火 →热处理②、③→磨削。 请指出其工艺过程路线中热处理 方法 、目的及组织。 热处理①为 球化退火:消除锻造应力;降低硬度,利于切削加工;为淬火作 组织准备。 组织: S+粒状碳化物 热处理②为 淬火:获得 M。 组织: M+未溶细粒状碳化物 +大量残余 A 热处理③为 高温回火(多次): 消除淬火内应力,降低淬火钢脆性;减少残余 A 含量;具有二次硬化作用,提高热硬性。 最终组织:回火 M+粒状合金碳化物 +少量残余 A 机床床头箱传动齿轮, 45 钢,模锻制坯。 要求齿部表面硬度 52~ 56HRC,齿轮心部应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 其工艺路线为:下料→锻造→热处理①→机械粗加工→热处理②→机械精加工→ 齿部表面 热处理③ +低温回火→精磨。 指出热处理①、②、③的名称及作用 热处理①:正火。 消除锻造应力; 调整锻后的硬度, 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细化晶粒,为淬火作好组织准备。 组织: S 热处理②:调质(或淬火加 高温回火)。 获得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 组织:回火 S 热处理③:齿部表面淬火。 获得 M。 1用 20CrMnTi 钢制造汽车齿轮,要求齿面硬度为 58~ 62HRC,心部硬度为 35~ 40HRC。 其工艺路线为: 下料→锻造→热处理①→机械加工→热处理②、③、 ④ →喷丸→磨削 ( 1)指出热处理①、②、③、 ④ 的名称及作用 ( 2)齿轮表层和心部的最终组织是什么。 P263 用 20CrMnTi 钢制造汽车变速箱齿轮,齿轮要求强韧性好,齿面硬度要求 62~ 64HRC,心部硬度为 35~ 40HRC。 其工艺路线如下:下料→锻造→热处理 ①→切削加工→热处理②、③、④→磨削。 指出其工艺过程路线中应选用的热处理 方法 及目的,并说明齿轮的最终热处理组织。 热处理①为正火。 其目的为:消除锻造应力, 调整锻后的硬度, 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组 织: S+少量 F 热处理②为渗碳。 其目的为:使低碳钢件表面得到高碳。 热处理③为淬火。 其目的为:获得表面高硬度、高耐磨性;而心部仍保持一定强度及 较高的塑性、韧性。 表层组织: M + 碳化物 + 残余 A。 心部组织:低碳 M +铁素体 热处理 ④ 为 低温回火。 其目的为:消除表面淬火内应力和脆性 ,得到高的硬度。 表层最终组织 : 针状回火 M + 粒状碳化物 + 少量残余 A。 心部最终组织: 回火低碳 M + 铁素体。 1 普通车床主轴要求具有良好的强韧性,轴颈处硬度要求 48~ 52HRC。 现选用 45 钢制造,其工艺路线如下:下料→锻造→热处理①→粗切削加工→热处理②→精切削加工→轴颈热 处理③、④→磨削 指出其工艺过程路线中应选用的热处理 方法 及目的,并说明轴颈处的最终热处理组织。 P265 热处理①:正火。 其目的为: 消除锻造应力; 调整锻后的硬度, 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组 织: S 热处理②:调质(或淬火加高温回火)。 其目的为:获得良好的强 韧性。 组 织: S 热处理③: 高频表面淬火。 获得 M, 提高轴颈表面硬度。 热处理④:低温回火。 其目的为:消除表面淬火内应力和脆性。 轴颈处的最终热处理组织:表层为回火 M,心部为索氏体( S)。 1用 T10 钢制造形状简单的车刀,其工艺路线为:锻造 — 热处理① — 机加工 — 热处理②、③ —磨削加工。 写出其中热处理工序的名称及作用及最终组织。 热处理①:球化退火:消除锻造应力,降低硬度,改善切削性能,并为淬火作组织准备。 组织:球状 P 热处理②:淬火:为获得高的硬度 组织: M+粒状碳化物 +残余 A 热处理③:低温回 火:为稳定组织,降低脆性,消除淬火应力。 组织:回火马氏体 +细粒渗碳体 +少量残余奥氏体 最终组织:回火马氏体 +细粒渗碳体 +少量残余奥氏体。 1 用 T10A钢制造小尺寸手工丝锥,刃部硬度要求 59~ 62HRC,柄部硬度要求 30~ 45HRC。 其工艺路线如下:下料→热处理①→切削加工→热处理②、③→柄部热处理④→切削加工 指出其工艺过程路线中应选用的热处理 方法 及目的,并说明刃部、柄部的最终热处理组织。 热处理①:球化退火。 其目的为:降低硬度,改善切削性能,并为淬火作组织准备。 组 织: 球状 P 热处理②:淬火。 其目的为:获得 M。 