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就业处年度工作总结内容摘要:

,随《新生录取通知书》一并寄发给新生。 ④录取场面向部分考生开放是宣传学校规范录取环 节的有益尝试。 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武警值守录取场地,以净化录取工作的外部环境与排除对招生录取过程的不必要干扰,但这同时又伴随了录取工作的“神秘感”乃至校内也有不少的误解。 今年我们特邀部分基层招办主任、边远地区考生代表及其家长或班主任在我省“二本”录取期间进入学校录取场,对于揭开学校招生录取过程神秘的面纱,宣传学校规范的录取环节与广泛接受社会监督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并具有积极的意义。 ,认真开展生源情况分析,为学校探索人才培养新思路和来年招生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充分发挥网上录取的优势,利用 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对今年新生情况进行较全面的分析,如新生的志愿分布、地区分布、中学分布、各专业志愿情况、各省分数情况分布、选考科目情况等,并进行科学归类和整理,印发给各学院(校区)及有关部门,为探索人才培养新思路和来年招生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四、思考与建议 通过对 2020 年招生工作的回顾与总结,我们在继续招生工作现有做法的同时,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 ,以创新的思路,改革的精神,继续按照“稳定规模、提升质量”的指导思想做好招生方面的各项工作; 生源基地,改善生源结构; 、省教育考试院对我校在招生计划、宣传和录取等方面的支持; ,继续加强监管力度,真抓落实;。 对近年来招生录取中考生志愿填报不理想的专业,在来年的计划分配上进行适当调整;同时,继续坚持年度招生计划安排与毕业生就业情况适度挂钩,对就业率偏低的专业应该严格控制或减少招生规模。 ,加强招生工作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化办公手段提高工作效率。  就业工作 2020 年是我国极不平凡的一 年,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使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另一方面是我国建国六十周年和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确保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平稳推进意义深远,责任重大。 为此,我们按照“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首位”要求,继续坚定不移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政策和措施,以招生就业处为工作主体,各部门通力合作,各学院扎实工作,围绕着力提高毕业生核心竞争力,构建毕业生就业工作长效机制,创新举措,不断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本着稳定我校毕业生较高就业率的同时努力提升就 业质量,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今年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 2020 年 11 9 月 30 日,全校 2020 届毕业生就业率为 %,有效维护了社会和学校稳定,促进了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 一、 2020 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① 2020 届毕业生人数及其构成 今年我校派遣毕业研究生、本专科毕业生共计 16527 人,其中毕业研究生734 人、本科毕业生 10205 人、专科毕业生 5588 人。 生源来自全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其中四川籍生源 12139 人,占毕业生总数的 %。 ② 2020 届毕业生就业率情况 截止 2020 年 11 月 30 日,全校已就业毕业生 15083 人,就业率为 %。 其中,已就业毕业研究生 640 人,就业率为 %;已就业本科毕业生 9413 人,就业率为 %;已就业专科毕业生 5030 人,就业率为 %。 其中,师范类各专业毕业生人数 2723 人,就业率为 %;非师范类各专业毕业生人数 13804人,就业率为 %。 ③ 2020 届毕业生就业形式分布 我校 2020 届毕业生就业形式分布为:签约毕业生 13682 人,占毕业生就业人数的 %;升学出国学生 1039 人,占毕业生就业人数的 %;灵活就业学生 281 人,占毕业生就业人数的 %;自由职业或自主创业学生 81 人,占毕业生就业人数的 %。 ④ 2020 届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 我校 2020 届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为:在成都市就业 4344 人,占毕业生就业人数的 %;在四川省(不含成都市)就业 6673 人,占毕业生就业人数的%;在其它地区就业 2975 人,占毕业生就业人数的 %;在西部地区(不含四川省)就业 419 人,占毕业生就业人数的 %;在重庆市就 业 256 人,占毕业生就业人数的 %;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就业 265 人,占毕业生就业人数的%;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就业 151 人,占毕业生就业人数的 %。 ⑤ 2020 届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 2020 届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为:在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及其它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12271 人,占毕业生就业人数的 %;在以中学为主的其它教学单位和高等学校就业 1915 人,占毕业生就业人数的 %;在政府部门、金融、卫生、科研等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就业 778 人,占毕业生就业人数的 %;在各类基层就业专设项 目就业 600 余人,占毕业生就业人数的 %。 从 2020 年 10 月至 2020 年 7 月,学校招生就业处举办大型供需见面会 2 场,分别有 320 余家和 360 余家单位参会,分别提供需求岗位达 4500 余个和 6000余个;以校园招聘形式直接接待用人单位 700 余家,提供需求岗位 7000 余个;通过用人单位来信来函、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网站注册登录以及我们在全国各大人才招聘网上搜索转载,供学生自主求职联系的单位有 1060 余家,提供需求岗位 8000余个,各学院根据专业特点自行联系为学生提供的需求岗位 4000余个。 