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筑设计标准20xxword版内容摘要:
5 智能化设备间 (弱电间、电信间 )宜独立设置,且在满足信息传输要求情况下,设备间 (弱电间、电信间 )宜设置于工作区域相对中部的位置。 对于以建筑物楼层为区域划分的智能化设备间 (弱 电间、电信间 ) ,上下位置宜垂直对齐。 6 机房面积应满足设备机柜 (架 )的布局要求,并应预留发展空间。 7 信息设施系统总配线机房、智能化总控室、信息网络机房、用户电话交换系统机房等不应与变配电室及电梯机房贴邻布置。 8 机房不应设在水泵房、厕所和浴室等潮湿场所的贴邻位置。 9 设备机房不宜贴邻建筑物的外墙。 10 与机房无关的管线不应从机房内穿越。 11 机房各功能区的净空高度及地面承重力应满足设备的安装要求和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2 机房应采取防水、降噪、隔音、抗震等措施。 机房工程的 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机房主体结构宜采用大空间及大跨度柱网结构体系。 2 机房主体结构应具有防火、避免温度变形和抗不均匀沉降的性能,机房不应穿过变形缝和伸缩缝。 3 对于安置主机和存放数据存储设备的机房,主体结构抗震等级宜比该建筑物整体抗震等级提高一级。 4 对于改建或扩建的机房,应在对原建筑物进行结构检测和抗震鉴定后进行抗震设计。 机房工程的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机房内的温度、湿度等应满足设备的使用要求。 2 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机房设计的等级标准。 3 当机房设置 专用空气调节系统时,应设置具有可自动调节方式的控制装置,并应预留室外机组的安装位置。 4 宜为纳入机房综合管理系统预留条件。 机房工程的供配电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应满足机房设计等级及设备用电负荷等级的要求。 2 电源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和所配置设备的要求。 3 设备的电源输入端应设防雷击电磁脉冲 (LEMP) 的保护装置。 4 宜为纳入机房综合管理系统预留条件。 机房工程紧急广播系统备用电源的连续供电时间,必须与消防疏散指示标志照明备用电源的连续供电时间一致。 机房工程的照明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应满足各工作区照度标准值的要求。 2 照明灯具应采用无眩光荧光灯具及节能灯具。 3 宜具有自动调节方式的控制装置。 4 宜为纳入机房综合管理系统预留条件。 机房工程接地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当机房采用建筑物共用接地装置时,接地电阻值应按接入设备中要求的最小值确定。 2 当机房采用独立接地时,接地电阻值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和所配置设备的要求。 3 机房内应设专用局部等电位联结装置。 机房工程的防静电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机房的主机房和辅助工作区的地板或地面应设置具有静电泄放的接地装置。 2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内所有设备的金属外壳、各类金属管 (槽 )和构件等应进行等电位联结并接地。 机房工程的安全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应设置与机房安全管理相配套的火灾自动报警和安全技术防范设施。 2 应满足机房设计等级要求,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3 宜为纳入机房综合管理系统预留条件。 信息网络机房、应急响应中心等机房宜根据建筑功能、机房规模、设备状况及机房的建设要求等,配置机房综合管理系统,并宜 具备机房基础设施运行监控、环境设施综合管理、信息设施服务管理等功能。 机房综合管理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应满足机房设计等级的要求,对机房内能源、安全、环境等基础设施进行监控。 2 应满足机房运营及管理的要求,对机房内各类设施的能耗及环堤状态信息予以采集、分析等监管。 3 应满足建筑业务专业功能的需求,并应对机房信息设施系统的运行进行监管等。 . 12 机房工程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 》 GB 50174 , 《 建筑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术规范 》 GB 50343 、《电磁环境控制限值 》 GB 8702 的有关规定。 5 住宅建筑 住宅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应适应生态、环保、健康的绿色居住需求。 2 应营造以人为本,安全、便利的家居环境。 3 应满足住宅建筑物业的规范化运营管理要求。 住宅建筑智能化系统应按表 的规定配置,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 JGJ 242 的有关规定。 