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分析—量价理论内容摘要:

走势。 一旦股价跌破十日均线,则显示强势已经改变,将进入中期整理的阶段。 因此,当你握有一只强势股的时候,最好是紧紧盯住股价日 K 线图。 在日 K 线一直保持在十日均线之上,可以一路持有;一旦股价 以长印线或盘势跌破十日均线,应立即出货,考虑换股操作。 盘整完成的股票要特别注意,理由是其机会大于风险。 盘整的末期成交量为萎缩,代表抛盘力量的消竭。 基本上,量缩是一种反转信号,量缩才有止跌的可能,下跌走势中,成交量必须逐渐缩小才有反弹的机会。 但是,量缩之后还可能再缩,到底何时才是底部呢。 只有等到量缩之后又是到量增的那一天才能确认底部。 如果此时股价已经站在十日均线之上,就更能确认其涨势已经开始了。 所以 ,基本上我们应重视的角度是量缩之后的量增 ,只有量增才能反映出供求关系的改变 ,只有成交量增大才能使该股具有 上升的底部动量。 在盘局的尾段 ,股价走势具有以下特征 : 1:波动幅度逐渐缩小 . 2:量缩到极点 . 3:量缩之后是量增 ,突然有一天量大增 ,且盘出中阳线 ,突破股票盘局 ,股价站在 10日均线之上 . 4:成交量持续放大 ,且收中阳线 ,加上离开底价三天为原则 . 5:突破之后 ,均线开始转为多头排列 ,而盘整期间均线是叠合在一起 .。 二、 成交量在骗人东西中的地位,从来就是辅助性的,它不能作为直接决策的依据,很多人认为我们有意冷落成交量指标,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骗人东西追求的是投机的效率,如果成交量的指标可以提高我们的投机效 率,我们为什么不把它放在我们的工具箱里呢。 相反如果它不能给我们带来效率我们又何必应用它呢。 请看,这是成交量的表现,价格在跌到1311点时的表现,在它的前一日,成交和价格创出了新的低点,次日价格继续创新低的时候,成交却有所回升,在这个时候我们是否可以根据它来判断大盘出现了转折呢。 如果这个特征代表了大盘的一个主要转折特征,那么请看图二却给了一个完全相反的表述,这里价格创了新低成交并没有回升。 相反当价格继续向上的时候成交却进一步萎缩,直到价格穿越了传统形态W底的颈线,成交才出现快速放大。 成交量具有先天的滞 后性,不要相信量在价先的聒噪。 必须明确一点,成交量是价格的 “衍生物 ”,市场资金是对价格的追捧 ―― 竞买或者竞卖形成了价格的波动,而不是对成交量的追捧,因此,成交量首要的功效在于甄别市场的容量,和市场的流动性。 除此以外,它对一些拐点的有效性的验证存在一些功效,但是这种功效到底有多大,我们还不能从根本上加以确定。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欣喜地看到了一些事实,这些事实带给了我们一些线索,但是乐观前面要加上谨慎二字。 在一个拐点出现的时候,那么这个拐点的基准日,倾向于成交量萎缩。 我们通过对10年来一些重要的大盘的转折 点的研究,发现这种情况屡屡出现,其概率在80%以上。 这种情况说明当拐点降临的时候,市场人气是极端低迷的,市场中大多数的人心怀绞痛,他们在这个时刻对市场形成了一致性的看法,这种悲观情绪在肆意的蔓延,在不断地打击着每一个参与者,而这些参与者在市场中的表现就是被动性 “拒绝交易 ”,这就是成交低迷的原因。 但是一旦市场出现了转机,人们的眼球就会立刻被吸引过来。 没有准备的人会吃惊,会关注,会等等看。 经验丰富的人,会立刻介入,而职业交易人则会全仓而动。 这样价格便会持续上升,直到观望的人介入全仓者退出,而留在图表上的则是 放大的成交量和远离拐点的价格。 三、股市中长说 “量在价先 ”什么都会骗人,唯有成交量不会骗人。 但笔者以为低迷的成交量才不会骗人,尤其是 “地量见地价 ”是较为真实的。 但为什么在股市中运用确有偏差呢。 主要是其忽略了成交量的质变标准,笔者的经验是,只有成交量放出,确认前期是地量,方才确认地价的成立。 成交量的改变将是趋势反转的前兆。 基本上我们应重视的观察角度是量缩之后的量增,只有量增才反应出股票供 6 求关系改变,只有成交量增大才可能使该股有上升的底部动量。 而此时股价也处在盘局的末端,其股价走势具有以下特征: ( 1)波动幅度逐渐缩小。 ( 2)量缩到极点。 ( 3)量缩之后量增,突然有一天量大增,且盘出中阳线,突破股票盘局,股价站在 10 日均线之上。 ( 4)成交持续放大,且收阳线,加上离开底价三天为原则。 ( 5)突破之后,均线开始转为多头排列。 而盘整期均线叠合在一起。 但在实际使用中,投资者又遇到了放量之后的缩量、股价持续调整的情况。 由于日线图表上容易产生骗线,笔者常运用周线成交量及月线成交量。 许多投资者害怕错过底部介入时机,实际上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底部的形成是相当复杂的。 所以,在周月线图表上确认股票的地 价地量时介入,仍有较为丰厚的利润。 四、股谚云:天量天价,地量地价,说的是从成交量的大小可看出股价所处的位置高低。 