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工作调研报告内容摘要:

3000 多平方米检测试验大楼一幢,检测试验参数在逐步完善阶段,见证取样送检,不合格台帐管理制度落实较好;相比之下,B 市检测中心办公试验环境较差,租用楼房开展试验检测试验工作,检测试验参数较少,见证取样送检及试块标养工作欠缺(主管部门也未做要求)。 下表是省检测二站、合肥市、马鞍山市、阜阳市、黄山市、桐城市、歙县、太和县等检测中心的机构基本情况: 机构名称 省检测二站 合肥市 马鞍山中心 阜阳中心 黄山中心 桐城中心 歙县中心 太和中心 (人)中级以上职称人数 在册员工总数 4265 1255 840 1341 714 1120 26 415 )(试验室面积总建筑面积 2m 35004500 30006226 25003000 1380 300800 450 135270 280400 检测试验参数(个) 39 类394个 21 类149个 20 类140个 30 类173个 12 类66 个 19 类112 个 9类 46个 — 不少试验室检测试验仪器配备和试验设施环境不符合检测试验参数要求, 例如用大吨位万能试验机试验小直径钢筋,标养室养护能力与试验室试验任务不匹配等现象,在县级 5 检测机构较为普通。 检测机构体制弊端影响机构的健康发展。 市、县检测中心隶属于建管(设)局或质量监督站,其弊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不断凸现出来。 首先是:检测市场垄断,受利益驱动,行政主管部门必然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和市场主体,设置行政壁垒,排斥外来机构分割市场,造成地区封锁,阻碍市场竞争机制形成,阻碍检测资源的自由流动,垄断结果是自己的机构无忧患意识,服务的态度和质量的下降,甚至引发腐败现象滋生。 其次是:市、县级检测机构法人治理结构缺失,机构畸形发展,如不与市场挂钩盲目扩大机构规模(如建造检测大楼等)造成规模不经济,投入产出产生反差,二是检测中心人事、用工、分配不能自主,检测人员收入不与技术、劳动等挂钩,造成员工积极性不高,阻碍机构健康发展,再次是:机构自我发展动力源泉缺失。 检测机构低水平重复建设。 ,本次调研中发现各家检测机构的面孔千篇一律,没有自身特色,专项检测项目开展较少。 例如黄山市建设系统开展常规检测工作单位有:屯溪 3家,各区县不少于 1 家开展。 检测项目基本上是水泥、骨料、砖、砌块、砂浆 、混凝土、钢材等,而象其它常用材料陶瓷砖、瓦、混凝土外加剂、建筑涂料、铝合金门窗等无一家可检测。 检测队伍总体素质不高,我省目前检测队伍以低学历没有相关设计、施工、质量管理方面经验的学生居多,工作责任心不强、检测行为不规范,弄虚作假现象时有发生。 监督检测机构多数为事业单位,人员为事业编制,人员的进出受许多条条框框的约束,流动性差,人员的专业配置和检测业务的需求不甚匹配。 由于监督机构的保护,检测机构的业务处于垄断地位,检测项目追求大而全,内部缺乏技术竞争和创新机制,检测人员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意识不强, 人员知识老化并长期处于机构的低水平的重复工作中,导致检测机构学习和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特别是技术含量较高的检测业务,如地基基础检测、室内空气环境质量检测等,检测机构为这些检测业务配置的检测人员大多是转岗人员,专业不对口,经过短期培训上岗,造成了检测机构检测人员相对检测业务整体技术素质不高的现状。 各地竣工备案门槛高低不一,对技术标准中的工程验收有关检测试验要求的执行随意性大,很多地方室内环境、混凝土外加剂、面砖的粘结强度、植筋的拉拔试验,钢结构焊缝等重要检测项目没有开展,分析原因是:本地检测机构没有开展这 些项目的检测,另一方面行政主管部门长期不做要求,质量监督机构没有把提高质量监督水平与搞好检测机构发展结合起来,没有为检测机构发展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和扶持政策,致使一些检测机构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下。 6 有不少企业试验室有一定规模,但企业试验室内部管理存在较多问题,一是不合格项目台帐大多未建立,二是弄虚作假现象较严重,三是低价承接任务,签订工程项目检测合同,少数企业试验室,应委托方要求,要什么报告,出什么报告,应是个别现象。 检测工作存在的弄虚作假、串通作假、重复检测、违规承诺等问题除了与检测机构受 经济利益驱动、少数检测人员的道德水准低下以及来自建设、施工和监理形成的“利益共同体”的干扰等因素有关方外,以下几方面因素供大家一起探讨: 质量控制资料齐全是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能顺利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