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房接地技术规范(第二稿080114)内容摘要:

者 密切相关, 对大楼内公共连接网( CBN)的设置、直流电源结构、设备 内部接地方式应 必须 提前规划、综合考虑。 本规范是通信大楼防雷、接地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和维护的技术依据之一。 通信大楼设计涉及建筑、构筑物的防雷接地部分还应 符合 GB 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对于本规范在防雷与接地方面未涉及的部分可按 YD 5098- 2020《 通信局(站)防雷接地程设计规范 》实施。 执行本规范个别条文有困难时,在设计中应提出充分理由并经主管部门审批。 12 5 接地系统 外部防雷装置 机房的建筑物应设 外部防雷装置。 外部防雷装置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主要用于 对直击雷的防护。 布置接闪器时,可单独或任意组合采用滚球法、避雷网。 接闪器 接闪器包括避雷针、 避雷带(线)、避雷网以及用作接闪的金属屋面和金属构件等。 避雷针 通信大楼宜使用经济、可靠的常规避雷针,避雷针一般宜采用热镀锌圆钢或钢管焊接制成,直径应不小于下列各值: a)针长 1m以下:圆钢为 12mm;钢管为 20mm; b)针长 1~ 2m:圆钢为 16mm;钢管为 25mm。 避雷带和避雷网 a)楼高超过 30m时,楼顶宜设暗装避雷网,房顶女儿墙应设避雷带,塔楼顶应设避雷针,且三者应相互多点焊接连通。 b)暗装避雷网、各均压网(含基础底层)可利用该层梁或楼板内的两根主钢筋按网格尺寸不大于 10m 10m相互焊 接成周边为封闭式的环形带。 网格交叉点及钢筋自身连接处均应焊接牢靠。 c)避雷网和避雷带宜采用热镀锌圆钢或扁钢,避雷带应优先采用圆钢,圆钢直径应不小于 8mm。 d) 30m及 30m 以上,大楼外墙上的栏杆、门窗等较大的金属物应与外部防雷装置就近相连。 房屋顶上的各类金属管道、广告牌、散热器等突出屋顶面的金属设施应就近与避雷带连接,屋顶四周的彩灯线应采用屏蔽线或穿放在金属管道内,其屏电缆或金属管道两端应与避雷带连接。 雷电引下线 建筑物防雷装置中的雷电流引下线宜利用 机房 外围各房 柱内的外侧 主 钢筋 ( 不小于二根 )。 钢筋自身上、下连接点应采用搭接焊,且其上端应与房顶避 13 雷装置、下端应与地网、中间应与各 楼层 均压网焊接 连通,形 成 法拉第 笼式结构。 楼顶设有塔楼 或铁塔时 ,塔楼 柱 子和铁塔塔脚 亦应按以上要求设雷电流引下线。 通信大楼明设的雷电流引下线应满足下列要求: a)圆钢直径应不小于 12mm,扁钢的截面积应不小于 160mm2; b)引下线应均匀对称布放,其间距应不大于 18m,数量应不少于两根; c)对于高度超过 30m的建筑物, 30m以上每向上间隔一层应设置一次均压带,并应与各引下 线及建筑物金属构件电气连接。 接地网 通信大楼应采用联合接地方式,将围绕建筑物的环形接地体、建筑物基础地网及变压器地网相互连通,共同组成联合地网。 大楼区域设有地面铁塔时,铁塔地网必须与联合地网在地下多点连通。 机房区域有多个建筑物时,应使用水平接地体将各建筑物的地网相互连通,形成封闭的环形结构。 距离较远(两地网边缘隔离大于 30m 时)或相互连接有困难时,可作为相互独立的机房分别处理。 当电力变压器安装在通信大楼内时,其接地系统可用大楼的接地装置。 接 地体 接地体埋深宜不小于 (接地体上端距地面的距离)。 在严寒地区,接地体应埋设在冻土层以下。 在土壤较薄的石山或碎石多岩地区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接地体埋深,在雨水冲刷下接地体不应暴露于地表。 垂直接地体宜采用长度不小于 (特殊情况下可根据埋设地网的土质及地理情况决定垂直接地体的长度) 的 热 镀锌钢材 , 垂直接地体 间距为 垂直接地体 长度的 1~2 倍,具体数量可以根据地网大小、地理环境情况来确定,地网四角的连接处应埋设 垂直接地体。 水平接地体应采用热镀锌扁钢,其规格不小于 40mm 4mm。 垂直接地体宜采用长度为 的不小于 50mm 50mm 5mm 热镀锌角钢,使用钢管时壁厚应不小于。 接地体之间的所有 连接,必须使用 焊接。 焊 点均应 做 防腐处理 ( 浇灌在混凝土中的除外 )。 