各类需求岗位总量约 29500 余个,全校供需比达到 ︰ 1。 从我校获取的 29500 余个需求岗位情况看,主要体现为: ①本年度用人单位需求信息仍然比较旺盛,保持了供求总量的基本平衡,为我校 2020 届毕业生提供了充足的求职择业岗位。 ②中小私营企业、三资企业及其它非公有制企业等企业单位是用人需求的主 10 体,约占我校提供的需求岗位的 75%左右;国有企业、行政事业及党政机关等其他单位的用人需求不大,所占比重仅为需求总量 25%左右,且国有企业、行政事业及机关等其他单位的用人需求主要以中小城市基层需求为主。 ③提供的需求岗位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表现在需求层次呈两极趋势,专业学科之间不平衡,要求的条件更加严格等方面。 在 29500 个需求岗位中,从事研究、管理的高层次人才和从事基层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需求较大,带来我校只有为数不多的毕业生能满足高层次人才需求,更多基层应用型岗位我校毕业生又不愿屈身以毙;岗位需求的学历层次大幅提高,以前仅需一般本科生就能胜任的职位,现在需要优秀本科及以上学生从事,仅需农民工或高中生就能胜任的岗位,现在需要专科及一般本科学生从事;许多单位要求的需求附加条件更过苛刻,如二等奖学金获得者、学 生党员、学生干部、奖学金、英语六级证书、计算机资格证书等,也有的对毕业生生源地区、性别做出了局限性要求;专业学科需求不够平衡,电子类、财会类、营销类以及语言类等专业岗位需求量较大,新型学科和个别传统学科岗位需求较少。 我校 2020 届毕业生就业特点依然明显,主要表现为: ①毕业生就业率上升 就业质量基本持平, 2020 届毕业生就业率较同期增长了近 4 个百分点,升学出国深造毕业生比率较同期增长了近 2 个百分点,到中学、高等学校、政府部门、金融、卫生、科研等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就业的毕业生比率 基本接近 2020 年的同期水平。 ②就业地域依然较集中,较 2020 年相比四川省内、尤其是成都市依然是毕业生就业的主体,省外则主要分布在重庆市、云南省等毗邻西部省市,以及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一带。 ③就业行业依然不够均衡,师范类毕业生就业以教育行业为主,每年到教学、科研等事业单位工作的学生占绝大多数;非师范类毕业生虽然有不少通过公招考试进入政府部门及金融、卫生等事业单位且比例依然不大,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及其它各类非公有制企业仍然是其就业的主体。 ④基层就业扩大,通过参加“四川省委组织部选调”、“特岗 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干部”计划、“农村教育硕士”等项目的毕业生共有 600 余人,前往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人数比2020 年大幅增加。 ⑤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就业情况差距较大,从总体来看研究生就业率低于本科生近 4 个百分点,低于专科生近 3 个百分点;从就业质量来看研究生和本科生就业质量普遍好于专科毕业生。 ⑥自主创业人数明显增加,虽大多以生存性创业为主,但引导在校学生积极创业成绩显著,毕业生就业去向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 2020 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主要做法及成效 2020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 611 万人,我省高校毕业生达到 28 万余人,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加上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用人单位缩减用人需求,2020 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巨大压力,任务艰巨。 学校本着对国家、社会、毕业生负责,做到了思想认识到位、责任目标到位、措施落实到位、配合保障到位,各部门各学院通力协作、尽百分之百的努力,认真抓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实现了毕业生最大限度地就业 ,取得了既定成效。 11 1. 以构建长效机制为根本,不断加强制度建设 ①建立了清晰的就业工作目标机制。 为了切实加强对 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提高各学院对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确保学校最终就业目标的实现,学校制定了《 关于下达 2020 届毕业生阶段性就业目标的通知》(校字 [2020]80 号) ,确定了各学院的阶段性就业目标。 学校要求各学院围绕既定阶段性就业目标 建立目标责任制,这样既对工作目标进行了分解,又确立了各个阶段的工作重 点,明确了努力方向,从而确保了我校今年毕业生各阶段及最终就业率既定目标的如期达到。 此外,学校采取定期通报各学院就业率的办法, 将就业工作的业绩成效与各学院、各层面的工作挂钩,科学制定考评机制和奖惩制度, 充分调动各 学院领导、教职员工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服装学院、历史旅游学院、舞蹈学院、体育学院、政治教育学院等学院根据目标分解的要求将毕业生就业指导、就业推荐、用人单位及岗位的引进等分包给各科室和学院教职员工并配套制定系列激励和目标考评制度,鼓励教职员工为实现既定目标做出努力。 ②建立了完善的就业工作保障机制。 学校党政领导一直非常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成立了以分管校领导为组长的“ 2020 届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确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工作原则,进一步将“全员就业观”融入到平时的就业工作中去,继 续实行“一把手”工程的校院两级管理制度,积极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体制向学院延伸。 各学院也专门成立了以院长或书记任组长,副书记任副组长, 副院长、毕业年级辅导员、班导师等共同参与的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完善了 “院长主管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学院教职工全员参与”的学院就业工作管理体制。 领导小组通过协调和动员各方力量,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就业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