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简答题内容摘要:
房屋结构在地震运动作用下的扭转效应可忽略不计 为考虑长周期高振型的影响,《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当房屋建筑结构的基本周期时 ,在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取 再将余下的水平地震作用分配给各质点: 结构顶部的水平地震作用为和之和。 楼、屋盖自重,活荷载组合值(活荷载的一半)及上、下各半层的墙体、构造柱质量之和。 ,横向楼层地震剪力如何在各道墙之间分配。 ①刚性楼盖:按照各抗震横墙的侧移刚度比例分配给各墙体。 ②柔性楼盖:按各横墙的所承担的上部重力荷载 比例给各墙体。 ③中等刚度楼盖:采用刚性楼盖和柔性楼盖分配方法的平均值计算地震剪力。 ,不考虑楼板与钢梁的共同作用。 考虑到此时楼板和钢梁的连接可能遭到破坏。 答: ,从而使作用于整个建筑物上的水平地震力增大 ,使框架所承担的楼层地震剪力减小 : ,使框架居为第二道防线 如何确定结构的薄弱层。 根据楼层屈服强度系数确定,对楼层屈服强度系数沿高度分布均匀的结构,薄弱层可取在底层,对楼层屈服强度系数沿高度分布不均匀的结构,薄弱层可取其相对较小的楼层,一般不超过2-3处。 影响框架梁柱延性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框架梁延性及其耗能能力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纵筋配筋率、剪压比、跨高比、塑性铰区的箍筋用量。 砌体结构房屋的概念设计包括哪几个方面。 ( 1)建筑平面及结构布置 ( 2)房屋总高和层数符合规范要求 ( 3)高宽比符合要求( 4)抗震墙间距满足规范要求( 5) 砌体墙段的局部尺寸符合限值 “楼层屈服强度系数”的概念及作用是什么。 答:楼层屈服强度系数是指按构件实际配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的楼层受剪承载力和按罕遇地震作用计算的楼层弹性地震剪力的比值。 作用:判断结构的薄弱层位置。 什么是《抗震规范》“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① 小震不坏 在建筑物使用期间内可遇到的多遇地震(小震),即相当于比设防烈度低 度的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应保持弹性状态而不损坏,按这种受力状态进行内力计算和截面设计。 ② 中震可修 即在设 防烈度下,建筑结构可以出现损坏,经修理后仍可以继续使用,并保证生命和设备的安全。 ③ 大震不倒 当遭遇了千年不遇的罕遇地震(大震),建筑物会严重损坏,但要求不倒塌,保证生命安全。 所谓大震,一般指超出设计烈度 1~。 多道抗震防线的概念。 举例说明。 多道抗震防线: ( 1)一抗震结构体系,应有若干个延性较好的分体系组成,并由延性较好的结构构件连接起来协同工作。 如:框架 — 抗震墙体系是由延性框架和抗震墙两个系统组成;双肢或多肢抗震墙体系由若干个单肢墙分系统组成。 ( 2)抗震结构体系应有最大可 能数量的内部、外部赘余度,有意识地建立一系列分布的屈服区,以使结构能够吸收和耗散大量的地震能量,一旦破坏也易于修复。 2、简述确定水平地震作用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主要步骤。 ( 1)计算多自由度结构的自振周期及相应振型; ( 2)求出对应于每一振型的最大地震作用(同一振型中各质点地震作用将同时达到最大值); ( 3)求出每一振型相应的地震作用效应; ( 4)将这些效应进行组合,以求得结构的地震作用效应。 3、简述抗震设防烈度如何取值。 答:一般情况下,抗震设防烈度可采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地震基本烈度 (或与本 规范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对应的烈度值 )。 对已编制抗震设防区划的城市,可按批准的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进行抗震设防。 4、简述框架节点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 节点的承载力不应低于其连接构件的承载力; 多遇地震时节点应在弹性范围内工作; 罕遇地震时节点承载力的降低不得危及竖向荷载的传递; 梁柱纵筋在节点区内应有可靠的锚固; 节点配筋不应使施工过分困难。 5、简述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的震害情况。 答: 1. 共振效应引起。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简答题
相关推荐
g,感量。 秒表:精度。 万能角度尺。 (四)环镜条件 温度: 20~24℃ ;相对湿度: ≤ 75%。 (五)校验方法 用电子天平称量液限仪总质量,准确至。 锥尖磨耗:用液塑限联合测定仪测量。 锥尖夹角:用万能角度尺测量。 锥体下落时间:用电子秒表测量锥体下落至鸣迪声响时间。 (六)校验结果处理 校验结果符合技术要求为合格,合格者方可使用。 (七)校验周期 一年。 (八)附录 校验记录表格式。
177。 筛孔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筛孔偏差 最大值 结果 筛孔平均孔径 ( mm) 校验筛孔偏差 ( mm) 12 筛孔孔径( mm) 筛孔偏差要求( mm) 177。 筛孔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筛孔偏差 最大值 结果 筛孔平均孔径 ( mm) 校验筛孔偏差 ( mm) 结论: 校验人: 校验人: 校验日期: 下次校验日期:
规格 240 mm 115 mm 90 mm)砌筑,计算相应砌体工程综合单价费。 解 : (1)构造柱 (420) 工程量: (+0. 06) (1. 25 4+1. 375 4)=(m3) 综合单价费 (l)= (元 ) (2)圈梁(含过梁) (426) 地圈梁(含过梁): [54 +( 0. 24) 2] 0. 24 0. 24 =4. 12(m3) 一、二层圈梁: [54+( 0. 24)
1 kgfm 1 表注 牛 (顿 )米 千克力 米 七.速率单位换算表 速率单位 m/s m/min ft/min ft/s 1 m/s 1 60 1 m/min 1 1 ft/min 1 1 ft/s 60 1 表注 米 /秒 米 /分 英尺 /分 英尺 /秒 4 八 .温度单位换算表 九 .体积单位换算表 体积单位 m3 cm3 dm3=L in3 ft3 yd3 .(UK) .(US)
3. 资源条件评价 4. 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5. 厂址选择 6. 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 7. 原材料和燃料供应 8. 总图运输与公用辅助工程 27 9. 环境影响评价 10. 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11. 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12. 项目实施进度 13. 投资估算 14. 融资方案 15. 财务评价 16. 国民经济评价 17. 社会评价 18. 风险评价 19. 研究结论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