组织: M + 碳化物 + 残余 A。 热处理③:低温回火。 其目的为:消除淬火应力及脆性,得到高的硬度和耐磨性 组织: 针状回火 M + 粒状碳化物 + 少量残余 A。 热处理 ④ 为高温回火。 其目的为:保证 柄部 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 组织:回火 S 1 用 T10A 钢制造钻头,硬度要求为 59~ 62HRC,其工艺流程为:锻造 →预先热处理→切削加工→淬火 +低温回火→精加工。 该钢经检验,证明锻造后组织有网状碳化物。 (1)指出其工艺过程路线中预 先热处理 方法 及作用。 (2)指出钻头制成后的最终组织。 (1).预先热处理:正火 +球化退火 正火作用:消除 网状碳化物。 正火组织: P 球化退火作用:获得 球状珠光体组织,改善切削加工性能,并为淬火作组织准备。 组 织: 球状 P (2)最终组织为回火马氏体。 回火 M+粒状碳化物 +少量残余 A ,分别填入备选材料种类前的括号中。 材料 种类: ( D )碳素结构钢 ( A )可锻铸铁 ( B ) 冷作模具钢: ( F )合金弹簧钢 ( E )不锈钢 ( C )合金调质钢 ,分别填入备选材料种类前的括号中 A、 KTH30006 B、 40Cr C、 Q235 D、 ZG200400 E、 60Si2Mn F、 Cr12MoV 材料种类: ( B )合金调质钢 ( D )碳素铸钢 ( F )冷作模具钢 ( C )碳素结构钢 ( A )可锻铸铁 ( E )合金弹簧钢 ,分别填入备选材料种类前的括号中 A. Q195 F. 20CrMnTi、 20Cr 材料种类: ( C )铸造铝合金 ( F )合金渗碳钢 ( A )碳素结构钢 ( B )合金调质钢 ( E )合金刃具钢 ( D )耐磨钢 4. 将下列各材料牌号前的字母,分。机械工程材料复习题
相关推荐
有一个进步,要不就只是简单的纸上谈兵了。 实 习 周 记 (第 7 周) 专周名称 顶岗实习专周 实习岗位 职工 实习单位 填写时间 实习内容及心得 实习的第七个星期 —— 小的进步 经过一个月的锻炼,发现自己进步还挺快的,这一周仍然做通过电话跟客户沟通的事情。 偶尔也出去跟客户面谈。 由于自己向来比较内敛的缘故,首次与客户面谈显得比较紧张,也不大顺利,不过有了一次经历之后,进步了不少
瞬态响应及误差分析 时间响应的概念: 选择试验信号的原则( 处理 ) ( a) ( b) (c) (d) (e) : ( a)其拉斯变换 L[t]=1/t :( b)其拉斯变换 L[t]=1/t2 :( c)其拉斯变换 L[t]=1/t3 : ( d)其拉斯变换 L[t]=1 :( e)其拉斯变换 L[t]=Aw/(s2+w2) 瞬态响应:在某一输入信号的作用下
的冷却;每一侧墙体分为 6 列,为防止炉墙出现热膨胀损坏,在每列强之间留有 10mm宽的膨胀缝。 焚烧炉前后分别设计前后拱,前拱设计宽阔平坦主要是吸收燃烧段热量并反射至干燥段,加速垃圾的干燥速度,在前拱上部装有 21 根高位二次风管,下部装有12 根地位二次风管,用以提供焚烧炉燃烧用的空气,后拱设计 斜狭长,主要是吸收尾部灰渣热量并反射至炉内,减少大量的热损失,提高焚烧炉的热效率。 在后拱上
B. CrWMn ( C )+K +A+K+A+K +A+K( A ) ( C ) ,不能进行时效强化的是( A ) ,进行注射成型比较困难的是( D ) ( C )% %% %,下列说法哪个是错误的?( C ) ,下列说法哪个是错误的( A )A,不会在恒温下结晶 ( A ) ,不应有下列哪种渗碳体出现?( C ) ,其退火温度应为( D ) +30至50度,其组织为( C ) +A残
性 1串联 1长 1 A 1反比;常数 1 系统;随机 二、问答题 答:测试是测量和试验的综合,是一种研究型的探索型的、论证型的测量过程, 也是获取信息的过程。 答:测试是测量和试验的综合,是一种研究型的、探索型的、论证型的测量过程,也是获取信息的过程。 1) 测量对象 2) 传感器:在测试系统和被测试对象之间建立了一定的连接关系,它直接感受被测量并将其转换成电信号。 是测试系统中的关键部件。
.................................................................... 43 外部实验室 ...................................................................... 43 本章所编制的程序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