接地体应避开污水排放 口 和土壤腐蚀性强的区段。 难以避开时,其接地体 14 截面应适当增大,镀层不宜小于 100181。 m。 也可选用石墨电级、混凝土包封电极或其它新型材料。 接地 体扁钢搭接处 的焊接长度: 应为 宽边的 2 倍; 采用 圆钢 时应 为其直径的 10 倍。 建筑物周围设置的环形接地体,应与建筑物基础地网每隔 5~ 10m相互作一次连接。 接地引入线 接地引入线 长度不宜超过 30m, 宜采用 40mm4 mm 或 50mm5 mm 热 镀锌扁钢。 接地引入线不宜与暖气管同沟布放,其出土部位应 采取 防机械损伤 及 防腐保护措施。 垂直接地主干线直接与地网连接时,应从地网上不同的两点引接地引入线。 在土壤腐蚀性强的地段,接地引入线应作防腐蚀处理。 接地引入线应避免从 利用建筑物钢筋作为雷电流引下线的 柱 子附近引入。 室 内等电位连接 通信大楼 内 接地系统 的 等电位 连接 , 从组成结构上分,可分为 公共连接网( CBN)和 设备连接网( EBN)。 公共连接网( CBN) 主要由 建筑物内部的墙壁(包括柱子)、天花板和地板内的钢筋,以及室内金属管道、走线架、支撑金属构件、安装设备的机座或导轨等两部分组成。 后者在安装时允许与前者 存在非有意连接,但必须与建筑物外墙(包括柱子)和屋顶内的金属绝缘,其绝缘要求应大于 10kV、 ,或者当施 加 500DCV 时,阻抗应大于等于 100kΩ。 设备连接网( EBN) 一般可采用网状、星形或网状-星形混合型接地结构。 EBN 与 CBN 的连接方式可分为单点连接和多点连接,当 EBN 与 CBN 采用单点连接方式时,其 EBN 称为隔离连接网( IBN),而 EBN 与 CBN 采用多点连接方式时,其 EBN 称为网状连接网( MBN)。 等电位连接的基本结构和组合方式见图 和图 所示。 15 图 等电位连接的基本结构 图 等电位连接的组合方式 通信系统的等 电位连接方式,采用星形( S 型)还是网状( M 型),除考虑通信设备的分布和机房面积大小外,还应根据通信设备的抗扰度及设备内部的接地方式来选择。 设备连接网 ( EBN) 的选用 EBN 可分为隔离连接网( IBN)和网状连接网( MBN), EBN 的选用应 根据通信设备直流供电方式而定。 共直流 隔离连接网( DCCIBN) 当机房使用 2 线设备 时, 直流供电方式 应 采用共直流回流系统( DCC) ,其设备连接网应采用隔离连接网( IBN) ,构成共直流隔离连接网( DCCIBN), IBN与 CBN 除了在接地窗口( SPC 窗口 )内的 SPC 母线排( SPCB)处单点连接外,在其它部位应与 CBN 的各组件(包括地板及建筑物梁、柱内的钢筋等)有大于10kV、 ,或者当施加 500DCV 时,阻抗应大于等于 100kΩ。 IBN 通常采用连接栅网结构的网状 IBN,此外也可采用密集型网状隔离连接网。 隔直流 网状连接网( DCIMBN) 当机房使用 3 线设备 时, 直流供电方式 应 采用 隔离 直流回流系统( DCI),其设备连接网宜 采用 网状连接网( MBN)。 构成隔直流网状连接网( DCIMBN),MBN 与直流回流线( BR)是全程隔离的, 他们之间只允许在总接地汇流排( MET)或 SPCB 单点连接。 16 接地窗口( SPCW) 当通信大楼内同时使用 3 线设备和 2 线设备时,也即同时存在 隔直流网状连接网( DCIMBN) 和 共直流隔离连接网( DCCIBN) 时,必须设置接地窗口( SPCW),作为 MBN 与 IBN 的单点连接( SPC)区域。 而 通信大楼内只使用 3线设备时,无须设置 SPCW。 接地窗口( SPCW)是 IBN 与 MBN 之间的接口或过渡区域。 接地窗口( SPCW)可视为一球体,其直径为接地窗口内 SPC 母线排( SPCB)的长度,最大的直径 为 2m。 由于 SPCB 的特殊性,宜 通过镂花涂装或其它方式 能明显识别 接地窗口( SPCW)应设置在紧靠 IBN 的 MBN 区域内。 每一个 IBN 只能与一个 SPC 母线排( SPCB)相连。 当几个 IBN 由同一个直流电源供电时,在距离较近时,它们可共用一个SPCB。 SPCB 只能与一个为 IBN 设备供电的电源直流回流线( BR)相连,该电源也可同时 为 MBN 设备供电。 接地汇集线 接地汇集线一般采用铜排或热镀锌扁钢,不同金属连接点应防止电化腐蚀。 接地汇集线的截面积应根据最 大故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