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办法内容摘要:

称粒径 177。 2%,最大粒径误差为零;普通沥青混凝土油石比的误差应为 177。 %。 前台应 进行逐盘在线监测和总量检验,计算机采集、计算的数据图表必须随工程档案存档。 拥包 在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时,要控制细集料的用量,细集料不可偏多,并严格控制沥青的用量。 ,透层、下封层完成后应尽快进行沥青面层的摊铺,沥青面层间应均匀洒布粘层沥青,确保上下层粘结。 其余同。 施工接缝明显 在同一个路段中,应采用同一料场的集料,避免色泽不一;上面层应采用同一种类型级配,混合料配合比应一致。 ,上下层纵缝应错开 15cm(热接缝)或 30~ 40cm(冷接缝)以上。 横向接缝上下层应错开 1m以上。 快车道、主干道应采用两台以上摊铺机联合作业,每台摊铺机的摊铺宽度不宜大于 6m,上面层应采用多机全幅摊铺,减少纵向接缝。 不足部分。 当用切割机切除时,宜在当天混合料冷却但尚未结硬时进行。 切割应切线顺直,侧壁垂直,清扫碎粒料后,涂刷 0. 3~ 0. 6kg/ m2粘层沥青,然后再摊铺新料,并掌握好松铺系数。 施工中及时用三米直尺检查接缝处平 整度,如不符合要求,应在混合料未冷却时进行处理。 纵横向接缝须采用合理的碾压工艺。 在碾压纵向接缝时,压路机应先在已压实路面上行走,碾压新铺层的 ~ ,然后压实新铺部分,再伸过已压实路面 ~。 接缝须得到充分压实,达到紧密、平顺要求。 ,路面结构各层次接缝应错开、垂直。 、通道等构造物接头以及检查井、超宽部位的压实,应特别注意接缝平整度的控制,避免造成跳车。 监理 监理人员应对沥青混 凝土原材料及混合料相关试验加强见证检测,对配合比设计进行严格的审查,对生产配合比验证应全过程旁站。 ,对配合比、温度、厚度、摊铺、压实及外观质量进行检查和平行检测,对相关试验进行见证。 发现质量异常及时要求整改,并跟踪检查。 7 检查井盖框破损、井周路面损坏或沉陷防治的技术措施 雨、污水及其它各类专业管线检查井位置的设置宜按人行道、慢车道、快车道的次序设计摆放,应避开公交港湾和交叉口,尽量避开快车道;雨、污水管同槽设计时,检查井设置 应充分考虑卸荷板间隔净距大于 10m,确保路面基层的整体性。 井室基础应根据地质勘察报告情况设计,勘察、设计单位应参加地基验槽,当现场地质情况与原设计不符时,设计单位应及时变更设计。 检查井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检查井或其它整体性好、强度高、闭水理想、工艺先进的检查井。 、砂石,宽度应不小于。 施工图设计应明确不同位置井盖框的等级,绘制检查井盖框安装大样图。 宜在路面基层位置设置与基层等厚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卸荷板,分散应 力,减小井周沉降和井周路面的损坏。 卸荷板设双层钢筋网及角隅钢筋,井盖框选用的型号、材质应符合设计要求,行业标记明显,道路上的井室必须使用重型井盖,安装采用膨胀螺栓与卸荷板固定,对卸荷板与基层之间的接缝应进行应力吸收、隔离等形式的防反射裂缝设计。 施工单位应严格按图施工,变更均应经原设计单位确认。 施工前应对井盖框、防反射裂缝材料、钢筋等半成品、原材料进行进场报验并复试。 检查井基础与管道基础应同时浇筑,混凝土基础施工缝应设置在平基位置,必要时在接缝处设置补强钢筋。 管道穿过井壁的施工应符合以下要求:化学建材管道宜采用中介法与井壁洞圈连接;金属类压力管道,井壁洞圈应设套管,管道外壁与套管的间隙应四周均匀一致,其间隙宜采用柔性或半柔性材料嵌密实;接入管道管径大于 300mm时,对于砌筑结构井室应砌砖圈加固。 检查井周围路基回填应与沟槽回填同时进行,宜先从井周开始向沟槽方向回填。 井周回填压实时应沿井室中心对称进行,回填土粒径不大于 2cm,分层压实 厚度不大于 15cm。 未设置钢筋混凝土卸荷板的检查井周围路面基层施工宜采用反挖法施工,反挖法施工应在同标高基层压实结束后立即进行。 