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指南内容摘要:

实施条例》(国务院令〔 1998〕 256 号)、《土地复垦条例》(国务院第 592 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国务院令〔 1998〕 257 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国家有关土地资源利用、保护、管理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相关政策。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 》(国土资源部令第 44 号)、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 (国发 [2020] 3 号 )、国务院《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国发〔 2020〕 47 7 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发 [2020] 45 号 )、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关于报批四川省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工作方案的请示》 (川国土资发 [2020] 100 号 )等有关矿山环境保护、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以及涉及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项目实施方案编制的行政规章和政策性文件; 相 关技术标准。 《土地开发整理标准》( TD/T 101110132020)、《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 TD/T10122020)、《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 TD/T10112020)、《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 TD/T10312020)、《土地复垦技术标准》、《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四川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区实施规划编制指南(试行)》等涉及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项目实施方案编制的技术性规范文件; 相关规划。 经依法批准的试点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专项规划以及其他相关规划; 相关调查评价成果。 主要涉及试点地区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方面的调查评价成果; 相关基础资料。 涉及试点地区最新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资料、自然与社会经济资料。 三 实施方案编制程序 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项目实施方案应由县(市、区)人民政府组织,由县(市、区)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具体编制,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具体编制任务。 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项目实施方案的编制主要包括以下基本环节: 制定编制方案。 确定编制实施方案的组织机构、人员、技术单位、质量要求等。 项目区调查和踏勘。 调查并踏勘项目区涉及的工矿废弃地以及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废弃地的基本情况和基础条件,明确项目复垦区、建新区的位置、规模和地块等;搜集相关基础资料。 8 编制实施方案。 在调查和踏勘的基础上,分析项目区复垦利用的可行性以及复垦利用潜力,评价复垦区土地适宜性,明确复垦利用目标,编制复垦利用实施方案,制定复垦工程措施。 初步审查。 实施方案编制完成后,由所在市州组织土地、矿产、农业、水利、林业、财政等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进行方案初步审查。 实施方案审查上报。 经初步审查可行并经修改完善后 的实施方案,报省国土资源厅综合规划处,经规划处备案后委托四川省土地统征整理事务中心组织技术审查,技术审查方案审查通过后上报四川省国土资源厅批复。 9 四 实施方案主要内容 (一)项目区概况 1. 项目区概述 简述项目区基本情况,对项目区 的 自然条件、自然资源 和 社会经济条件 作 简要介绍。 ( 1)项目区自然概况 ① 地理位置 说明项目区所在省、市、县的位置及交通状况,复垦区所在的乡(镇)位置及交通状况,建新区所在的乡(镇)位置及交通状况。 附项目区地理位置图。 ② 地貌 说明项目区的地貌类型和海拔高度等。 ③ 气侯 说明项 目所在地的降水、蒸发、日照、温度、积温、无霜期、风向与风速等气象特征。 ④ 土壤 说明项目区的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⑤ 水文 说明项目所在区域地表水系及地下水赋存情况。 地表水系包括径流量和水质特征等;地下水赋存情况包括主要含水层(浅部)、隔水层、赋存条件、潜水埋深等。 ⑥ 地质 说明项目区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 ⑦ 矿产资源 说明项目所在地已探明的矿种、储量及分布。 ( 2)项目区社会经济概况 说明项目所在县(市、区)行政管辖和人口状况;明确项目所在县(市、区) 10 2020 年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同比增长情况,并注明资料来源。 