一般来说,成交放出巨量时,股价往往处在相对高位;成交极度萎缩时,说明股价已跌至相对低位,这对短线操作者寻找买点特别有效,假如某股在一段时间内成交量逐步萎缩,当量无法进一步萎缩时,往往意味着股价将止跌。 至于萎缩到什么程度,这没有确定的标准。 一般来说,热门股成交量处在 1 个月来的最低水平时,阶段性低点随时有可能出现,如韶钢松山 (000717)5 月份之后成交量逐日萎缩,至 6 月 10 日当天成交仅 3500 万 ,为一个多月以来的最低水平,第二天当拉出一根长阳线。 农产品 (000061)正常时 1 天成交数千万元,到 6 月10 日仅成交量 241 万元,阶段性低点出现。 招商银行 (600036)自 4 月中旬开始下跌,成交量同步萎缩,至 4 月 25 日缩至 亿,当天股价见底; 5月 21 日、 6 月 10 两天成交都低于 2亿元,事后证明这两天也是短线低点。 新钢钒 (000629)6 月 4 日放出 1 个多月来的最大量 亿,当天创出近期高点 元,而 6 月 10 日仅成交 1072 万元,当天的 元几乎也是近期的一个阶段性低点。 短短几天,成交量出现巨幅变化, 股价波段幅度也超过 10%。 可见,短线操作可根据量的变化来寻找买卖点,使用时还需注意几点: 该方法对捕捉热门股的买点较为合适,特别是前期的热门股出现阶段性调整之后,往往有再起一波的机会,此时即可观察成交量的萎缩情况,一旦量能创出近期的新低,说明阶段性低点可能已经来临,而对冷门股、处在下跌趋势的个股,则不适宜用此法,这些个股有可能出现成交一再萎缩而股价依然未止跌的情况,参考价值不大。 缩量之后出现的低点不一定是重要底部,有时仅仅是阶段性的低点。 因而只适宜寻找短线低点。 对重要底部的寻觅,还需结合其他方 法来进行综合研判。 五、在大盘分析中 ,成交量确实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技术指标中也有不少指标与成交量有关 ,如能量线 (OBV)、容率比率 (VR)、威廉变异离散量 (WVAD)、聚散指标 (A/D)、主力进出指标 (MFI)等等 ,不胜枚举。 但我觉得这些指标在分析大盘时作用有限 ,远不如单位量指标来得实在。 该指标计算比较容易。 先计算当天 (或本周 )价位变动的幅度 ,然后用成交量去除以该幅度就是单位成交量。 它的统计意义就是每变动一个百分点的价位所花费的成交量。 六、我们知道 ,当价位滞涨时往往预示着下跌的来临。 那么什么是滞 涨 ?这是一个比较含糊的概念。 可以把它简单地理解为价格上涨缓慢 ,但这样解释过于片面 ,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价格尽管上涨幅度很小但并不一定会下跌。 这种研判的片面性就在于研判者忽略了成交量这一重要因素。 实际上涨幅缩小以后的走势几乎完全取决于成交量 ,如果成交量不大甚至很小 ,价位仍将上涨 ,但反之成交量很大的话则下跌趋势形成。 但问题还在于它的相对性 ,如上涨一个百分点 ,20 万股的成交量相对 100 万股的成交量来说就是很小。 现在问题就转化为必须同时研判涨幅和成交量两个因素 ,而单位量则正好是兼顾两者的技术指标。 七、 “以慢打 快 ”是指既然日成交量放大到最大,则此情形的中线走势应看好。 慢是庄家的慢,庄家在上攻受阻后并不急于次日立即展开新一轮拉升和在较高价位收集更多的筹码,而是等待股价回落逐渐企稳后,再徐图进取、展开升势。 在日成交量最大、最后的时间内介入者可能要忍受一段时间股价回落的煎熬。 买入后立即获取投资收益的可能性较小。 但此类型由于最终的结果是股价假以时日必将向上,因此只要有耐心,仍是可以获得较好的收益的。 举例一,桂柳工(000528)在2020年2月28日的走势。 7 该股在中价区5元附近企稳后于2月23日、2 4日、25日连续上升,成交量放大明显,2月28日,该股放量收阳线,日成交量为1743万股,创出半年来的最大成交量。 其股价是走平步青云型呢,还是以慢打快还是反弹走势呢。 判断方法为其后几日的走势。 5月29日该股缩量收阴,触及阳线实体一半,这在大多数平步青云型的走势中较为罕见,3月10日再次下挫,吃掉28日的阳线,成交萎缩过快,亦与平步青云型不符。 因而有进一步向 “以慢打快 ”型演化的可能性,因此,操作策略即为只看不动,在3月17日该股方止跌企稳。 但由于在3月1日。 6月1日的股价运行中,始终未能站稳日成交量最大即 2月28日的最高价,因此原则上,对其走势即应一直观望,直到5月26日冲过2月28日最高价回调后仍站稳6.04元之时方介入。 此例体现了 “以慢打快 ”的鲜明特点,即2月28日确为大资金介入,这从6月末之时可证实。 但我们发现,如果你在2月28日。 6月末之前介入该股的话,短线获利极为有限,因为你买入股票之时正处于庄家 “以慢打快 ”的蓄势上攻阶段,洗盘非拉升,忍受庄家的折磨甚至在拉升前出局就情有可原了。 举例二,豫白鸽(000544)在2020年2月17日的走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