现浇钢筋混凝土卸荷板施工应采用反挖法施工,反挖法施工应在同标高基层基本成型后才能进行,卸荷板钢筋尺寸应与反挖槽匹配,卸荷板标高、横坡应与基层一致,接茬密实、平顺,卸荷板未达到设计强度不得开放交通。 沥青混合料下面层施工时,井口以同口径钢板覆盖,摊铺完后移除钢板,井口修边后安装井盖框,井盖框应逐只精确调整标高、横坡,使之与设计相符,盖框标高调整 应使用金属垫片固定。 固定井盖框的混凝土宜采用早强混凝土,当采用普通混凝土时,沥青混合料上下面层施工应间隔一定时间( 1天以上),以确保固定井盖框的混凝土达到足够强度。 监理应加强对检查井通病防治方案的审查和原材料、成品、半成品质量的见证检测。 施工中应加强卸荷板、检查井基础、井身、井周回填、管道与井身连接、卸荷板与基层连接、检查井盖框与井身连接等过程施工质量的现场旁站监理。 沥青混凝土上面层施工时,应严格检查井周沥青混凝土压实度、井盖框固定是否稳定、井框与路面接 茬是否平顺。 发现问题应随即责令施工单位整改。 8 桥头跳车防治的技术措施 、透水性好的填料,或采用强度较高的工业废渣,优先选择轻质填筑材料(如粉煤灰等)。 搭板与沥青混凝土路面连接处应增设变厚式水泥混凝土埋板。 搭板与水泥混凝土路面连接,应将连接处混凝土路面板改为变厚式。 合理确定回填范围。 台背填土顺路线方向长度 ,应自台身起 ,顶面不小于桥台高度 加 2m,底面不小于 2m,拱桥台背填土长度不应小于台高的 3~ 4倍 ,锥坡填土应与台背填土同时进行。 台背回填土压实度按以下标准执行:快速路、主干道应不小于 96%,次干路、支路应不小于 95%。 、新技术,可采用加筋粉煤灰填筑、柔性桥台、路桥一体化设计等;对于软基处理,可采用换砂法、超载预压、真空预压、塑料排水板、粉喷桩复合地基等。 、软土地基处理的设计应予加强。 设计应提供路基沉降稳定的指标。 高填方路基除应选择优质填料外,宜设置土工加筋材料,对填料宜掺低剂量 的石灰、水泥、土壤离子稳定剂等进行稳定。 ,台背填土宜与路基填筑同步进行。 台背回填应分层压实,一般每层虚铺厚度不大于 20cm,应在桥台背墙或明显处标明高度逐层填筑,逐层碾压、逐层检测。 ,检查频率为每 50m2检测 1点,不足 50 m2时至少检验 1点,每点都应合格。 台背回填路基应挖成台阶,一般情况下,台阶宽度不小于 1m,每级台阶高度不大于。 回填处如有泄水孔或其他构筑物时,必须设置碎石等反滤层。 施工所用机具 应适应回填操作空间,若不适宜采用大型压路机碾压时,应尽量采用小型手扶振动夯或手扶振动压路机压实。 对高填方、软基处理应进行沉降观测;施工应控制填筑速率,路基沉降稳定、符合设计要求后,才能进行下一分项施工。 监理 检查桥台回填材料是否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 检查桥台回填材料每层虚铺厚度、压实遍数及碾压步骤是否符合要求。 对台后回填压实度、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及沉降观测进行见证。 9 沟槽处路面沉陷防治的技术措施。 对地质情况不符合设计要求的,提出相应地基处理措施。 设计中应明确,所有管道必须全数进行相应的功能性试验(如压力管道的水压试验、无压管道的闭水或闭气试验、化学建材类管道的变形量检测等)。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沟槽回填材料。 设计中应明确沟槽各回填部位的压实度要求。 、双壁波纹管等化学建材类管道,设计中应明确管材的环刚度要求,且管顶设计覆土层厚度不得小于 0.7m(不含道路结构层),当达不到 ,应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当雨水支管处于道路基层内时应设计 360176。 混凝土包封;对于宽度小于 50cm、管顶距离路面基层顶面的回填高度小于 30cm的过路沟槽,应使用素混凝土或级配砂石回填;对于宽度为 ~ 2m的沟槽回填土应掺灰或水泥进行稳定。 沉降措施。 ,宜采用 3%~ 5%的低灰剂量进行砂化。 9. 2 施工 闭水试验前,所有支管均应预留到位,尽量避免出现闭水 试验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