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有关生态环境保护内容摘要:
论文-有关生态环境保护 人与自然1 引言在现代社会中发生了以电子计算机为主要标志的控制技术革命,人类对日益复杂的及其体制的控制接住了自动机,人们劳动过程中的控制职能也对象化到自然之中,自然在人的改造中变得越来越具有人的品格,人的产物作为人的本质和反映,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类创造了人的自然,原始的自然已不复存在了。 从农业社会到大工业社会,人类尽力地创造了一个“人化自然”,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往往追求的最近期的效果、利益,不可能预见到某一创造物的较远的、间接的后果,人类所处的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的变迁以及人类食物的构成的改变,不仅在生理上,也在心理上严重影响了人类,人类面临着与自己创造的自然的矛盾,如果继续前一阶段的方向,醉心于疯狂的技术进步,不顾一切地践踏自然环境,这等于“自杀”。 2 林面积减少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地球上几乎 1有超过 20森林被毁掉,19501985 年,短短的 30 多年时间,全球的森林面积减少了 1/2。 多年来,为了保护珍贵的森林资源,我国建立了严密的森林资源管理监督机构,组织开展了各类不同程度的打击破坏森林资源和侵占林地专项行动,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诸多因素影响,我国林政案件的发生仍旧呈上升趋势,违法征占用林地行为屡禁不止,林地流失状况依然严重,林地保护管理形势严峻。 据统计,2007 年上半年,全国共发生林政案件 起,其中违法运输木材案件占 60%;共查处林政案件 起,查处率为 与 2006 年同期相比,2007 年上半年林政案件总数增加 非法收购经营加工木材案件增加 违法征占用林地案件增加 违法运输木材案件增加 盗伐滥伐林木案件基本持平。 2007年上半年,因林政案件造成林木损失 立方米,其中,盗伐滥伐林木案件造成。 另外,森林火灾对森林造成的破坏尤其严重。 土流失及沙漠化水土流失是对中国土地资源造成破坏的最为常见的地质灾害和环境问题,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最为严重,造成的危害最大。 中国水土流失的总体情况是:局部上有治理,总体上有扩大,治理赶不上破坏。 目前,中国约有 1/3 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 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 50 多亿吨,相当于在全国的耕地上刮去 1 厘米厚的地表土,所流失的土壤养分相当于 4000 万吨标准化肥,即全国一年生产的化肥中氮、磷、钾的含量。 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植被破坏。 全国山地丘陵地区有坡耕地约 4 亿亩,其中梯田约占到 1 亿亩,而其余 3 亿亩坡地正遭受着不同程度水土流失的侵害。 中国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尽管近些年来,中国在局部地区开展的风沙治理及生态建设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效,但整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土地退化、沙化面积仍在不断扩大。 1999 年中国第二次全国荒漠化、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全国沙化土地总面积已超过 174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近二成,并且正在以每年约3400 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张。 目前,中国大约有 人口的生产、生活正在受到沙漠化的严重威胁,因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超过 540 亿元人民币。 地资源的减少中国湿地面积近 6600 万公顷(其中还不包括江河、池塘等) ,占世界湿地面积的10,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随着中国对湿地重要性认识的提高,自 90 年代以来,中国在湿地保护和利用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 但在人口和经济增长的双重压力下,人类生产生活对湿地资源依赖与开发程度的提高,直接导致了对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普遍破坏。 最近 40 年来,已有近 50的滨海滩涂湿地不复存在,全国约有 13的湖泊已经消失,黑龙江三江平原 78的天然沼泽湿地丧失,洪湖水生植物种类减少 24 种、鱼类减少约 50 种,等等。 湿地资源的破坏将严重威胁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的生存环境,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已成为中国政府和民众关心的重要议题。 资源的短缺我国水资源总量 亿 世界第 4 位,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 7%。 但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 230O 有世界平均水平的 1/4。 人均水资源量在世界银行近年统计的 132 个国家中居第 82 位,属于水资源紧缺的国家。 同时,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北方人均水资源量仅 995 于严重缺水地区;而西南和南方各省虽然人均水资源量超过 300O 水资源分布不均,而且部分地区水污染严重,产生了水质性缺水。 