表 住宅建筑智能化系统配置表 智能化系统 非超高层住宅建筑 超高层住宅建筑 信息化应用系统 公共服务系统 ⊙ ⊙ 智能卡应用系统 ⊙ ⊙ 物业管理系统 ⊙ ● 智能化集成系统 智能化信息集成(平台)系统 ⊙ ⊙ 集成信息应用系统 ⊙ ⊙ 信息设施系统 信息接入系统 ● ● 布线系统 ● ● 移动通信室内信号覆盖系统 ● ● 无线对讲系统 ⊙ ⊙ 信息网络系统 ● ● 有线电视系统 ● ● 公共广播系统 ⊙ ⊙ 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 ⊙ ⊙ 建筑设备管理系统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 ⊙ 建筑能效监管系统 ○ ○ 公共安全系统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进行配置 安全技术防范系统 入侵报警系统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 出入口控制系统 电子巡查系统 访客对讲系统 停车库(场)管理系统 ⊙ ⊙ 机房工程 信息接入机房 ● ● 有线电视前端机房 ● ● 信息设施系统总配线机房 ● ● 智能化总控室 ● ● 消防控制室 ⊙ ● 安防监控中心 ● ● 智能化设备间(弱电间) ● ● 注: 1 超高层住宅建筑 : 建筑高度为 100m 或 35 层及以上的住宅建筑。 2 ● — 应配置; ⊙ — 宜配置; ○ — 可配置。 住宅建筑信息化应用系统的配置 应满足住宅建筑物业管理的信息化应用需求。 住宅建筑智能化集成系统宜为住宅物业提供完善的服务功能。 住宅建筑信息接入系统应采用光纤到户的方式,每套住户应配置家居配线箱。 当住宅小区或超高层住宅建筑设有物业管理系统时,宜配置无线对讲系统。 越高层住宅建筑应设置消防应急广播,消防应急广播可与公共广播系统合用,但应满足消防应急广播的要求。 当住宅建筑设有物业管理系统时,宜配置建筑设备管理系统。 超高层住宅建筑的消防控制室可与物业管理室合用,但应 有独立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工作区域。 当 住宅建筑设有停车库 (场 )时,宜设置停车库 (场 )管理系统。 6 办公建筑 一般规定 办公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应满足办公业务信息化的应用需求。 2 应具有高效办公环境的基础保障。 3 应满足办公建筑物业规范化运营管理的需要。 通用办公建筑 通用办公建筑智能化系统应按表 的规定配置。 表 通用办公建筑智能化系统配置表 智能化系统 普通办公建筑 商务办公建筑 信息化应用系统 公共 服务系统 ● ● 智能卡应用系统 ● ● 物业管理系统 ● ● 信息设施运行管理系统 ⊙ ● 信息安全管理系统 ⊙ ● 通用业务系统 基本业务办公系统 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进行配置 专业业务系统 专用办公系统 智能化集成系统 智能化信息集成(平台)系统 ⊙ ● 集成信息应用系统 ⊙ ● 信息设施系统 信息接入系统 ● ● 布线系统 ● ● 移动通信室内信号覆盖系统 ● ● 用户电话交换系统 ⊙ ⊙ 无线对讲系统 ⊙ ⊙ 信息网络系统 ● ● 有线电视系 统 ● ● 卫星电视接收系统 ○ ⊙ 公共广播系统 ● ● 会议系统 ● ● 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 ● ● 时钟系统 ○ ⊙ 建筑设备管理系统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 ● 建筑能效监管系统 ⊙ ⊙ 公共安全系统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进行配置 安全技术防范系统 入侵报警系统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 出入口控制系统 电子巡查系统 访客对讲系统 停车库(场)管理系统 ⊙ ● 安全防范综合管理(平台)系统 ⊙ ● 应急响应系统 ○ ⊙ 机房工程 信息接入机房 ● ● 有线电视前端机房 ● ● 信息设施系统总配线机房 ● ● 智能化总控室 ● ● 信息网络机房 ⊙ ● 用户电话交换机房 ⊙ ⊙ 消防控制室 ● ● 安防监控中心 ● ● 应急响应中心 ○ ⊙ 智能化设备间(弱电间) ● ● 机房安全系统 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进行配置 机房综合管理系统 ○ ⊙ 注: ● — 应配置; ⊙ — 宜配置; ○ — 可配置。 信息化应用系统的配置应满足通用办公建筑办公业务运行和物业管理的信息化应用需求。 信息接入系统宜将各类公共信息网引人至建筑物办公区域或办公单元内,并应适应多家运营商接人的需求。 移动通信室内信号覆盖系统应做到公共区域 无 盲区。 用户电话交换系统应满足通用办公建筑内部语音通信的需求。 信息网络系统,当用于建筑物业管理系统时,宜独立配置。 当用于出租或出售办公单元时,宜满足承租者或入驻用户的使用需求。 有线电视系统应向建筑内用户提供本地区有线电视节目源,可根据需要配置卫星电视接收系统。 会议系统应适应通用办公建筑的需要,宜 适应会议室或会议设备的租赁使用及管理,并宜按会议场所的功能需求组合配置相关设备。 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应根据建筑物业管理的需要,在公共区域提供信息告示、标识导引及信息查询等服务。 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应满足通用办公建筑使用及管理的需求。 行政办公建筑 行政办公建筑智能化系统应按表 的规定配置。 