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缩编_图文内容摘要:
论文缩编_图文 1防屈曲支撑加固既有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学校: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名称:结构工程导师:吴徽 硕士研究生:张扬摘 要:此文参照建于 70 年代末的具有代表性的八层 架结构,按照 1:比例进行缩尺,制作了一个两榀两层三跨的 架子结构模型。 采用外贴防屈曲支撑 架的方式分别加固子结构模型每榀的中间跨,两榀框架的加固方式分别为植筋加固和抗剪键加固。 对加固后的模型分别进行拟静力和拟动力抗震性能试验。 试验研究的结果表明,两种加固方法均安全可靠;防屈曲支撑加固后 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明显提高,在规范允许的变形条件下,地震能量主要被防屈曲支撑耗散,更换防屈曲支撑后结构重新获得了稳定的耗能能力;防屈曲支撑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在大震后不需要拆除甚至是大修,只需要将部分 换即可,同时对框架的局部采取适当的加固措施。 关键词:防屈曲支撑;可替换耗能元件;消能减震; A as a of an C in 970s a :It by of on of C on on of of by on of is by t to be 试验防屈曲支撑加固既有 验方案及过程参照建于 70 年代末的具有代表性的八层架结构,按照 1:比例进行缩尺,制作了一个两榀两层三跨的 架子结构模型,。 采用外贴防屈曲支撑 架的方式分别加固子结构模型每榀的中间跨,两榀框架的加固方式分别为植筋加固和抗剪键加固。 既有框架是按照 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来设计。 在既有框架的基础上采用植筋(部分采用抗剪键)的方法,在每榀的中间一跨上分别加上一榀两层的防屈曲支撑混凝土框架。 试验中 8 个 长 923心段长度 360用。 钢筋混凝土框架中,柱端通过四根简支分配梁向八根柱子各施加200定轴向力,来模拟上层结构所传来的荷载,同时在混凝土框架的一层和二层分别装置两个水平作动器,来施加水平力推力,在服之前以力控制,在屈服之后以位移控制。 基金资助:住建部科技项目(2008者简介:张扬(男,山东菏泽,硕士,验结论1、在试验过程中,防屈曲支撑先于框架发生屈服,很好地发挥了耗能作用,实现了第一道抗震设防的作用;整个试验过程中防屈曲支撑、预埋件及其连接件都没有发生失稳及其他形式的破坏,表明本课题组所采用的防屈曲支撑及其连接的设计安全可靠。 2、试验过程中新框架与既有框架之间只发生了微小的相对滑移,很好的保证了防屈曲支撑发挥良好的耗能作用。 两种加固方式虽然都可以保证防屈曲支撑起到正常的作用。 3、试验的结果与试验前的表明,防屈曲支撑不仅仅能大大提高结构的抗侧刚度,还能满足规范对该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 1/50 的要求,同时也提高了结构的承载力。 4、试验得到的滞回曲线较为饱满,结构的耗能能力较好,其中防屈曲支撑耗散掉了输入结构的 能量,是结构的主要耗能元件,有效地降低了其他混凝土构件的破坏程度。 5、可以看出,随着地面加速度的不断增大,各层位移时程曲线逐渐由密到疏,反应了各层和整个结构的刚度处于不断退化之中,结构的周期不断加大。 6、基底剪力时程曲线见图,随着地面加速度的增加,基底剪力时程曲线也同样出现了由密到疏的情况。 这主要是因为结构在由小到大的地震波作用下其各层刚度在不断退化的结果。 基底剪力的大小在客观上反应了结构在某种地面加速度下所受到的地震作用大小。 7、采用子结构技术进行拟动力试验是可行的。 通过子结构技术,在拟动力试验过程中可以方便地得到全结构各层的基底剪力和位移的地震反应。 2 验概要在上一个试验的基础上,本文通过更换防屈曲支撑的方式,将结构中已经经受过试验的防屈曲支撑拆卸下来,安装上新的防屈曲支撑(焊接) ,再次进行了拟静力和拟动力的试验,来研究分析震后更换防屈曲支撑构件结构的抗震性能。 验结论1、在试验过程中,防屈曲支撑先于混凝土框架发生屈服,很好地发挥了耗能作用,实现了第一道抗震设防的作用;整个试验过程中防屈曲支撑、预埋件及其连接件都没有发生失稳及其他形式的破坏,表明本课题组所采用的防屈曲支撑及其连接件的设计方法安全可靠。 2、防屈曲支撑是结构的主要耗能元件,两次试验中防屈曲支撑都耗散掉了结构 60%以上的能量;3、将防屈曲支撑重新更换后,结构依然具有良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因此防屈曲支撑作为一种可替换耗能元件在剩余延性不满足要求时可以进行部分或者是全部更换,从而使结构重新获得良好的抗震性能,从而可以避免建筑物的拆除。 3图 1 试验加载装置参考文献:1 刘珩,吴徽. 防屈曲支撑框架的非线性性能研究C008.2 赵健,刘珩,c 中国钢协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 12 届(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 2010 3 高向宇,杜海燕,张慧,等国标 轧钢材防屈曲支撑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 建筑结构,2008,38(3):91。论文缩编_图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