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学习发展性评价研究课题方案内容摘要:

学习的一部分,学中评、评中学,做中评、评中做,使学、做、评一体化,使评价过程和学习过程相互交融,从而使得评价的过程成为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这样的评价才能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更有效地对学生的发展予以激励和导向。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如口头评价,作业评价,成长记录等。 建立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 建构和实施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发挥教师在自身发展和教学实践能力提高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 进教师学生评价课堂教学,接受评价结果。 积累活动案例,提炼升华成功经验并上升为理论,探索出小学生语文学习发展性评价实施的策略及方法体系,建构小学生语文学习发展性评价的运作范式。 三、文献和理论依据 (一)文献依据 (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考试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科可实行开卷考试。 (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 ” ( 3)《教育部关于中小学 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意见》 (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二)理论依据 ( 1)多元智力理论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智力的理解仅限于智商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这种传统的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 随着人们对智力认识的不断深入,新的智力理论也不断产生,如美国心理学家斯坦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塞西的智力的领域独特性理论等,但尤为引起教育教学界重视的,对教育教学改革影响最深远的是美国哈佛大学教 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于 20世纪 90年代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有八种紧密关联但又相互独立的智力组成,它们是言语 ——语言智力,音乐 ——节奏智力,逻辑 ——数理智力,视觉 ——空间智力,身体 ——动觉智力,自知 ——自省智力,交往 ——交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 这八种智力显然比智商理论所认为的言语 ——语言智力和数理 ——逻辑智力更为广阔,更可贵的是加德纳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多维地看待人的智力的视野和方法。 多元智力理论的广阔性和开放性对于我们正确地、全面地认识学生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各种智力只有领域的不同,而没有 优劣之分,轻重之别。 也没有好坏之差。 因此,每个学生都有可资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 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关怀的参照下,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 而且要促进其优势智力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力领域迁移。 教师评价学生再也不能以传统的文化课学习成绩与能力为唯一的标准与尺度。 ( 2)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 20世纪后叶,针对传统的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弊端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也基于人们对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重新认识之上,建构主义的教学观盛行于西方。 时至今日,建构主 义的教学观仍深刻地影响和引导着现实的教育教学。 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