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水文学试题库内容摘要:

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 576mm,则多年平均流量为 [ ]。 a、 150m3/s b、 15 m3/s c、 74m3/s d、 18m3/s 59. 某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800mm,多年平均径流深为 400mm,则该流域多年平均径流系数为 [ ]。 a、 b、 c、 d、 60. 水量平衡方程式 vERP  (其中 P、 R、 E、 v 分别为某一时段的流域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和蓄水变量),适用于 [ ]。 a、非闭合流域任意时段情况 b、非闭合流域多年平均情况 c、闭 合流域多年平均情况 d、闭合流域任意时段情况 61. 流域中的湖泊围垦后,流域的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一般比围垦前 [ ]。 a、增大 b、减少 c、不变 d、不肯定 62. 流域中大量毁林开荒后,流域的洪水流量一般比毁林开荒前 [ ]。 a、增大 b、减少 13 c、不变 d、减少或不 变 63. 某闭合流域一次暴雨洪水的地面净雨与相应的地面径流深的关系是 [ ]。 a、前者大于后者 b、 前者小于后者 c、前者等于后者 d、二者可能相等或不等 64. 我国年径流深分布的总趋势基本上是 [ ]。 a、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b、自东南向西北递增 c、分布基本均匀 d、自西向东递减 65. 流域围湖造田和填湖造田,将使流域蒸发 [ ]。 66. 流域退田还湖,将使流域蒸发 [ ]。 67. 土层的包气带是指 [ ]。 68. 下渗率总是 [ ]。 、等于下渗能力 69. .田间持水量可以转化为 [ ]。 、散发水量 70. 某流域(为闭合流域)上有一场暴雨洪水,其净雨量将 [ ]。 ,高空气流运动的方向是 [ ]。 a. 指向高压一侧; ; ,围绕高压中心呈反时针旋转; d 与等压线平行,围绕高压中心呈顺时针 (七) 判断题 1 .计算时段的长短,对水量平衡计算原理有影响。 [ ] 2 .计算区域的大小,对水量平衡计算原理没有影响。 [ ] 3 .水资源是再生资源,因此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 ] 14 4 .河川径流来自降水,因此,流域特征对径流变化没有重要影响。 [ ] 5 .闭合流域的径流系数应当小于1。 [ ] 6 .在石灰岩地区,地下溶洞常常比较发育,流域常常为非闭合流域。 [ ] 7 .非闭合流域的径流系数必须小于1。 [ ] 8 . 雨量筒可观测到一场降水的瞬时强度变化过程。 [ ] 9 .自记雨量计只能观测一定时间间隔内的降雨量。 [ ] 10. 虹吸式自记雨量计纪录的是降雨累计过程。 [ ] 11. 土壤中的吸湿水(或称吸着水)不能被植物利用。 [ ] 12. 用等雨深线法计算流域平均降雨量,适用于地形变化比较大的 大流域。 [ ] 13. 用垂直平分法(即泰森多边形法)计算流域平均降雨量时,它的出发点是流域上各点的雨量用离该点最近的雨量站的降雨量代表。 [ ] 14. 垂直平分法(即泰森多边形法)假定雨量站所代表的面积在不同降水过程中固定不变,因此与实际降水空间分布不完全符合。 [ ] 15. 一个地区天气的好坏与这里的天气系统情况有密切关系。 [ ] 16. 气压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 ] 17. 水汽的含量一般随高度上升而增加。 [ ] 18. 水汽压越高,说明大气中水汽含量越小。 [ ] 19. 20 型、 E601型蒸发器是直接观测水面蒸发的仪器,其观测值就是当时当地水库、湖泊的水面蒸发值。 [ ] 20. 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流域日蒸发量基本上与土壤含水量成正比。 [ ] ,常常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计算方法。 [ ] ,土壤实际下渗过程始终是按下渗能力进行的。 [ ] ,降雨强度大于下渗能力时,下渗按下渗能力进行;降雨强度小于下渗能力时,下渗按降多少下渗多少进行。 [ ] 件而引起水文要素的变化。 [ ] ,一般流域的地面径流消退比地下径流消退慢。 [ ] ,因受降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场洪水的地面径流消退过程都不一致。 [ ] 27. 退耕还林,是把以前山区在陡坡上毁林开荒得到的耕地,现在再变为树林,是一项水土保持、防洪减沙的重要措施。 [ ] 28 .对同一流域,降雨一定时,雨前流域土壤蓄水量大,损失小,则净雨多,产流量大。 [ ] 15 29 .流域土壤蓄水量是指流域土壤含蓄的吸着水、薄膜水、悬着毛管水和重力水。 [ ] ,降雨历 时大于净雨历时,净雨历时又大于洪水历时。 [ ] ,洪水历时大于降雨历时,降雨历时又大于净雨历时。 [ ] 32. 一次暴雨洪水的净雨深与径流深相等,因此净雨就是径流,径流就是净雨,二者完全是一回事。 [ ] 33. 田间持水量是土层能够保持的水量,它可以逐渐下渗到潜水层,形成地下径流。 [ ] 34. 土壤含水量大于田间持水量时,土壤蒸发将以土壤蒸发能力进行,因此,这种情况下的土壤蒸发将不受气象条件的影响。 [ ] 35. 流域蒸发由流域的水面蒸发、土壤蒸发和植物蒸散发组成,因此,通常都采用 分别实测这些数值来推求。 [ ] 36. 一场降雨洪水的径流深,为这场洪水流经流域出口断面的流域平均水深,常由实测的洪水资料来推求。 [ ] (八) 问答题 1. 何谓自然界的水文循环。 产生水文循环的原因是什么。 2. 何谓水资源。 为什么说水资源是再生资源。 3. 从前曾认为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种说法其实并不正确,为什么。 为了使水资源能够长期可持续利用,你认为应当如何保护水资源。 5. 实际上,从哪些方面判别一个流域是否为闭合流域。 6. 毁林开荒为什么会加剧下 游的洪水灾害。 7. 围垦湖泊,为什么会使洪水加剧。 ,为什么大、中流域常常被看作是闭合流域。 9. 造成非闭合流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0. 河流自上而下可分为哪几段。 各段有什么特点。 ( strahler)法是如何对河流进行分级的。 12. 霍顿( Horton)提出的河流地貌定律有哪些。 是何含义。 13. 有哪些原因使得雨量器所观测的雨量值有误差。 14. 形成降水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什么 ? 15. 为什么我国的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16. 为什么我国夏季常常 发生大洪水。 17. 对流层中气温随高程变化的曲线有层结曲线和状态曲线,二者一致吗。 18. 为什么气旋区的气流呈反时针旋转。 并为云雨天气。 16 19. 从大气环流看,在北半球大体上存在哪几个经向环流圈。 并简述其流场特点。 20. 从大气环流看,在北半球近地面层自赤道至北极存在哪四个纬向的气压带。 21. 从空气的动力抬升作用看,降水可分为哪四种类型。 22. 累积雨量过程线与降雨强度过程线有何联系。 23. 同一地区的多年平均雨量山区的往往大于平原的,而多年平均蒸发量则往往相反,为什么。 24. 蒸发器 折算系数 K 值的大小随哪些因素而异。 25. 土壤地质条件类似的地区,为何有植被的地方下渗能力一般大于裸地的下渗能力。 26. 影响土壤下渗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27. 承压水具有那些特征。 28. 潜水有哪些特征。 29. 为什么常以露点作为反映空气中水汽含量的一种指标。 30. 一个地点的土壤蒸发过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各阶段蒸发率的变化主要与什么因素有关。 31. 充分湿润下的土壤其干化过程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各阶段的土壤蒸发有何特点。 32. 简述土壤下渗各阶段的特点。 33. 水面蒸发与土壤 蒸发相比,各有什么特点。 