表 行政办公建筑智能化系统配置表 智能化系统 其他职级职能办 地市级职能办 省部级及以上职能办公建筑 公建筑 公建筑 信息化应用系统 公共服务系统 ⊙ ● ● 智能卡应用系统 ● ● ● 物业管理系统 ⊙ ● ● 信息设施运行管理系统 ⊙ ● ● 信息安全管理系统 ● ● ● 通用业务系统 基本业务办公系统 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进行配置 专业业务系统 行政工作业务系统 智能化集成系统 智能化信息集成(平台)系统 ○ ⊙ ● 集成信息应用系统 ○ ⊙ ● 信息设施系统 信息接入系统 ● ● ● 布线系统 ● ● ● 移动通信室内信号覆盖系统 ● ● ● 用户电话交换系统 ⊙ ● ● 无线对讲系统 ⊙ ● ● 信息网络系统 ● ● ● 有线电视系统 ● ● ● 公共广播系统 ● ● ● 会议系统 ● ● ● 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 ⊙ ● ● 建筑设备管理系统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 ● ● 建筑能效监管系统 ⊙ ● ● 公共安全系统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进行配置 安全技术防范系统 入侵报警系统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 出入口控制系统 电子巡查系统 访客对讲系统 停车库(场)管理系统 ⊙ ● ● 安全防范综合管理(平台)系统 ⊙ ● ● 应急响应系统 ⊙ ● ● 机房工程 信息接入机房 ● ● ● 有线电视前端机房 ● ● ● 信息设施系统总配线机房 ● ● ● 智能化总控室 ● ● ● 信息网络机房 ⊙ ● ● 用户电话交换机房 ⊙ ● ● 消防控制室 ● ● ● 安防监控中心 ● ● ● 应急响应中心 ⊙ ● ● 智能化设备间(弱电间) ● ● ● 机房安全系统 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进行配置 机房综合管理系统 ⊙ ● ● 注: ● — 应配置; ⊙ — 宜配置; ○ — 可配置。 信息化应用 系统的配置应满足行政办公建筑办公业务运行和物业管理的信息化应用需求。 信息接入系统应根据办公业务的需要,将公共信息网及行政办公专用信息网引人行政办公建筑内。 行政办公建筑内应根据信息安全要求或其业务要求,建立区域移动通信信号覆盖或移动通信信号屏蔽系统。 用户电话交换系统应满足行政办公建筑内部的电话通信需求。 信息网络系统应满足行政办公业务信息传输安全、可靠、保密的要求,并应根据办公业务和办公人员的岗位职能需要,配置相应的信息端口。 有线电视系统应向 会议、接待等功能区域提供本地区电视节目源。 会议系统应根据所确定的功能配置相关设备,并应满足安全保密要求。 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应满足行政办公建筑使用及管理的需求。 7 旅馆建筑 旅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应满足旅馆业务经营的需求。 2 应提升旅馆经营及服务的质量。 3 应满足旅馆建筑物业规范化运营管理的需要。 旅馆建筑智能化系统应按。智能建筑设计标准20xxword版
相关推荐
3. 拌制采用先加水后加粉的机械搅拌方法,严格按照粘结剂的需水要求进行搅拌, 达到搅拌均匀,无粉块等,拌好的粘结剂应静置 5 分钟左右再进行搅拌后方可使用。 4. 拌制后的粘结剂在使用过程中不可再加水拌制使用。 拌好的料应注意防晒避风,以免水份蒸发过快而出现表面结皮现象。 5. 如搅拌桶内的材料放置时间过长,出现表面结皮及部分硬化时,则桶内材料应当作废料处理。 七、 用粘结剂粘贴聚苯保温板 1.
原水泵基础平台高度不合适,需用风镐剔除,并下卧 适当深度 ,只保留地脚螺栓。 { 2}、将过渡基础安装在原地脚螺栓上,根据现场情况进行超平找正。 { 3}、上紧地脚螺栓,并对过渡基础 进行 灌浆填充。 { 4}、将 新 水泵 起吊安装在过渡基础上,穿好地脚螺栓。 { 5}、将新电机起吊安装在过渡基础上,穿好地脚螺栓。 { 6}、根据安装要求对电机及泵的联轴器进行超平找正, 保证两轴在同一水平线上
逆流 □横流 □低噪声 □超低噪 □玻璃钢 □不锈钢 型号: 冷却塔冷却水量: □ 合适 □偏大 □ 偏小 □ 应 调整; 冷 却塔组合为 吨 x 台, 总冷却水量为 吨; 冷却水泵选型 □ 合适 □ 不合适应 调整 □ 中标产品 □ 非 中标产品 冷却水泵选型: 冷却水泵选用 台,其中 台备用, 单台流量为 m3/h,扬程为 mH20, 功率为 kw, 水泵形式为 □卧式 □立式 冷冻水泵选型
(3)、 遥控 :为达到无人值班或少人值班的目的,整个电力监控系统应具有遥控功能,以方便用户有选择的对楼内配电回路进行遥控;即使不使用遥控功能一般也都会预留遥控功能。 (4)、 通信口 :组成电力监控系统要求电力监控装 置一定要具有通信口,从而将整个监控装置通过通讯口与后台监控软件相连。 PMC530A 具有标准的 RS485 通讯接口并且支持 MODBUS 通讯协议。
外探测器、燃气探测器、感烟探头、紧急报警按钮。 在每个住户家里都设置一个报警控制器。 它能连接五路报警源(即五路防区),这样可以把门磁、红外探测器、燃气探测器、感烟探头等不同的探头接到不同的防区,以保证报警时能明确区分是哪一路报警。 入园识别系统在“南方花园智能化住宅小区”的园区大门入口处,设有居民入园时确认身份用的智能门禁系统和供车辆进出识别用的停车场管理系统。 当人员进出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