2. 复垦区概况 简述 复垦 区基本情况 ,内容应包括:复垦 区 复垦规模;复垦区复垦地块的构成(块数、实测面积、地类);复垦地块的编号、位置、坐标、权属状况;复垦地块复垦前的自然状况,其中包括复垦地块的地形坡度、水源保障、土源保障、交通保障、地质灾害和污染等方面的内容。 应附 项目区 复垦 地块统计表(该表反映地块编号、图斑号、所在图幅号、地类、面积 、土地权利人 等)。 3. 建新区概况 简述建新区基本情况, 内容包括: 建新地块的组成情况、位置、范围、地类构成、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复垦利用挂钩指标 使用情况 ; 建新 地块的 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基础设施情况 和 产业布局 状况。 应附 项目建新区 地类情况 表(编号、数量、位置、面积 、 地类构成、 复垦利用挂钩指标 使用)。 (二)项目复垦潜力评价 1. 复垦类型、数量与分布 明确复垦类型(工矿废弃地、交通设施废弃地、水利设施废弃地)、数量及在项目区的分布情况。 2. 土地损毁分析 在对复垦区现场踏勘、补充调查和勘测定界的基础上,划定复垦地块,明确每个复垦地块已损毁土地的类型(压占、挖损、塌陷 、污染)、范围、面积及损 11 毁程度,分析说明各类已损毁土地复垦的可能性。 3. 复垦利用条件与限制因素分析 ① 复垦利用条件分析 说明拟复垦地块的土壤条件、地形改造条件、拟复垦地块周边可连接和利用的排灌设施状况、道路交通条件、电力设施和其他基础设施状况以及客土资源状况,并分析复垦地块土壤条件、地形改造条件、周边现状设施对复垦方案和复垦工程布局的影响。 ② 限制因素分析 结合复垦区土地利用现状和自然状况,确定复垦利用的限制因素,并提出针对限制因素的改善措施。 4. 复垦地块新增耕地潜力 以复垦地块为单位,以不同的土地 损毁类型为单元,结合该地块的复垦利用条件,分析通过可能采取的工程措施将不同损毁类型单元的土地复垦为耕地的规模,并根据规模的大小划分不同土地损毁类型单元的潜力等级。 潜力等级高的土地损毁类型单元应优先复垦为耕地。 复垦地块新增耕地潜力等级按土地损毁类型单元新增耕地系数(该单元预计新增耕地面积与该单元土地总面积之比)的大小划分为 Ⅰ、Ⅱ、Ⅲ级, 具体划分标准如下: 单元新增耕地系数达 80%以上的,划为 Ⅰ级; 单元新增耕地系数在 5080%的,划为 Ⅱ级; 单元新增耕地系数在 50%以下的,划为 Ⅲ级。 (三)复垦区土地适宜 性评价 1. 评价方法 说明复垦区土地适宜性评价体系和采用的评价方法。 12 四川省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项目实施方案中,复垦区土地适宜性评价采用二级体系。 复垦区土地适宜性 评价方法 分为 定性 法 和定量法两类。 定性 方法是对评价单元的土地损毁、公众参与、周边设施条件、当地社会经济等情况进行综合定性分析,确定土地复垦方向和适宜性等级。 定量分析包括极限条件法 、综合 指数法 与多因素综合模糊法等 ,具体评价时可以采用其中一种方法,也可以将多种方法结合起来用。 2. 评价过程 说明复垦区土地适宜性评价过程,根据土地损 毁情况、公众参与意见等,在经济可行、技术合理条件下,确定拟复垦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向(应明确至二级地类),划分土地复垦单元。 复垦区土地适宜性评价过程应包括: 初步 确定复垦方向 、 划分评价单元 、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 、 评定适宜性等级 、 确定最终复垦方向 和划分土地复垦单元。 复垦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具体做法参照《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第 1 部分:通则》( TD/)附录 C。 3. 评价结果 说明各评价单元复垦后的利用方向、面积、限制性因素等。 4. 复垦目标 根据复垦区土地 适宜性评价结果,结合项目区自然环境特征,确定项目区工矿废弃地复垦目标,包括土地利用目标(土地复垦率、新增耕地系数)和生态恢复目标(林木覆盖率等)。 13 (四)项目分析 1. 项目合法性分析 ( 1)建设用地合法性 说明拟复垦工矿废弃地的形成情况,建设用地权利人、复垦义务人以及相关证明材料情况,并据此论证本项目试点利用的合法性。 ( 2)规划管控 分析项目复垦区是否位于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扩展边界外和土地整治规划划定的复垦区范围内;分析项目建新区是否安排在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的允许建设区或有条件建设区内 ,并据此判断项目符合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的情况。 若项目建新区安排在有条件建设区,还应说明应按规定做好规划调整并按程序报批;若项目与其他相关规划相衔接还应说明具体的衔接情况。 2. 水土资源平衡分析 应结合复垦区表土情况、复垦方向、标准和措施等,进行土方量供求平衡分析。 需外购土源的,应说明外购土源的数量、来源、土源位置、可采量,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无土源情况下,应说明可综合 采取 的物理、化学与生物等改良 措施。 复垦工程中涉及 灌溉等用水 工程的, 应分析可利用的灌溉水源,计算供水量,预测需水量,并 进行 用水量 平衡分析。 3. 新增耕地分析 根据复垦区复垦耕地潜力评价和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说明项目新增耕地来源、数量,计算配套工程占用新增耕地面积,确定项目净增耕地面积。 14 4. 地质灾害隐患分析 依据当地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成果,分析说明复垦地块和建新地块是否存在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各种类型的地质灾害隐患以及地质灾害的影响程度。 5. 生态环境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