34. 为什么对于较大的流域,在降雨和坡面漫流终止后,洪水过程还会延续很长的时间。 35. 写出某闭合流域的年水量平衡方程式,并说明各符号的物理意义。 36. 一场降雨洪水的净雨和径流在数量上相等,但有何区别。 37. 一次降雨过程中,下渗是否总按下渗能力进行。 为什么。 38. 大面积灌溉对径流有哪些影响。 同时产生哪些水文效应。 39. 影响径流的因素中,人类活动措施包括哪些方面。 40. 流域降雨特性不同,对流域出口的洪水有哪些影响。 41. 一个流域的蒸发对该流域的径流有 何影响。 以流域水量平衡方程予以说明。 42. 由蒸发器测得的蒸发资料推求水面蒸发时 ,为什么要使用折算系数 ? 43. 对于闭合流域来说,为什么径流系数必然小于 1。 44. 河川径流是由流域降雨形成的,为什么久晴不雨河水仍然川流不息。 45. 同样暴雨情况下,为什么流域城市化后的洪水比天然流域的显著增大。 二、 计 算 题 17 1. 已知某河从河源至河口总长 L 为 5500 m,其纵断面如图 121, A、 B、 C、 D、 E 各点地面高程分别为 48, 24, 17, 15, 14m ,各河段长度 1l , 2l , 3l , 4l 分别为 800、 1300、 1400、 2020m , 试推求该河流的平均纵比降。 图 121 某河流纵断面图 2. 某流域如图 122,流域面积 F=180 2Km ,流域内及其附近有 A,B 两个雨量站,其上有一次降雨,两站的雨量分别为 150、 100mm,试绘出泰森多边形图,并用算术平均法和泰森多边形法计算该次降雨的平均面雨量,并比较二者的差异。 图 122 某流域及其附近雨量站及一次雨量分布 3. 某流域如图 123,流域面积 F=350 2Km ,流域内及其附近有 A,B 两个雨量站,其上有一次降雨,它们的雨量依次为 360 ㎜和 210 ㎜,试绘出泰森多边形图,并用算术平均法和泰森多边形法计算该次降雨的平均面雨量,比较二者的差异。 ( 提示: A、 B 雨量站泰森多边形权重分别为 、 ) 18 图 123 某流域及其附近雨量站及一次雨量分布 4. 某流域如图 124,流域面积 300 2Km ,流域内及其附近有 A、 B、 C 三个雨量站,其上有一次降雨,他们的雨量依次为 260 ㎜ 、 120mm 和 150 ㎜,试绘出泰森多边形图,并用算术平均法和泰森多边形法计算该次降雨的平均面雨量。 (提示: A、 C 雨量站泰森多边形权重分别为 、 ) 图 124 某流域及其附近雨量站和一次雨量分布 5. 已知某流域及雨量站位置如图 125 所示,试绘出该流域的泰森多边形。 图 125 某流域及其附近雨量站分布图 6. 已知某流域及其附近的雨量站位置如图 126 所示,试绘出该流域的泰森多边形,并在图上标出 A、B、 C、 D 站各自代表的面积 FA、 FB、 FC、 FD,写出泰森多边形法计算本流域的平均雨量公式。 19 图 126 某流域及其附近的雨量站分布图 (图 127),图中等雨量线上的数字以 mm 计,各等雨量线之间的面积1F 、 2F 、 3F 、 4F 分别为 500, 1500, 3000, 4000 2Km ,试用等雨量线法推求流域平均降雨量。 图 127 某流域上一次降雨的等雨量线图 8. 某雨量站测得一次降雨的各时段雨量如表 121,试计算和绘制该次降雨的时段平均降雨强度过程线和累积雨量过程线。 表 121 某站一次降雨实测的各时段雨量 时间 t(h) ( 1) 08 812 1214 1416 1620 2024 雨量 )mm(pi ( 2) 9. 某流域面积  ,其上有 10 个雨量站,各站代表面积已按泰森多边形法求得,并与 1998年 6 月 29 日的一次实测降雨一起列于表 122,试计算本次降雨的流域平均降雨过程及流域平均总雨量。 表 122 某流域各站实测的 1998 年 6 月 29 日降雨量 雨量站 代表面 积 fi (km2) 权重 gi( =fi/F) 各站各时段的雨量、权雨量( mm) 1314h 1415h 1516h 1617h iP1 gi iP1 iP2 gi iP2 iP3 g iP3 iP4 gi iP4 1 20 2 3 4 0 0 5 6 7 0 8 9 10 ,计算得某站的 7 月 16 日的一次降雨累积过程如表 123 所示,需要依此推求时段均为 3h 的时段雨量过程。 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