我国 400 多个城市中,被列为水资源短缺的有 200 多个,被列为水荒的城市有 40 多个。 目前,许多地区出现了农业、工业争夺地下水资源的状况, “井越打越深,泵越换越大,钱越花越多,水越抽越少” ,地下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也引起水源枯竭,入海水量锐减,河道、水库与河口淤塞,地下水位大幅度持续下降,海滨地区海水倒灌、入侵等环境问题。 我国用水浪费,水污染日趋严重,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大量任意排放,污染水源和土壤,在全国 千米的河段水质调查评价资料中表明,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的占 20%,被严重污染的占 随着乡镇企业的兴起,水污染正向面上发展,向乡村小河沟扩散。 3造成原因人为的因素是生态环境被破坏的最主要因素。 人类为了发展经济,为了短期内的利益,过度的、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大量砍伐树木,工业污水不经处理任意排放,工业气体不经净化随意排放至大气中,偷杀稀有动物等等现象,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致使森林覆盖面积减少,温室气体含量增加,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现象加剧,淡水资源减少,生物物种减少等。 在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上,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盛行过人类中心论。 人类中心论把人捧到自然系统中至高无上的位置,说人是大自然的主人,可以支配一切,自然界只不过是一 个消极的客体。 甚至认为人类在自然面前可以为所欲为,而自然在人类面前只有逆来顺受。 这种以老大自居的观点,导致人类向大自然任意索取,任意排放污染物。 4解决自然环境现状的办法已造成的破坏,我们不能完全弥补,但是,从这一刻开始,我们要尽可能地挽救。 所以对于现存在的自然环境问题,我提出了一下几点解决方法。 一植树造林,故土养土,伐木需植树。 植树造林,可以故土养土,慢慢解决过度地砍伐树木造成的森林快速减少、严重的水土流失等问题,建立伐木需植树的机制,规划好木材砍伐区,砍一棵树,则要种植一棵新的树苗,这样,可以缓解自然的压力,并能够在几年、十几年时间,恢复原来树林的面貌。 二禁止虐杀珍惜动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有些动物濒临灭绝,不单单是因为物种进化,更大的原因,是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使得它们原本生活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加速了它们的灭亡;又或者是因为人类对其的过度虐杀,使得它们的数量快速减少。 生物的多样性,是非常重要的,要禁止虐杀珍惜动物,严禁高价买卖珍惜动物。 三废水废气的排放需经处理方能排出。 自工业革命以来,废水废气时刻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充斥着自然界,污染着自然界,危害着人类的生命安全、健康。 要严格规范废水废气的排放,必须经过严格合规的处理,才能排放到自然界,才能避免进一步污染。 四垃圾分类回收。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进行垃圾的分类回收,既能节约资源,又能保护环境,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很好的一个途径。 五使用清洁能源、开发新能源。 人类每时每刻都消耗着能源,对能源的需求很大,所以,使用清洁能源、开发新能源,是势在必行的。 六城市规划要得当。 城市发展过快,城市建设用地的大量开发,使得原本就不多的森林、植被大量减少,动物们的居所被大量占据,不少动物就是因为生存环境的减少而面临灭绝的危机。 所以,城市规划要得当,人类的居所和动物、植物的生存环境,要和谐分布。 七海洋开发需适当。 人类上天、下地,进行着人类的探索,而海洋,无疑是另一个探索的圣地。 神秘的海洋,丰富的海洋资源,都吸引着人类去探索、去开发,可是,在开发的同时,也要注意适度开发,污染了海洋或者是造成海洋的破坏,最终迟到苦果的,也是人类自己本身。 八制定严谨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 对于环境保护、资源保护和开发,先以有很多法律条文,可是,对于更加细致的、我们应该关注的方面,仍然要加强立法,并依照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确实保障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九大力宣传环保知识、渲染环保氛围。 公益广告的大力宣传,为环保工作做了很好的推销。 而且,人人环保、人人参与,全人类的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为我们经济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5 结论与讨论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历史的宝贵经验,是人类肩负着的重大使命与职责。 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相互促进发展、相互扶持发展的良性循环,只有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持地球的青春活力,才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论文-有关生态环境保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